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生态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954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喷泉生态浮床,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外框架,外框架的内部与外部水体连通;植物浮床,设置在外框架的内部,包含浮床体以及设置在浮床体上的多个栽培篮;喷泉组件,设置在植物浮床的中心位置处,包含竖直贯穿植物浮床的水管、连接在水管的上端部的喷头、连接在水管的下端部的法兰;以及多组锚固件,连接在外框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喷泉生态浮床实现净化景观水体,达到多样的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喷泉生态浮床
本技术涉及景观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喷泉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小型湖泊、河道、人工湖等水体修复工程中通常在水体内构建以高等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法及曝气增氧技术为辅的环保机械法以改善水体的水质,由于城市景观水多静止或流动性差的水体,水中的溶解氧较低,加上外源性污染会导致水体发绿甚至发臭,严重影响水质,在硬质地垂直驳岸的情况下,无法种植植物,靠物理、化学等处理方法治标不治本,因此寻找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可种植的生态浮床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净化景观水体浮床,与喷泉融合,不仅能对污染的景观水进行有效治理,还能达到多样的景观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外框架,外框架的内部与外部水体连通;植物浮床,设置在外框架的内部,包含浮床体以及设置在浮床体上的多个栽培篮,栽培篮内栽培有植物;喷泉组件,设置在植物浮床的中心位置处,包含竖直贯穿植物浮床的水管、连接在水管的上端部的喷头、连接在水管的下端部的法兰;以及多组锚固件,连接在外框架的下方。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浮床体具有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漂浮层、生物过滤层以及第二漂浮层,第一漂浮层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多个通孔,第二漂浮层设置为蜂窝状,第二漂浮层的厚度为第一漂浮层厚度的2~5倍,栽培篮设置在第二漂浮层上。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生物过滤层包含生物填料颗粒和活性炭颗粒。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栽培篮的底部设置有陶粒层,陶粒层上设置有基质层,基质层由装有土壤的多个沙包组成。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多组锚固件关于喷泉组件呈中心对称且均布设置。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栽培篮与外框架之间、多个栽培篮之间均由钓鱼线相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喷头为直射喷头、散射喷头、水膜喷头、水雾喷头、半球状喷头、旋转喷头中的任意一种。在本技术提供的喷泉生态浮床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外框架为矩形框架、三角形框架、圆形框架中的任意一种。技术的作用与效果本技术的喷泉生态浮床将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污染的景观水进行有效治理,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管理方便。外框架和栽培篮部分露出水面,可以减少风浪对床体的冲击。本技术的喷泉生态浮床结构简单,可根据浮力和重力平衡原理,将漂浮层厚度、土壤沙包的数量方便简单地自行设置,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外框架与栽培篮、栽培篮与栽培篮之间通过钓鱼线相连接,可以起到整体稳固,且方便制作和拆卸。栽培篮底部的陶粒层和基质层,使得所栽植物不易倾倒,且实现了提供养料、水、气的功能。外框架用锚固件固定,这样可以在水中停留,不会被水流冲走,减少浮床对水位的依赖。喷泉喷头喷射效果与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形成“雨中花园”,形成优美和谐的生态景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喷泉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喷泉生态浮床作具体阐述。如图1所示,喷泉生态浮床100包括:外框架10、植物浮床20、喷泉组件30以及锚固件40。外框架10为矩形框架、三角形框架、圆形框架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外框架10设置为矩形框架。外框架10的底面以及侧面均设置有多个通孔,使得外部的水能进入外框架10的内部。植物浮床20设置在外框架10的内部,与景观水相接触,包含浮床体21以及设置在浮床体上的多个栽培篮22。浮床体21提供浮力,由设置在外框架10的底面上的第一漂浮层211、设置在第一漂浮层211上的生物过滤层212以及设置在生物过滤层212上的第二漂浮层213组成。