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及其尘风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221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尘风分离装置,包括上部设有气流入口的尘杯和设于所述尘杯内部的分离器,所述尘杯与所述分离器之间形成集尘区域,含尘气流经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集尘区域内并沿第一方向旋转;其中,所述尘风分离装置还包括扰流筋板,所述扰流筋板设于所述尘杯的内壁且由上而下沿第二方向呈螺旋状地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尘风分离装置因设置了与含尘气流的旋转方向相反的螺旋型扰流筋板,从而扰乱了含尘气流,加速了含尘气流中灰尘和气流的分离,提高了尘风分离的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包括上述尘风分离装置的吸尘器。

Vacuum cleaner and its Dust-Air separ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ust-Air separa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dust cup with an upper air inlet and a separator inside the dust cup. The dust cup forms a dust collecting area between the dust cup and the separator, and the dust-containing air enters the dust collecting area through the air inlet and rotates in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Dust-Air separation device also includes a spoiler rib plate, and the spoiler rib plate. The dust cup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dust cup and spirally extends from top to bottom along the second direction,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Dust-Air separation device is equipped with spiral disturbance ribs opposite to the rotating direction of the dust-containing airflow, thereby disturbing the dust-containing airflow, accelerating the separation of dust and airflow in the dust-containing airflow,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ust-Air separation.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the Dust-Air separ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尘器及其尘风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尘器,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的尘风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利用旋风作用以便从空气流中分离污物或尘土的真空吸尘器已是公知技术。一般地,空气流由气流入口被引导到一个圆筒形的尘杯中,以使该气流形成螺旋下降式的运动。离心力迫使污物和尘土颗粒沿径向向外直至它们与尘杯的内壁接触为止。然后污物和尘土颗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并被收集在尘杯中,分离后的气流进入设于尘杯内的分离腔中,从而排出吸尘器外。现有技术中,已有一些真空吸尘器在分离腔的外壁上设置翅片、挡板等扰流件,以便促使已从气流中分离出的污物或尘土沉积在尘杯中。但这样的扰流件仍在存在分离效率不高的缺陷,亟待进一步改进。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尘风分离装置及设有该尘风分离装置的吸尘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尘风分离装置,其能够提高尘风分离的效率,改进尘风分离的效果。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尘风分离装置,包括上部设有气流入口的尘杯和设于所述尘杯内部的分离器,所述尘杯与所述分离器之间形成集尘区域,含尘气流经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集尘区域内并沿第一方向旋转;其中,所述尘风分离装置还包括扰流筋板,所述扰流筋板设于所述尘杯的内壁且由上而下沿第二方向呈螺旋状地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扰流筋板具有靠近所述尘杯底部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尘杯底部的第二端,所述扰流筋板由所述第一端沿所述尘杯内壁至所述第二端的旋转角度不大于36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扰流筋板由所述第一端沿所述尘杯内壁至所述第二端的旋转角度为300°~36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尘杯由上而下的投影上,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尘杯的圆心限定有第一径向线,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尘杯的圆心限定有第二径向线,所述第一径向线沿所述第一方向至所述第二径向线的圆心角为27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尘杯的底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扰流筋板由所述尘杯内壁沿径向向内倾斜向下地延伸。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尘风分离装置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分离器的一端的扰流罩,所述扰流罩沿所述分离器的径向向内凹设有若干个沟槽,所述若干个沟槽沿所述分离器的纵向延伸。