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建民专利>正文

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5569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其包括两个架体,两个架体的右侧端面上为连接板,连接板的右侧面上设置可以转动的上下两根转动轴,并在两根转动轴上分别设置上驱动齿轮和下驱动齿轮啮合,同时在上方的转动轴和下方的转动轴上皆设置可以在转动轴上随其转动的前摆腿和后摆腿,前摆腿和后摆腿上皆设置有后侧轮,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过弯时,通过前摆腿和后摆腿同时啮合转动,带动两个后侧轮原地摆动,以此实现三轮车后悬架的左右摆动,防止因过弯时,重心过高而产生的侧倾,综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调心结果稳定,可通过后侧轮的摆动带动整个后悬架摆动,以此实现重心的降低,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

New self-adjusting tricycle with center of gravit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gravity center self-adjusting tricycle, which comprises two frame bodies. The right end face of the two frame bodies is a connecting plat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two upper and lower rotating axles which can rotate are arranged, and on the two rotating axles, respectively, upper and lower driving gears are arranged to mesh wit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both the upper rotating axle and the lower rotating axle can rotate. The front swing leg and the rear swing leg on the moving axle rotate with them, and the front swing leg and the rear swing leg are all equipped with rear wheels. When the front swing leg and the rear swing leg are engaged and rotated simultaneously when the utility model is over-bent, the two rear wheels are driven to swing in situ, so as to realize the left and right swing of the rear suspension of a tricycle, prevent the roll of the rear suspension caused by the over-bending and the over-high center of gravity. Novelty, stable alignment result, can drive the whole rear suspension to swing through the swing of the rear wheel, so as to achieve the reduc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which is an ideal new type of self-aligning tricycle with center of gr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
本技术属于电动车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三轮车或者电动三轮车在骑行时,在拐弯时容易出现重心过高的弊端,此类电动车在骑行时会出现易侧翻摔倒的状况。针对现有电动三轮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弊端,作为本行业的开发设计人员,如何通过技术改进,在三轮车或者电动三轮车后悬架结构上进行改善,设计一款在车辆拐弯时可随时调整重心的结构,使三轮车在增加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避免拐弯时的侧翻,是现有本行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技术功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其包括两个弧状设计的架体,所述的两个架体前后对称设置,两个架体的右侧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连接板,连接板的右侧面上,其上方前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上轴承固定座,两个上轴承固定座通过一根转动轴连接固定,在连接板的右侧面上,其下方后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下轴承固定座,两个下轴承固定座也通过一根转动轴连接固定,上方的转动轴的后端设置有一个上驱动齿轮,下方的转动轴的前端设置有一个下驱动齿轮,上驱动齿轮和下驱动齿轮啮合设置;在上方的转动轴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前摆腿,前摆腿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个后侧轮,在下方的转动轴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后摆腿,后摆腿的右端后侧也设置有一个后侧轮,两个后侧轮同心设置;在连接板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的底部水平设置有一个避震底座,避震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避震器;在避震底座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的顶部水平设置有一个座管底板,在座管底板的前后中心处竖向焊接固定有一个铰接座,铰接座的顶部铰接固定有一个座管,座管顶部为坐垫,所述的座管为弧状设计,其右侧和避震器顶部连接;前后两个架体的左端共同固定有一个首管,首管内通过前叉固定有前轮;在前后架体的左端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手把固定座,两个手把固定座的顶部共同固定有一根手把,两个手把固定座的底部共同固定有一根前叉固定片,所述的前叉通过前叉固定片锁紧固定。所述的架体为弧状设计,其右侧分别向前后扩张,前侧架体和后侧架体在右端的间隙大于左端间隙。所述的座管上,其右侧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避震顶座,避震顶座的底部连接着避震器的顶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上设计,通过在前后设置的两个架体的右端设置连接板,并在连接板上设置可以转动的上下两根转动轴,并在两根转动轴上分别设置齿轮啮合,同时在上方的转动轴和下方的转动轴上皆设置可以在转动轴上随其转动的前摆腿和后摆腿,前摆腿和后摆腿上皆设置有后侧轮,当本技术过弯时,通过前摆腿和后摆腿同时啮合转动,带动两个后侧轮原地摆动,以此实现三轮车后悬架的左右摆动,防止因过弯时,重心过高而产生的侧倾,综上,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调心结果稳定,可通过后侧轮的摆动带动整个后悬架摆动,以此实现重心的降低,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附图说明本技术共有附图4张,其中: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后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向结构放大示意图;附图中:1、架体,2、前摆腿,3、后摆腿,4、后侧轮,5、首管,6、手把固定座,7、手把,8、前叉,9、前轮,10、前叉固定片,11、坐管,12、坐垫,13、避震底座,14、连接头,15、铰接座,16、避震器,17、避震底座,18、连接板,19、下轴承固定座,20、上轴承固定座,21、上驱动齿轮,22、下驱动齿轮,23、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描述。