第一漂浮层211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多个通孔,使得外框架10下方的水能更好的流经第一漂浮层211接触到生物过滤层212,由生物过滤层212吸附水中悬浮物。生物过滤层212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包含生物填料颗粒和活性炭颗粒。生物填料颗粒选用木屑、秸秆、麦壳、花生壳等废弃农作物粉碎后的颗粒,这些颗粒在水体环境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多聚糖,有效吸附水中悬浮物,也能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为无机物,有效改善水质。活性炭颗粒吸附能力强,有助于吸附水中杂质和污染物。第二漂浮层213的厚度为第一漂浮层211厚度的2~5倍,保证栽培篮22与外框架10能够部分露出水面。第二漂浮层213为蜂窝状,这样多孔蜂窝状的结构减轻重量方便装卸,也使得外部的水能更好的进入第二漂浮层213再进入到栽培篮22中,使得栽培篮22中植物根部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为植物根部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也改善水质。第一漂浮层211以及第二漂浮层213均采用轻质漂浮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漂浮层211以及第二漂浮层213均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制成。第二漂浮层213上设置有多个凹槽,栽培篮22对应设置在凹槽内,栽培篮22内用于栽培植物223。栽培篮22与外框架10之间采用钓鱼线连接,多个栽培篮22之间也通过钓鱼线相连接。栽培篮22的底部设置有陶粒层221,陶粒层221上设置有基质层222,基质层222由装有土壤的多个沙包组成。陶粒层221保持植物不易倾倒,同时陶粒吸附水体中的有害元素、细菌,也满足了植物培养通水通气的要求。基质层222由装有土壤的多个沙包组成,可根据需求设置沙包个数,基质层222具有较好的蓄肥、保肥、供肥能力,保证植物直立与正常生长。植物223选用成活率高、具有观赏性及经济性的水生植物。喷泉组件30用于增加水体流动性及溶解氧,同时喷泉景观也具有观赏性。喷泉组件30设置在植物浮床20的中心位置处,使得喷泉生态浮床100整体的配重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稳定,喷出的水雾也能浸润植物的花和叶,去除表面的尘土。喷泉组件30包含竖直贯穿植物浮床20的水管31、与水管31相连接的吸水泵(图中未示意)、连接在水管31的上端部的喷头32、连接在水管31的下端部的法兰33。喷头32与水管31采用螺纹连接,法兰33与水管31之间采用防水胶水粘结。喷头32为直射喷头、散射喷头、水膜喷头、水雾喷头、半球状喷头、旋转喷头中的任意一种。喷射水形34为定向直射、扇形喷射及蒲公英型喷射中的任意一种。多组锚固件40连接在外框架10的下方,多组锚固件40关于喷泉组件30呈中心对称且均布设置,使得喷泉生态浮床100整体的配重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稳定。上述实施方式为本技术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喷泉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的内部与外部水体连通;植物浮床,设置在所述外框架的内部,包含浮床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浮床体上的多个栽培篮,所述栽培篮内栽培有植物;喷泉组件,设置在所述植物浮床的中心位置处,包含竖直贯穿所述植物浮床的水管、连接在所述水管的上端部的喷头、连接在所述水管的下端部的法兰;以及多组锚固件,连接在所述外框架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泉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的内部与外部水体连通;植物浮床,设置在所述外框架的内部,包含浮床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浮床体上的多个栽培篮,所述栽培篮内栽培有植物;喷泉组件,设置在所述植物浮床的中心位置处,包含竖直贯穿所述植物浮床的水管、连接在所述水管的上端部的喷头、连接在所述水管的下端部的法兰;以及多组锚固件,连接在所述外框架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泉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浮床体具有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漂浮层、生物过滤层以及第二漂浮层,所述第一漂浮层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多个通孔,所述第二漂浮层设置为蜂窝状,所述第二漂浮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漂浮层厚度的2~5倍,所述栽培篮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浮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泉生态浮床,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平刘勇林晏浩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平衡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