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沟槽包括底面和侧壁面,所述底面与所述侧壁面形成钝角。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扰流罩包括与所述若干个沟槽交替设置的导风面,导风面的内径大于所述分离器的内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面包括圆筒面和连接所述分离器的一端与所述圆筒面的伞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圆筒面延伸至所述尘杯的底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尘风分离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尘风分离装置因设置了与含尘气流的旋转方向相反的螺旋型扰流筋板,从而扰乱了含尘气流,加速了含尘气流中灰尘和气流的分离,提高了尘风分离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吸尘器的透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吸尘器的尘风分离装置的尘杯的透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吸尘器的尘风分离装置的分离器的主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分离器的主视图。1、吸尘器2、尘风分离装置3、尘杯31、气流入口32、导风管33、扰流筋板331、第一端332、第二端34、圆筒面35、底板4、分离器43、压灰件44、圆筒形结构5、扰流罩51、沟槽511、底面512、侧壁面52、导风面521、圆筒面522、伞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并且,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各种元件或结构,但是这些被描述对象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这些描述对象彼此区分开。如图1所示,本技术优选的一种吸尘器1为真空吸尘器1,吸尘器1包括尘风分离装置2。结合图1和图2所示,尘风分离装置2包括上部设有气流入口31的尘杯3,以及设于所述尘杯3内部的分离器4,所述尘杯3与所述分离器4围设成集尘区域,由所述气流入口31进入的含尘气流在所述集尘区域内流动并进行尘风分离,分离后的洁净气流经由所述分离器4的内腔被排出,分离后的灰尘落入所述尘杯3的底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尘杯3包括圆筒面34和与圆筒面34可拆卸地连接的底板35,圆筒面34与所述分离器4围设成集尘区域,分离后的灰尘落入底板35上。其中,底板35与圆筒面34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意方式,此处不再列举。继续参见图2所示,所述气流入口31内切于所述尘杯3的上部,引导所述含尘气流在所述集尘区域沿第一方向旋转。具体地,气流入口31与尘杯3之间设有导风管32,导风管32引导含尘气流沿尘杯3的内壁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以俯视角度观察尘杯3,导风管32沿逆时针方向与尘杯3内壁相切,使得由气流入口31进入尘杯3的含尘气流以逆时针方向呈螺旋式下降地运动。当然,根据导风管32朝向设置的不同,第一方向相应地也可以是顺时针方向。所述尘风分离装置2还包括扰流筋板33,所述扰流筋板33由上而下沿第二方向呈螺旋状旋转地设于所述尘杯3的内壁,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为与逆时针方向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扰流筋板33由上而下沿顺时针方向螺旋延伸,扰乱沿逆时针方向螺旋下降的含尘气流,加速含尘气流中灰尘和气流的分离,提高尘风分离的效率。继续参见图1-图2所示,扰流筋板33沿所述尘杯3内壁旋转的圈数不大于一圈,换言之,所述扰流筋板33具有靠近所述尘杯3底部的第一端331和远离所述尘杯3底部的第二端332,所述扰流筋板33由所述第一端331沿所述尘杯3内壁向所述第二端332的旋转角度不大于360°。优选地,扰流筋板33由所述第一端331沿所述尘杯3内壁向所述第二端332的旋转角度为300°~360°。在尘杯3由上而下的投影上,气流入口31与尘杯3的圆心限定有第一径向线,扰流筋板33的第二端332与尘杯3的圆心限定有第二径向线,第一径向线沿逆时针方向至第二径向线的圆心角为270°。经过多次实验认证,当扰流筋板33的第二端332设置在距离气流入口31有270°圆周角的位置上时,其扰流的效果最佳。即,含尘气流在进入气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尘风分离装置,包括上部设有气流入口的尘杯和设于所述尘杯内部的分离器,所述尘杯与所述分离器形成集尘区域,含尘气流经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集尘区域内并沿第一方向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尘风分离装置还包括扰流筋板,所述扰流筋板设于所述尘杯的内壁且由上而下沿第二方向呈螺旋状地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尘风分离装置,包括上部设有气流入口的尘杯和设于所述尘杯内部的分离器,所述尘杯与所述分离器形成集尘区域,含尘气流经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集尘区域内并沿第一方向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尘风分离装置还包括扰流筋板,所述扰流筋板设于所述尘杯的内壁且由上而下沿第二方向呈螺旋状地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板具有靠近所述尘杯底部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尘杯底部的第二端,所述扰流筋板由所述第一端沿所述尘杯内壁至所述第二端的旋转角度不大于36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板由所述第一端沿所述尘杯内壁至所述第二端的旋转角度为300°~36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尘杯由上而下的投影上,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尘杯的圆心限定有第一径向线,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尘杯的圆心限定有第二径向线,所述第一径向线沿所述第一方向至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平鲁保东许滢
申请(专利权)人: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