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3449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2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其包括用于下放至钻孔内的钢筋笼,钢筋笼的长度上根据预先探测的溶洞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设有一定位区,定位区上套设有外护筒,外护筒与钢筋笼相连,且外护筒可在钢筋笼下放后,防止灌注于钢筋笼内的混凝土泄露至溶洞内。定位区是通过超前地质钻探确定溶洞的具体位置和高度,根据溶洞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确定定位区在钢筋笼上的位置和长度,能有效防止溶洞处发生漏砼的现象,防止发生断桩的质量事故,以免影响桩基质量和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
本技术涉及灌注桩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
技术介绍
钻孔灌注桩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桩基类型,它机械化程度高,单桩承载大,桩身刚度强。现有的灌注桩通常是由多个主笼纵筋和环绕在主笼纵筋外围的多个箍筋组成。在岩溶地区,由于溶洞的存在,对桩基施工会产生重大影响。在钻孔施工过程中遇到溶洞时,常常会向溶洞内抛填片石、水泥、粘土等,与岩溶填充物共同形成良好的护壁。但往往在灌注水下混凝土的环节,会由于过大的压力导致护壁被破坏而出现漏砼的现象,当溶洞较大时,常常会消耗大量混凝土进行充填,若溶洞直接相互贯通,则往往无法填满溶腔,造成材料的大量损失,甚至造成断桩事故,极大地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防止溶洞处发生漏砼的现象,防止发生断桩的质量事故,以免影响桩基质量和施工成本。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其包括用于下放至钻孔内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的长度上根据预先探测的溶洞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设有一定位区,所述定位区上套设有外护筒,所述外护筒与所述钢筋笼相连,且外护筒用于在所述钢筋笼下放后,防止灌注于所述钢筋笼内的混凝土泄露至所述溶洞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护筒包括两个外护筒单元,两个所述外护筒单元对接相连。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护筒单元与所述钢筋笼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相连,多个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钢筋笼的外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件为槽钢,所述槽钢的腹板与所述钢筋笼的外壁相连,所述槽钢的两个翼缘板与所述外护筒的内壁相连。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件为方钢,所述方钢的两边分别与所述钢筋笼的外壁以及所述外护筒的内壁相连。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护筒的直径等于所述钻孔的直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护筒的长度大于所述溶洞的内空间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中的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的钢筋笼的长度上根据预先探测的溶洞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设有一定位区,定位区是通过超前地质钻探确定溶洞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根据溶洞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确定定位区在钢筋笼上的位置和长度,定位区上套设的外护筒的长度也根据溶洞的内空间高度确定。外护筒与钢筋笼相连,施工时外护筒随着钢筋笼下放到钻孔内,外护筒根据溶洞的深度下放到溶洞处,外护筒能防止溶洞出现漏砼,发生断桩的质量事故,以免影响桩基质量和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下放后的状态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的主视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的俯视图。图中:1-钻孔,2-钢筋笼,3-溶洞,4-定位区,5-外护筒,50-外护筒单元,6-连接件,60-腹板,61-翼缘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其包括用于下放至钻孔1内的钢筋笼2,钢筋笼2的长度上根据预先探测的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设有一定位区4,定位区4通过超前地质钻探确定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根据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确定定位区4的位置和长度,在钢筋笼2上的定位区4上套设有外护筒5,外护筒5与钢筋笼2相连,且外护筒5用于在钢筋笼2下放后,防止灌注于钢筋笼2内的混凝土泄露至溶洞3内。