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7484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12:29
提供通过适当地配置通孔与发热体的距离而能够抑制绝缘基板的裂缝的发生的保护元件。具备:绝缘基板(10);发热体(14),在绝缘基板(10)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10c、10d)之间形成;第1发热体电极(18),设置在绝缘基板(10)的一对侧缘(10c、10d)的一个侧缘(10c)侧,与发热体(14)电连接,并且形成有孔部(25);第2发热体电极(19),设置在一对侧缘(10c、10d)的另一个侧缘(10d)侧,与发热体(14)电连接;以及可熔导体(13),因发热体(14)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发热体(14)的中心(C1)从绝缘基板(10)的一对侧缘(10c、10d)间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C2)偏向另一个侧缘(10d)侧而形成。

Protective element

Provides a protective element capable of suppressing the occurrence of cracks i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by properly config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ough hole and the heater. It has: an insulating substrate (10); a heater (14), formed between a pair of opposite side edges (10c, 10d) of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10); a first heater electrode (18), arranged on a side edge (10c, 10d) of a pair of side edges (10c, 10d) of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10),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heater (14) and formed a porous part (25); a second heater electrode (19), and provided with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10). The center (C1) of the heater (14) is located on the other side (10d) of one pair of side edges (10c, 10d)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heater (14); and the fusible conductor (13) is fused due to the heating of the heater (14), thus cutting off the current path. The center (C1) of the heater (14) is deflected from the middle position (C2)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side edges (10c, 10d) of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10) to the other side edge (10d). ) Lateral form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保护元件
本技术涉及截断电源线或信号线的保护元件。本申请以在日本于2016年11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6-219891为基础,主张优先权,该申请通过被参照而被引入至本申请。
技术介绍
能够充电而反复利用的大部分二次电池,被加工成电池组而提供给用户。特别是在重量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确保用户及电子设备的安全,一般在电池组内置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等的几个保护电路,具有在既定的情况下截断电池组的输出的功能。在这种保护元件中,利用内置于电池组的FET(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Transistor)开关进行输出的导通/截止(ON/OFF),从而进行电池组的过充电保护或过放电保护动作。然而,因为一些原因而FET开关短路破坏的情况下,施加雷涌等而流过瞬间的大电流的情况下,或者因电池单元的寿命而输出电压异常下降或反而输出过大异常电压的情况下,电池组或电子设备也必须进行保护,以避免起火等的事故。因此,在这样的能设想到的任何异常状态中,为了安全地截断电池单元的输出,也利用具有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截断电流路径的功能的保护元件。作为面向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保护电路的截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护元件,具备:绝缘基板;发热体,在上述绝缘基板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之间形成;第1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对侧缘的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孔部;第2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一对侧缘的另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以及可熔导体,因上述发热体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上述发热体的中心从自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侧缘到上述另一个侧缘为止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偏向上述另一个侧缘侧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10 JP 2016-2198911.一种保护元件,具备:绝缘基板;发热体,在上述绝缘基板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之间形成;第1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对侧缘的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孔部;第2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一对侧缘的另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以及可熔导体,因上述发热体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上述发热体的中心从自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侧缘到上述另一个侧缘为止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偏向上述另一个侧缘侧而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D+E)为0.20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D: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G为1.0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G:以大致矩形状形成的上述发热体的宽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G/(D+E))为6.0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D: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G:以大致矩形状形成的上述发热体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B+D+E+C)为0.15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C: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与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D: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C为0.9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C: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与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F-(E+C))为0.30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C: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与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F: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距离。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D+E)/2}/{(B+C+D+E)/2}为0.99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C: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与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D: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9.一种保护元件,具备:绝缘基板;发热体,在上述绝缘基板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之间形成;第1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对侧缘的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第1孔部;第2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一对侧缘的另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第2孔部;以及可熔导体,因上述发热体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上述发热体的中心从自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侧缘到上述另一个侧缘为止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偏向设置有上述第1、第2发热体电极之中热容量大的发热体电极的侧缘侧而形成。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B/(D+E)为0.20以上,其中,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设置有上述第1、第2发热体电极之中热容量小的发热体电极的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第2发热体电极之中热容量小的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裕二川津雅巳
申请(专利权)人:迪睿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