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清福专利>正文

利用水势能发电的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39175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利用水势能发电的新方法,建造一耐高压的水池,再在该水池旁的水池下部或与水池底部平行的地方建造能量转化室,在能量转化室旁建造一回水池,在水池的底部接通管道,使管道通入能量转化室内,能量转化室内设置有水力发电装置,始终使整个水体保持一定的势能;再将发电机组所转换出的电能,依照现有的电力输出方式向外输出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由于缺乏江河湖泊而无法利用水力发电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无须进行河道改造、人员搬迁等大型配套工程,因此大大节约了能源利用的成本,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任何地方,地上、地下均可以实现,还可以在江河湖泊的底部实现本发明专利技术,因此,对于电力紧缺严重的今天,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极大的推广实施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量转换的方法,特别指将水势能向电能转换的方法,具体为。
技术介绍
能源危机是一直困绕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电力紧缺问题是每个国家的历届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的矛盾日显突出,在用电高峰期尤其如此,为了缓解电力紧缺状况,政府不得不采取限电措施,而这一措施的实施又会极大地抑制消费,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提高供电能力,然而,提高供电能力势必以消耗其它能源为代价,被消耗的能源有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有的再生周期长,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得以形成,所以如果消耗这类能源来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无疑是拆东墙补西墙。目前,水资源由于储量丰富,水力发电又清洁环保,所以这种发电方法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利用水力发电主要是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或人为落差势能,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江河湖泊或其利用技术,因此无法实现利用水力发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水力发电,提供了一种。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建造耐高压的水池,再在该水池旁的水池下部或与水池底部平行的地方建造能量转化室,在能量转化室旁建造回水池,在能量转化室下部建造蓄水池,在水池的下部接通管道,使管道通入能量转化室内,能量转化室内设置有水力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中的第一水轮机,与第一水轮机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水泵组,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中的、位于第一水轮机后的后接水轮机,与后接水轮机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发电机组;将后接水轮机后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与蓄水池底部的进水端相通,使蓄水池上部的出水端与水泵组的进水端相通,使水泵组的出水端通入回水池的上部,通过回水管使回水池的底部与第一水轮机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相通,使从回水池的底部流出的水回流到第一水轮机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内,从而使水流实现循环,始终使整个水体保持一定的势能;再将发电机组所转换出的电能,依照现有的电力输出方式向外输出即可。后接水轮机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同时配置相应的发电机组。本专利技术利用储量丰富的水资源,简便、合理地实现了水势能与电能的转换,解决了由于缺乏江河湖泊而无法利用水力发电的问题,与利用江河湖泊进行水力发电的成本相比,本专利技术由于无须进行河道改造、人员搬迁等大型配套工程,因此大大节约了能源利用的成本,而且,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任何地方,地上、地下均可以实现,还可以在江河湖泊的底部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对于电力紧缺严重的今天,本专利技术具有极大的推广实施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建造物、水力发电装置及水流流向示意图;图2为水轮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建造耐高压的水池1,再在该水池旁的水池下部或与水池底部平行的地方建造能量转化室,在能量转化室旁建造回水池2,在能量转化室下部建造蓄水池8,在水池的下部接通管道3,使管道通入能量转化室内,能量转化室内设置有水力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中的第一水轮机4,与第一水轮机4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水泵组5,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中的、位于第一水轮机4后的后接水轮机6,与后接水轮机6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发电机组7;将后接水轮机6后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与蓄水池8底部的进水端相通,使蓄水池8上部的出水端与水泵组5的进水端相通,使水泵组5的出水端通入回水池2的上部,通过回水管9使回水池2的底部与第一水轮机4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相通,使从回水池2的底部流出的水回流到第一水轮机4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内,从而使水流实现循环,始终使整个水体保持一定的势能;再将发电机组7所转换出的电能,依照现有的电力输出方式向外输出即可。