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3410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20:24
一种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区、位于所述道路区一侧或者两侧的停车区,以及位于所述停车区后端的内置排水沟,所述道路区从中心线向两侧以一定坡度放坡,所述停车区延续所述道路区的坡度铺设,所述停车区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停车区面层、垫层以及原土层,所述停车区面层是水可以渗透的透水层,所述内置排水沟位于所述停车区面层下方,且包括位于其上的顶板或篦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停车场可以防止停车场内涝并充分利用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内涝生态停车场
本技术涉及停车场
,尤其涉及环保型停车场。
技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收入得到快速提升,我国汽车保有量也急剧增加。例如,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2.17亿辆,全国有53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24个城市超200万辆,7个城市超300万辆,分别是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苏州、深圳、郑州,其中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位居第一,达564万辆。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尤其是露天停车场得以迅猛发展。目前,露天停车场多采用封闭式的硬化路面,例如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然而,对于年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比如淮河、秦岭一带和辽东半岛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淮河、秦岭一带和辽东半岛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和大多南方城市,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则不具有雨水下渗和存蓄的功能,易造成雨水积存,若排水条件不具备,也会长期滞存腐蚀路面,给出行带来不便,同时也不能有效合理地收集并利用雨水。此外,大多数露天停车场的排水沟为非隐藏式设计,裸露在外面,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由此可见,现有停车场仍然存在雨水积存、腐蚀路面和不能有效回收与利用雨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停车场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其能够使雨水在路面径流,汇聚于停车区内,完成雨水下渗与净化,防止停车场内涝。本技术的目的及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包括:道路区、位于所述道路区一侧或者两侧的停车区,以及位于所述停车区后端的内置排水沟,所述道路区从中心线向两侧以一定坡度放坡,所述停车区延续所述道路区的坡度铺设,所述停车区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停车区面层、垫层以及原土层,所述停车区面层是水可以渗透的透水层,所述内置排水沟位于所述停车区面层下方,且包括位于其上的顶板(或者称为篦子)。本技术的目的及其技术问题的解决还可以通过以下实施方案来实现。在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中,所述坡度为1%-3%,例如可以为1%、2%、3%,或者1%-3%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等。在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中,所述停车区面层可以为透水沥青层、透水水泥层、透水砖。在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中,所述垫层由碎石和石灰夯实而成。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还包括位于所述内置排水沟一侧与所述停车区相对的绿植种植区。在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中,所述绿植种植区的挡板或者侧壁的基部具有排水管或者排水孔,雨水可通过所述排水管或排水孔进入所述绿植种植区。在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中,所述内置排水沟汇集成网状,通过主排水沟将雨水排出停车场。在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中,所述内置排水沟延续所述道路区的坡度铺设,且所述内置排水沟的顶板或篦子与所述垫层在两者的连接处齐平,或比垫层略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技术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技术效果:在本技术的停车区中,道路区按一定坡度从中心线向两侧放坡,停车区则延续此坡度铺设,并采用透水材料制成,从而很好地实现雨水下渗,下渗的雨水汇集于排水沟,实现雨水回收,避免积水内涝,而排水沟可连接成网状,将多个停车区内的排水汇集到主排水管道内,加强车场整体排水效率;同时,本停车场的行车道路面采用传统沥青设置排水坡度,既能解决地面径流向停车区排解的问题,也能满足车行对于路面的荷载要求。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一实施方案的结构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防内涝生态停车场一实施方案的结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内置排水沟与垫层位置关系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另一实施方案的停车场结构平面图,显示了绿植种植区;图5是本技术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另一实施方案的停车场结构剖面图,显示了绿植种植区;图6是绿植种植区中排水管或者排水孔局部放大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道路区;11-道路区中心线;2-停车区,21-道路区面层,22-垫层,23原土层;3-排水沟,31-排水沟顶板(或篦子);4-绿植种植区,41-挡板或侧壁,42-排水管或排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表示。在本技术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指本技术提供的停车场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中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适当参考图1,显示了本技术基本实施方式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的平面图。从图1可以看出,本技术基本实施方式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包括道路区1(图1显示了被中心线11平分的道路区1的一半)、位于所述道路区一侧或两侧的停车区2以及排水沟3,三者依次相连。适当参考图2,显示了本技术基本实施方式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的剖面图。从图2可以看出,从道路区1中心线11起依次为道路区1、停车区2、排水沟3,三者依次相连。所述道路区1从中心线11向两侧以一定坡度放坡,所述坡度可以为1%-3%例如1%、2%、3%,以及1%到3%中间的其他数值,例如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等,由此雨水可顺着所述坡度由道路区1路面流向位于其一侧或两侧的停车区2。所述停车区2位于所述道路区1一侧或者两侧,且所述停车区2从上到下依次为停车区面层21、垫层22以及原土层23。所述停车区2延续道路区1的坡度取坡,并铺设,即所述停车区2的停车区面层21、垫层22延续道路区1的坡度取坡,并铺设。所述停车区面层21是水可以渗透的透水层。内置排水沟3位于停车区2的后端,即内置排水沟3位于所述停车区2的侧面与所述道路区1相对,且位于停车区面层21下方,延续所述道路区1的坡度铺设,为隐藏式排水沟,从而使停车场美观,且防止安全隐患。内置排水沟3上设有顶板或称为篦子31,顶板或篦子31的形状和构造可以与露天排水沟上的顶板或篦子相同,具有方便雨水流入排水沟的孔或槽。内置排水沟3的顶板或篦子31与垫层22在两者的连接处齐平或比垫层22略低,从而方便雨水顺着垫层22流入内置排水沟3。图3示出了本技术防内涝生态停车场的排水沟3与垫层22的位置关系。从图3可以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区(1)、位于所述道路区(1)一侧或者两侧的停车区(2),以及位于所述停车区后端的内置排水沟(3),所述道路区(1)从中心线(11)向两侧以一定坡度放坡,所述停车区(2)延续所述道路区(1)的坡度铺设,所述停车区(2)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停车区面层(21)、垫层(22)以及原土层(23),所述停车区面层(21)是水可以渗透的透水层,所述内置排水沟(3)位于所述停车区面层(21)下方,且包括位于其上的顶板或篦子(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区(1)、位于所述道路区(1)一侧或者两侧的停车区(2),以及位于所述停车区后端的内置排水沟(3),所述道路区(1)从中心线(11)向两侧以一定坡度放坡,所述停车区(2)延续所述道路区(1)的坡度铺设,所述停车区(2)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停车区面层(21)、垫层(22)以及原土层(23),所述停车区面层(21)是水可以渗透的透水层,所述内置排水沟(3)位于所述停车区面层(21)下方,且包括位于其上的顶板或篦子(3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为1%-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内涝生态停车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区面层(21)可以为透水沥青层、透水水泥层、透水砖。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内涝生态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阳光海天停车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