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0044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企业所有流程和部门及岗位进行序列化;利用流程和部门或岗位构建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设定矩阵赋值原则,对预设的赋值级别进行选择,在信息流传递上引入复数i,形成一个岗位总体工作量;对职责矩阵的非零值根据流程需要赋予职责,形成职责标签,对所有流程进行矩阵化计算平衡岗位工作量,优化流程,形成岗位职责;形成一个部门整体的总体工作量;进一步合成每个部门的职责,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制。提高安全责任制与实际管理、生产流程符合精度,平衡分配部门及下属岗位的工作量,使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国内安全生产领域特重大事故频发,事故原因分析发现职责划分不科学、边界不清,职责出现重叠和真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边界模糊重叠的部分进行职责分割,对职责真空现象进行职责定义,确保业务范围内,能够保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献《基于流程的部门与岗位职责关系模型与算法》(王广亚)一文针对职能管理中部门与岗位职责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按照部门职能-部门子职能-岗位-节点-子流程-业务流程进行分解,研究了业务及其流程、岗位与流程节点、部门及其职责的循环作用关系,建立了基于业务流程的部门与岗位职责关系概念模型。但是,该论文主要集中在岗位责任制上,并且论文中并没有阐述流程与安全责任制之间的作用关系,在矩阵构造方面,论文中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流信息传递的标定,存在较多不足。如何将流程贯穿安全责任制,所有的部门、岗位全部基于流程,依托流程脉络及其节点,对安全责任制进行优化,是本申请对现有技术做出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对企业流程按照运营需要,全面构建、优化或再造流程,与完整性运营相匹配,使对应不同部门及岗位职责清晰化,在相应岗位上添加职责与工作量标签,再对各岗位标签优化计算基础上合成部门责任制及公司责任制,以解决责任制边界不清、重叠或真空的现状;提高安全责任制与实际管理、生产流程符合精度,平衡分配部门及下属岗位的工作量,使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的构建、优化和再造;(2)对企业所有流程和部门及岗位进行序列化;(3)利用流程和部门或岗位构建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流程步骤为纵坐标、部门或岗位为横坐标;(4)设定矩阵赋值原则,对预设的赋值级别进行选择,在信息流传递上引入复数i,进行工作信息流流向的标定,以表达流程步骤在不同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方向及流程反馈的次数;(5)形成一个岗位总体工作量;(6)对职责矩阵的非零值根据流程需要赋予职责,形成职责标签,对所有流程进行矩阵化计算;(7)平衡岗位工作量,优化流程,形成岗位职责;(8)形成一个部门整体的总体工作量;(9)进一步合成每个部门的职责,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制。进一步的,步骤(5)中,利用定量分级方法对流程节点或岗位承担的工作量进行赋值,对涉及的流程节点或岗位承担的所有工作量累加,形成本岗位总体工作量。进一步的,步骤(7)中根据岗位总体工作量的大小,平衡分配岗位工作量,再次优化流程,然后集成每个岗位的职责标签,成为岗位职责。进一步的,步骤(8)中对部门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工作量进行累加,形成部门整体的总体工作量。进一步的,步骤(9)中利用岗位工作量,对职责进行优化,进一步合成每个部门的职责,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1)对企业流程按照运营需要,全面构建、优化或再造流程,与完整性运营相匹配,使对应不同部门及岗位职责清晰化,在相应岗位上添加职责与工作量标签,再对各岗位标签优化计算基础上合成部门责任制及公司责任制,以解决责任制边界不清、重叠或真空的现状;(2)本专利技术对企业安全责任制制定提供具体手段,以减少或杜绝职责真空和重叠,提高安全责任制与实际管理、生产流程符合精度,平衡分配部门及下属岗位的工作量,使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原理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原理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的构建、优化和再造;(2)对企业所有流程和部门及岗位进行序列化;(3)利用流程和部门或岗位构建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流程(执行步骤)为纵坐标、部门或岗位为横坐标;如图1所示。图中,横线现充的为流程D,粗实线为工作流向,粗虚线为审批,当岗位“B2D3”所处位置不能进一步执行时,需要按照粗虚线路径返回“A2D1”进行审批,得到审批后再次按照粗实线路径进行;斜线填充的为流程E,细实线为工作流向,细虚线的箭头也是审批。