外护筒5随着钢筋笼2下放到钻孔1内,外护筒5根据溶洞3的深度下放到溶洞3处,外护筒5能防止溶洞3出现漏砼,发生断桩的质量事故,以免影响桩基质量和施工成本。参见图3所示,外护筒5包括两个外护筒单元50,两个外护筒单元50对接相连。两个外护筒单元50相互对接相连形成外护筒5,两个外护筒单元50可焊接或者通过钢筋绑扎相连。且将外护筒5设计成两个外护筒单元50对接相连,方便外护筒5与钢筋笼2的连接。其中,外护筒单元50与钢筋笼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6相连,多个连接件6沿钢筋笼2的外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每个外护筒单元50均与钢筋笼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件6焊接相连,更便于施工人员将外护筒单元50与钢筋笼2的焊接施工。优选地,连接件6为槽钢,槽钢的腹板60与钢筋笼2的外壁相连,槽钢的两个翼缘板61与外护筒5的内壁相连。或者连接件6为方钢,方钢的两边分别与钢筋笼2的外壁以及外护筒5的内壁相连。方钢的两边分别与钢筋笼2的外壁以及外护筒5的内壁相连。槽钢和方钢均为施工现场的材料,制作本技术的装置能就地取材,十分方便,且节约原材料,由于钢筋笼2为笼状,因此无论是槽钢还是方钢均将腹板侧与钢筋笼2的主钢筋焊接,保证与钢筋笼2的稳固连接。参见图1所示,外护筒5的直径等于钻孔1的直径。外护筒5套设在钢筋笼2外,且随着钢筋笼2一起下放到钻孔1内,外护筒5的直径等于钻孔1的直径能确保外护筒5能下放进钻孔1内,并到达溶洞3的位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防漏砼装置的溶洞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下放钢筋笼2至钻孔1内,将外护筒5下放至溶洞3的区域,并覆盖溶洞3;外护筒5根据溶洞3的深度下放到溶洞3处,外护筒5的高度高于溶洞3的内空间高度,当外护筒5下放到溶洞3处,外护筒5的上端超出溶洞3内空间高度的顶端,外护筒5的下端超出溶洞3内空间高度的底端,保证外护筒5能完全覆盖溶洞3,能有效防止溶洞3处出现漏砼。灌注混凝土于钢筋笼2内,直至钻孔1的孔口,保证钻孔桩内充满混凝土,完成施工。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防漏砼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探测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并确定钢筋笼2长度上的定位区4的位置和长度;根据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来准确确定钢筋笼2长度上的定位区4的位置和长度,为后期安装外护筒5做好准确定位工作。在定位区4上安装外护筒5。外护筒5的长度要略大于定位区4的长度,后期下放钢筋笼2时,外护筒5的上端超出溶洞3内空间高度的顶端,外护筒5的下端能超出溶洞3内空间高度的底端,保证外护筒5能完全覆盖溶洞3,能有效防止溶洞3处出现漏砼。其中,安装外护筒5包括以下步骤:将两个外护筒单元50分别与钢筋笼2相连;将两个外护筒单元50对接相连。两个外护筒单元50分别通过槽钢或方钢与钢筋笼2焊接相连,两个外护筒单元50对接并焊接或通过绑扎钢筋固定,完成防漏砼装置的制作。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可现场取材、节约原材料。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下放至钻孔(1)内的钢筋笼(2),所述钢筋笼(2)的长度上根据预先探测的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设有一定位区(4),所述定位区(4)上套设有外护筒(5),所述外护筒(5)与所述钢筋笼(2)相连,且外护筒(5)用于在所述钢筋笼(2)下放后,防止灌注于所述钢筋笼(2)内的混凝土泄露至所述溶洞(3)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钻孔灌注桩遇溶洞的防漏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下放至钻孔(1)内的钢筋笼(2),所述钢筋笼(2)的长度上根据预先探测的溶洞(3)的深度和内空间高度设有一定位区(4),所述定位区(4)上套设有外护筒(5),所述外护筒(5)与所述钢筋笼(2)相连,且外护筒(5)用于在所述钢筋笼(2)下放后,防止灌注于所述钢筋笼(2)内的混凝土泄露至所述溶洞(3)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5)包括两个外护筒单元(50),两个所述外护筒单元(50)对接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单元(50)与所述钢筋笼(2)之间通过多个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航王同民徐帆田大千陈开桥邹志康刘颖聪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