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设备及风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163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及风管机,风管机,包括:外壳,外壳内开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换热风道;第一风机,设置于换热风道与第一风道之间;第二风机,设置于换热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第一蜗舌,设置于第一风道内,并与第一风机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以及第二蜗舌,设置于第二风道内,并与第二风机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风管机在双向出风时,都可以保持子回风口面积较大,以提供足够的回风量,同时保持子出风口面积较小,以聚集换热后的空气,使送风距离较远,保证双向出风效果。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and air duc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and an air duct machine. The air duct machine comprises: a shell, a first air duct, a second air duct and a heat exchange air duct are arranged in the shell; a first air fan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heat exchange air duct and the first air duct; a second air fan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heat exchange air duct and the second air duct; and a first volute tongue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air duct and forms a first one between the first air duct and the first air duct. The first volute tongue and the second volute tongue are arranged in the second air duct and form a second air outlet between them.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te tongues is deformed so that on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air outlets forms a sub-air outlet with larger air area and the other a sub-air outlet with smaller air area. When the air duct machine is in two-way outlet, the area of the sub-outlet can be larger to provide enough air return, while the area of the sub-outlet is smaller to gather the air after heat transfer, so that the distance of the air supply is longer and the effect of the two-way outlet can be guarant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技术介绍
风管式空调机,简称为风管机,是一种室内空调机,用于输送冷暖风。一般地,风管机需要设计合适的风道,才能获得足够的出风量和更远的送风距离。但是,对于可换向出风的风管机,换向前后风道的结构一样,一个出风方向上的风道无法满足反向出风时的出风需求,风管机双向出风的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管机双向出风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向出风效果较佳的风管机。一种风管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开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的换热风道;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之间;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第一蜗舌,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一风机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以及第二蜗舌,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第二风机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其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二过风口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上述风管机中通过可形变的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改变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的面积,使风管机在双向出风时,都可以保持子回风口面积较大,以提供足够的回风量,同时保持子出风口面积较小,以聚集换热后的空气,使送风距离较远。即,使风管机在一种出风方向上的风道经过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的调整,仍然可以满足反向出风时的出风需求,风管机双向出风的效果较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形变收缩;在所述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形变伸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形变伸长;在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形变收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的侧方,所述第二风道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的下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一主风口和第二主风口,所述第一风道连通于所述第一主风口与所述第一过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于所述第二主风口与所述第二过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道作为回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作为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一主风口为回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为所述子回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为所述子出风口,所述第二主风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作为回风通道,所述第一风道作为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二主风口为回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为所述子回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为所述子出风口,所述第一主风口为出风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固定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风机的方向形变伸缩,改变所述第一过风口的面积;所述第二蜗舌固定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风机的方向形变伸缩,改变所述第二过风口的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形变伸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均为记忆金属。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均在常温下收缩,且所述第一蜗舌在受冷时伸长,所述第二蜗舌在受热时伸长。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风管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风管机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风管机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风管机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风管机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风管机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风管机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所示风管机中充吸气装置的模块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风管机100,风管机100包括外壳10、第一风机32、第二风机34、换热器40、第一蜗舌52及第二蜗舌54。外壳10内开设有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以及连通于第一风道11与第二风道13之间的换热风道15,外界空气由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3中的一者进入换热风道15进行换热,然后从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3中的另一者流出,流出的换热后的空气可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和制热。第一风机32设置于换热风道15与第一风道11之间,第二风机34设置于换热风道15与第二风道13之间,通过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的转动,带动空气在外壳流动。并且,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沿一个方向转动时,外壳10内的空气由第一风道11流向第二风道13,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沿另一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外壳10内的空气由第二风道13流向第一风道11。如此,通过改变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的转动方向,可以改变外壳10中空气的流向,实现风管机100双向出风的功能。可选地,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为贯流风机。换热器40设于换热风道1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之间,用于加热和冷却流经换热风道15的空气。具体地,风管机100具有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风管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器40加热换热风道15内的空气;风管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器40冷却换热风道15内的空气。更具体地,在制热模式下,通过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的带动,空气由第一风道11流至第二风道13,第一风道11为回风通道,第二风道13为出风通道,从第二风道13输送暖风。在制冷模式下,通过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换向带动,空气由第二风道13流至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为回风通道,第一风道11为出风通道,从第一风道11输送冷风。第一蜗舌52设置于第一风道11内,并与第一风机32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12;第二蜗舌54设置于第二风道13内,并与第二风机34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14。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过风口12和第二过风口14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其中,子回风口在回风气流的流经路径上,子出风口在出风气流的流经路径上。风管机100中通过可形变的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改变第一过风口12和第二过风口14的面积,使风管机100在双向出风时,都可以保持子回风口面积较大,以提供足够的回风量,同时保持子出风口面积较小,以聚集换热后的空气,使送风距离较远。即,使风管机100在一种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开设有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风道(11)与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的换热风道(15);第一风机(32),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5)与所述第一风道(11)之间;第二风机(34),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5)与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第一蜗舌(52),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1)内,并与所述第一风机(32)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12);以及第二蜗舌(54),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13)内,并与第二风机(34)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14);其中,所述第一蜗舌(52)和所述第二蜗舌(54)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过风口(12)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4)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开设有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风道(11)与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的换热风道(15);第一风机(32),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5)与所述第一风道(11)之间;第二风机(34),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5)与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第一蜗舌(52),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1)内,并与所述第一风机(32)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12);以及第二蜗舌(54),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13)内,并与第二风机(34)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14);其中,所述第一蜗舌(52)和所述第二蜗舌(54)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过风口(12)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4)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收缩;在所述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伸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收缩,且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54)形变伸长;在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伸长,且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54)形变收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1)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10)的侧方,所述第二风道(13)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10)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荣卢冠宏朱江程陈博强庄京忠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