流程D的执行矩阵可以表示为一个行向量,D=[D1A1D2A2D3A3D4B2D5C1D6C3];流程E的执行矩阵可以表示为一个行向量,E=[E1A2E2C2E3B1E4B2E5A1E6A3]。(4)设定矩阵赋值原则,对预设的赋值级别进行选择,在信息流传递上引入复数i,进行工作信息流流向的标定,以表达流程步骤在不同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方向及流程反馈(不合格的再次审批或返工)的次数;利用定量分级方法对流程节点或岗位承担的工作量进行赋值,对涉及的流程节点或岗位承担的所有工作量累加,形成本岗位总体工作量;对部门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工作量进行累加,形成部门整体的总体工作量;(5)对职责矩阵的非零值根据流程需要赋予职责,形成职责标签,对所有流程进行矩阵化计算;根据岗位总体工作量的大小,平衡分配岗位工作量,再次优化流程,然后集成每个岗位的职责标签,成为岗位职责;利用岗位工作量,对职责进行优化,进一步合成每个部门的职责,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制。如图1所示,不同的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工作量不相同,所以需要给流程设置工作量权重,设定全部工作量总权重为1,对所有工作量按照赋权原则赋权后,流程D的权重是qd,流程E的权重是qe,同时对流程穿越的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第二次赋权,如流程D的各岗位的工作量二次分配的权重有如下公式qd=(qdA1+qdA2+qdA3+qdB2+qdC1+qdC3),流程E的各岗位的工作量二次分配的权重有如下公式qe=(qeA2+qEC2+qeB1+qeB2+qeA1+qeA3)则可以计算有多个流程穿越的岗位,如矩阵示例中的岗位B2,同时存在流程D、流程E,共有2次流程穿越,因此岗位B2的工作量可以计算为TB2=qd·qdB2+qe·qeB2,这就是B2的总的工作量。对于部门整体的工作量的计算,以部门B为例,TB=TB1+TB2=qe·qeB1+qd·qdB2+qe·qeB2,各部门都可以采用此计算方法,对所有部门的任务量进行总加和,就可以得到单位的总工作量。在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中,凡是有流程穿越的岗位(非零值)都需要具有明确的职责,对于某个流程穿越该岗位时,就有一个流程标签,如流程D,在其穿越的岗位A3上,有LD3A3作为其对应的流程标签,一个岗位只有一次穿越,则这个流程标签就是其岗位职责,如果有多次穿越,就是多个流程标签的加和,如“岗位B2”的岗位职责就是LB2=LE4B2+LE4B3。如图2所示,对于流程D对应的行向量,D=[D1A1D2A2D3A3D4B2D5C1D6C3]可以展开为一个矩阵:(2)对于流程E对应的行向量,E=[E1A2E2C2E3B1E4B2E5A1E6A3]可以展开为一个矩阵:D、E两个矩阵中的i代表此处是审批激发的岗位,当流程在此岗位被业务到此点“不符合”(返工)时,需要进入重新审批的内部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对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的构建、优化和再造;(2)对企业所有流程和部门及岗位进行序列化;(3)利用流程和部门或岗位构建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流程步骤为纵坐标、部门或岗位为横坐标;(4)设定矩阵赋值原则,对预设的赋值级别进行选择,在信息流传递上引入复数i,进行工作信息流流向的标定,以表达流程步骤在不同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方向及流程反馈的次数;(5)形成一个岗位总体工作量;(6)对职责矩阵的非零值根据流程需要赋予职责,形成职责标签,对所有流程进行矩阵化计算;(7)平衡岗位工作量,优化流程,形成岗位职责;(8)形成一个部门整体的总体工作量;(9)进一步合成每个部门的职责,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制。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流程标签的安全责任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对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的构建、优化和再造;(2)对企业所有流程和部门及岗位进行序列化;(3)利用流程和部门或岗位构建流程-部门或岗位职责矩阵,流程步骤为纵坐标、部门或岗位为横坐标;(4)设定矩阵赋值原则,对预设的赋值级别进行选择,在信息流传递上引入复数i,进行工作信息流流向的标定,以表达流程步骤在不同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方向及流程反馈的次数;(5)形成一个岗位总体工作量;(6)对职责矩阵的非零值根据流程需要赋予职责,形成职责标签,对所有流程进行矩阵化计算;(7)平衡岗位工作量,优化流程,形成岗位职责;(8)形成一个部门整体的总体工作量;(9)进一步合成每个部门的职责,最终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制。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