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54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由三个不同组的成行毛簇组成的牙刷,各个行均横切牙刷头部之纵向轴线。第一组中毛簇最短;第二组各行上最外侧毛簇沿横向外倾12°;第三组各毛簇最接近此头部远离柄部的一端,且相互发散。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组中各毛簇横倾30°和前倾14°。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组各行包括单一的宽毛簇。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组各行有沿横向分开的圆形毛簇。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组各行有沿横向分开的四边形毛簇。它们定出四种在刷牙中各起特殊作用的功能组。(*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牙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过硬毛的排列方式能由手动牙刷有效地除去牙上污物的牙刷。先有技术中已给出过多种牙刷结构,但没有一种显现出能起到清洁牙齿与齿龈线等好几重作用,而与牙刷的方式或技术无关的毛簇式结构。不少牙刷制造厂商在牙刷盒上列出了专门的刷牙方法,但要是购者忽视了这类说明或忘记了这类方法,就达不到最佳的洁牙效果。在实施本专利技术时,是将一批毛簇结构沿着牙刷头排列成不同的组,最好是排成若干个行,这些行一般横切牙刷头的纵轴。各个毛簇的硬毛(各毛簇均有其独特的一束硬毛)紧固到两类空腔内圆形空腔,腔间的距离大,使得在毛簇的硬毛能独立地和不受禁止地运动;多边形(一般为四边形)空腔,在横向上间距甚密,得以形成连续的线状的成行硬毛端。这些多边形的空腔可以有圆形的隅或角状的隅。在先有技术中,密间距的毛簇属典型结构,这些毛簇在扫掠过齿面时常沿切向运动,因而相互前推。本专利技术的宽间距毛簇在其拐弯经过常属不规则的牙缝外廓时,则作不规则的运动。第一组毛簇中的每一个都是紧固到准圆形的空腔内,它包括一个中心或中间毛簇和一对沿横向处于最外侧的毛簇,每一毛簇都基本上与牙刷头的表面垂直。此第一组毛簇界定出能进入牙缝内的邻侧间硬毛。这一组中的毛簇在其擦试过齿面时,可使一根根的硬毛穿过紧邻的空隙,并由硬毛的稍端形成扇状件。这里所说的准圆形是指圆形或接近圆形之类的形状,例如椭圆。第二组毛簇中的每一个都紧固入多边形空腔内,最好采用四边形空腔,而更好是用矩形空腔。这一组中最好有六或七个毛簇,但亦可采用五个或八个毛簇。此第二组中的每个毛簇都基本上与牙刷头表面垂直。第三组中之各个毛簇紧固到准圆形的空腔内,这一组包括有约十四个沿牙刷头周边定位的毛簇。在牙刷头中心线的各侧有约六个最外侧的毛簇,它们朝牙刷头的最接近一侧沿横向外斜。最前面的毛簇(对向牙刷头的自由端)沿模向朝牙刷头的相应侧倾斜,还同时向前倾斜。这些前倾且同时横倾的最前面的毛簇,亦可视作为第四组或第三组中的子组。此第三组周边上的毛簇则从牙刷头的中心线向外弯曲使之能突进到齿冠底部之齿龈边缘区域内。此种作用在有向下力施加到牙刷头上便可发生,而且与牙刷头相对于齿面取非垂直定向问题无关。上述周边上的毛簇则取弯折形式,得以在使用者施加向下和水平力时,不能在结构上相互支承。传统上,垂直定向的毛簇常起到一列立柱的作用,因而在其通过楔状隙上方时,支承着悬挂状态的硬毛。前述弯折形构型使总的压缩强度降至最小,这样就能使各个毛簇穿过楔状隙、亚齿龈与邻近侧的空隙,而不会因此受到周围毛簇的抑制。弯折的毛簇按照它们所弯角度方向运动。当有向下和水平的力作用到牙刷头时,这些个毛簇通常按硬毛固定于牙刷头中毛簇孔内的角度所指方向滑擦过齿面,而不只是朝推进它们的相关方向简单地卷曲回来。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是在依单一方向起动牙刷的行程中,使硬毛综合有多方向的运动。当把硬毛强制推入其弯曲方向上时,由于用来使这些硬毛保持就位的应力有余裕,硬毛就可从缝隙中弹出。这种动态作用常可使牙上的污物从邻近的空隙间驱出,而传统结构的牙刷在毛簇擦掠过楔状隙时,却总使污物塞入空隙。宽间距的各个毛簇的抗挠强度差,这样便得以在降低硬毛高度的同时不对硬毛刚度的增加产生敏感。传统的被修剪成较短高度的牙刷容易变得较硬而常会损伤粘膜。使硬毛的高度降至最低限度便得以在粘膜层与齿的口腔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档(这样便提高了达到介部臼齿的可能性)。弯折的毛簇在它们变形时可取到不等的高度,但在不使用时,则具有一致的高度。