第一水轮机和后接水轮机结构相同。后接水轮机6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同时配置相应的发电机组7。为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可将第一水轮机和后接水轮机制作成如下结构包括机壳10,设于机壳10一侧上部的进水口11,设于机壳10另一侧下部的出水口12,设于机壳10内的、中部带有两端伸出机壳10外的转轴13的、轮壁上设有转动片的主轮;主轮包括大轮14,设于大轮14中部的转轴13,开设于大轮14两端的偏心圆孔,设于偏心圆孔内的、一端与机壳10固定连接的、轮壁上套接有定位圈15的小轮16;转动片为间隔设于大轮14轮壁上的齿板17,齿板17之间的大轮14轮体上开有贯穿大轮14轮体的动力槽18,动力槽18内设有一端固定于小轮16轮壁上的定位圈15上的连接筒19,连接筒19的另一端设有推板20。当外部具有一定压力的水流从进水口进入机壳后,水流推动齿板,使大轮转动,由于大轮和小轮的圆心错位,从而在大轮和小轮的相对运动中,形成了推板的相对运动,使进入机壳的水流在从出水口流出的时候经历了推板的推动力,因此增加了从出水口流出的水流的能量。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建造耐高压的水池(1),再在该水池旁的水池下部或与水池底部平行的地方建造能量转化室,在能量转化室旁建造回水池(2),在能量转化室下部建造蓄水池(8),在水池的下部接通管道(3),使管道通入能量转化室内,能量转化室内设置有水力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中的第一水轮机(4),与第一水轮机(4)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水泵组(5),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中的、位于第一水轮机(4)后的后接水轮机(6),与后接水轮机(6)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发电机组(7);将后接水轮机(6)后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与蓄水池(8)底部的进水端相通,使蓄水池(8)上部的出水端与水泵组(5)的进水端相通,使水泵组(5)的出水端通入回水池(2)的上部,通过回水管(9)使回水池(2)的底部与第一水轮机(4)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相通,使从回水池(2)的底部流出的水回流到第一水轮机(4)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内,从而使水流实现循环,始终使整个水体保持一定的势能;再将发电机组(7)所转换出的电能,依照现有的电力输出方式向外输出即可。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后接水轮机(6)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同时配置相应的发电机组(7)。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其特征在于水轮机结构包括机壳(10),设于机壳(10)一侧上部的进水口(11),设于机壳(10)另一侧下部的出水口(12),设于机壳(10)内的、中部带有两端伸出机壳(10)外的转轴(13)的、轮壁上设有转动片的主轮;主轮包括大轮(14),设于大轮(14)中部的转轴(13),开设于大轮(14)两端的偏心圆孔,设于偏心圆孔内的、一端与机壳(10)固定连接的、轮壁上套接有定位圈(15)的小轮(16);转动片为间隔设于大轮(14)轮壁上的齿板(17),齿板(17)之间的大轮(14)轮体上开有贯穿大轮(14)轮体的动力槽(18),动力槽(18)内设有一端固定于小轮(16)轮壁上的定位圈(15)上的连接筒(19),连接筒(19)的另一端设有推板(20)。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为,建造一耐高压的水池,再在该水池旁的水池下部或与水池底部平行的地方建造能量转化室,在能量转化室旁建造一回水池,在水池的底部接通管道,使管道通入能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水势能发电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建造耐高压的水池(1),再在该水池旁的水池下部或与水池底部平行的地方建造能量转化室,在能量转化室旁建造回水池(2),在能量转化室下部建造蓄水池(8),在水池的下部接通管道(3),使管道通入能量转化室内,能量转化室内设置有水力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中的第一水轮机(4),与第一水轮机(4)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水泵组(5),置于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中的、位于第一水轮机(4)后的后接水轮机(6),与后接水轮机(6)两端的转轴分别连接的发电机组(7);将后接水轮机(6)后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与蓄水池(8)底部的进水端相通,使蓄水池(8)上部的出水端与水泵组(5)的进水端相通,使水泵组(5)的出水端通入回水池(2)的上部,通过回水管(9)使回水池(2)的底部与第一水轮机(4)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相通,使从回水池(2)的底部流出的水回流到第一水轮机(4)前的通入能量转化室内的管道(3)内,从而使水流实现循环,始终使整个水体保持一定的势能;再将发电机组(7)所转换出的电能,依照现有的电力输出方式向外输出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清福
申请(专利权)人:杨清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