如附图所示,一种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其包括两个弧状设计的架体1,所述的两个架体1前后对称设置,两个架体1的右侧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连接板18,连接板18的右侧面上,其上方前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上轴承固定座20,两个上轴承固定座20通过一根转动轴23连接固定,在连接板18的右侧面上,其下方后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下轴承固定座19,两个下轴承固定座19也通过一根转动轴23连接固定,上方的转动轴23的后端设置有一个上驱动齿轮21,下方的转动轴23的前端设置有一个下驱动齿轮22,上驱动齿轮23和下驱动齿轮22啮合设置;在上方的转动轴23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前摆腿2,前摆腿2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个后侧轮4,在下方的转动轴23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后摆腿3,后摆腿3的右端后侧也设置有一个后侧轮4,两个后侧轮4同心设置;在连接板18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1的底部水平设置有一个避震底座17,避震底座17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避震器16;在避震底座17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的顶部水平设置有一个座管底板13,在座管底板13的前后中心处竖向焊接固定有一个铰接座14,铰接座14的顶部铰接固定有一个座管11,座管11顶部为坐垫12,所述的座管11为弧状设计,其右侧和避震器16顶部连接。通过以上结构设置,本技术使用时,通过在前后设置的两个架体1的右端设置连接板18,并在连接板18上设置可以转动的上下两根转动轴23,并在两根转动轴23上分别设置齿轮啮合,同时在上方的转动轴和下方的转动轴上皆设置可以在转动轴上随其转动的前摆腿2和后摆腿3,前摆腿2和后摆腿3上皆设置有后侧轮4,当本技术过弯时,通过前摆腿2和后摆腿3同时啮合转动,带动两个后侧轮4原地左右摆动,以此实现整个三轮车后悬架的左右摆动,实现重心的降低,防止因过弯时,重心过高而产生的侧倾。在以上结构的基础上,本技术作为一个三轮车使用还必须实现导向作用,其结构为:前后两个架体1的左端共同固定有一个首管5,首管5内通过前叉8固定有前轮9;在前后架体1的左端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手把固定座6,两个手把固定座6的顶部共同固定有一根手把7,两个手把固定座6的底部共同固定有一根前叉固定片10,所述的前叉8通过前叉固定片10锁紧固定,通过手把7可直接控制前叉转向,以此实现前轮导向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的架体1为弧状设计,其右侧分别向前后扩张,前侧架体和后侧架体在右端的间隙大于左端间隙,此种设计可进一步增加本技术后悬架的整体稳定性。所述的座管11上,其右侧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避震顶座15,避震顶座15的底部连接着避震器16的顶部。综上,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调心结果稳定,可通过后侧轮的摆动带动整个后悬架摆动,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其包括两个弧状设计的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架体前后对称设置,两个架体的右侧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连接板,连接板的右侧面上,其上方前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上轴承固定座,两个上轴承固定座通过一根转动轴连接固定,在连接板的右侧面上,其下方后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下轴承固定座,两个下轴承固定座也通过一根转动轴连接固定,上方的转动轴的后端设置有一个上驱动齿轮,下方的转动轴的前端设置有一个下驱动齿轮,上驱动齿轮和下驱动齿轮啮合设置;在上方的转动轴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前摆腿,前摆腿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个后侧轮,在下方的转动轴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后摆腿,后摆腿的右端后侧也设置有一个后侧轮,两个后侧轮同心设置;在连接板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的底部水平设置有一个避震底座,避震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避震器;在避震底座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的顶部水平设置有一个座管底板,在座管底板的前后中心处竖向焊接固定有一个铰接座,铰接座的顶部铰接固定有一个座管,座管顶部为坐垫,所述的座管为弧状设计,其右侧和避震器顶部连接;前后两个架体的左端共同固定有一个首管,首管内通过前叉固定有前轮;在前后架体的左端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手把固定座,两个手把固定座的顶部共同固定有一根手把,两个手把固定座的底部共同固定有一根前叉固定片,所述的前叉通过前叉固定片锁紧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重心自调三轮车,其包括两个弧状设计的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架体前后对称设置,两个架体的右侧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连接板,连接板的右侧面上,其上方前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上轴承固定座,两个上轴承固定座通过一根转动轴连接固定,在连接板的右侧面上,其下方后侧间隔设置有两个下轴承固定座,两个下轴承固定座也通过一根转动轴连接固定,上方的转动轴的后端设置有一个上驱动齿轮,下方的转动轴的前端设置有一个下驱动齿轮,上驱动齿轮和下驱动齿轮啮合设置;在上方的转动轴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前摆腿,前摆腿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个后侧轮,在下方的转动轴上,其右侧连接固定有一个弧状的后摆腿,后摆腿的右端后侧也设置有一个后侧轮,两个后侧轮同心设置;在连接板的左侧,在前后两个架体的底部水平设置有一个避震底座,避震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建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