弯折的毛簇在使用过程中受迫进入一垂直方向时,将突出到超过直立之硬毛的稍端。这一源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有较大长度的结果,可使弯折的毛簇在其取垂直方向时,能深入到邻侧之间与齿龈的边缘区内。准圆形的毛簇则只好修剪成较多边形毛簇有较高的高度。这样的构型允许圆形的毛簇在齿面触及多边形毛簇的硬毛梢端之前,插入邻侧的空隙中。较短的多边形毛簇的紧凑或直线状成行排列,能均匀地将污物从齿面刷走而并不防碍邻近之圆形毛簇进入楔状隙内。下面简述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构成之牙刷的部分透视图;图2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构成之牙刷的部分透视图;图3至图6是图1中之牙刷的平面图,再借助相关的图3a至3b来阐明所述之几组毛簇的作用,以及它们与齿J和以Q标明的齿龈的触合情形;图7是图2中之牙刷的改进型式的顶视图;而图8是图7中之牙刷一改进型式的顶视图。现来参看图1,数号10统一指本专利技术的牙刷,包括一具有平整上表面14和一纵向轴线16的头部12。此头部通常与柄部20整体连接,此头部的纵向轴线16不必与柄部20的纵向轴线如图中所示的那样重合,柄部20只示明了它的一部分。柄部结构不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头部12与柄部20可以用适当的塑性材料,例如可由一般所用的任何一种塑性材料形成。第一组多边形毛簇中的任何一组均以24标明,而以单一宽度的毛簇25来界定以上各个组,每个单一宽度的毛簇取其纵向轴线横切轴线16。应注意到,毛簇25中的硬毛要比其它组中的硬毛短。所有的组24均相互平行并同轴线16正交。毛簇25称之为硬毛条或毛簇的硬毛条。准圆形之毛簇的第二组以26标明,各个组26均取横切轴线16的方向。组26中两最侧端的毛簇均以30标明,每个这样的毛簇顺侧向朝头部12的相关边部相对于垂直方向(与轴线16正交的方向)倾斜约12°。在各个组26中的其余三个间隔开的毛簇均以32标明,称为邻侧间的毛簇,它们基本上垂直于表面14,亦即为直立的。各毛簇30在横向上与其紧邻的毛簇32分隔开。毛簇30与32最好有相同直径。毛簇30中的硬毛称为齿龈线硬毛。于是每个组26同时含有邻侧间的与齿龈线的两种硬毛。圆形毛簇组最好排成与头部12之纵向轴线横切的行。第三组34是由两个在横向上分开的准圆形的毛簇36所确定。各毛簇36沿横向朝牙刷头部的相关侧倾斜约30°。各毛簇36也相对于含它的平面倾斜于垂线约14°。这样,各个毛簇36既沿横向又沿前向朝头部的自由端倾斜。毛簇36称为前向梢硬毛。此第三组34最好包括两个或多个毛簇。下面参看图2,其中的结构基本上与图1中所示的相同,仅仅是宽的硬毛条毛簇25(它们中的每一个界定出一个行24)每一个都代之以为一个个圆形毛簇242确定的行240。毛簇242所成的行240与图1其它行中的毛簇相同,横切轴线16并在纵向上分隔开。图1中行24的结构需要在头部12中形成相当宽的横槽,以便置纳界定出各硬毛条毛簇25的硬毛底端。这可以用手工方法完成。要是采用现有的自动机来形成这类宽槽,就会在充填此种槽或将各硬毛条中之硬毛保持在相对于头部表面14的所需垂直关系时,带来某些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如图2所示,于表面14上形成一批横行来替代前述宽沟,各个横行包括一些紧间距的准圆形的孔。然后用现有的自动机器将各个圆形的毛簇插入并固定于这些孔内。结果形成了与行24接近一致的行240,其中各个毛簇242在横向上相互以密的间距分开。可以看到,在以上两实施例有关行的设置中是使行24与26(同样行240与26)沿轴线16交替出现,例外的只是紧邻行34后的两行26。这样,在头部12的此种区域内,沿着它的纵向轴线16上来看,就存在着相互邻接的两个行26。这两个行26中的毛簇最好都具有同一高度,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牙刷头部,上面接附有一柄部,此头部有一纵向轴线且终结于一远距此柄部的自由端,此头部有一表面,从此表面大致朝上延伸出各种硬毛的毛簇,头部自由端处的绝大部分毛簇在横向上朝向垂直向倾斜一个角度,在头部周边上的这些毛簇,它们与自由端上的不同,在横向上偏离开垂向朝外倾斜一个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P克提斯凯德尔N罗斯多吉约翰C克罗佛德杰姆斯H克普托玛斯E米特尔伯特D荷泽尔曼多纳尔德R拉莫德劳诺H埃德尔曼
申请(专利权)人:科尔加特帕尔莫利弗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