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29428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0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别是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具体指一种建筑屋面雨水、雨能收集利用暨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集水坡,集水板,弃流水箱,配重,集水箱,水筛板,中转轴,其中所述集水板通过中转轴安装于集水箱顶部且集水板可绕中转轴旋转,弃流水箱与配重分别安装在集水板底部且分布于中转轴两侧,所述集水板上板面为凹型面板且凹点处与弃流水箱汇流口相通,所述集水箱配重侧有内钩板。利用简单的杠杆原理,通过弃流水箱内雨水水量的变化实现集水板的旋转,从而实现初期雨水的弃流以及后期雨水的收集,本装置安置于建筑屋面上,不占用土地资源且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也有效缓解的城市内涝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别是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具体指一种建筑屋面雨水、雨能收集利用暨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缺水地区不能坐等跨流域调水,应充分拓展和回收利用当地水资源,其中城市雨水是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一种水资源,雨水资源的非充分利用不仅是一种水资源浪费,也是水能资源浪费,而且暴雨引发的城市防洪问题不容忽视。通过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补充地下水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体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建筑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见“高层建筑屋面雨水雨能收集利用系统”公开号:CN103215984A)考虑了雨水的收集,但未考虑在降水过程中由于不同时间段内的降雨水质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下雨初期,空气或房屋表面中存在大量的灰尘污染物,会造成初期雨水污染极其严重不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因此,对于雨水收集利用而言,需要将初期雨水弃流。现有的雨水弃流装置(见“屋面雨水弃流收集装置”公开号:CN205999969U)中,利用传感器、电动阀等部件实现初期雨水的弃流无疑增加了装置结构的复杂程度以及提升了成本。综上所述,现有专利技术可以解决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功能,但是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对初期雨水进行有效的弃流;(2)弃流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充分利用干净雨水且结构简易不需电能的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集水坡,集水板,弃流水箱,配重,集水箱,水筛板,中转轴,汇流口,弃水管,内钩板,其中所述集水板通过中转轴安装于集水箱顶部且集水板可绕中转轴旋转,弃流水箱与配重分别安装在集水板板面底部且分布于中转轴两侧,所述集水板上板面为凹型面板且凹点处与弃流水箱汇流口相通,所述集水箱配重侧设有内钩板,利用简单的杠杆原理,通过弃流水箱内雨水水量的变化实现集水板的开启与闭合。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简易的雨水过滤作用,所述水筛板与两侧集水坡连接,水筛板位于集水板上方。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弃流水箱汇流口口径远大于弃水管口径。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安装于建筑屋面上。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专利技术是在传统的雨水收集利用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本装置利用弃流水箱与配重组成的简易杠杆结构得以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功能,摆脱了对电子器件和复杂构件的依赖,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并且显著提高了所收集的雨水水质。(2)本专利技术依靠水筛板阻挡收集雨水时的大块污染物,利用集水板在非收集雨水状态时与集水箱的闭合用以阻碍空气中灰尘等细小污染物的污染,有效的保护了所收集雨水的水质。(3)本专利技术安装于楼顶屋面,储存了雨的势能,不占用土地资源,收集的雨水可用于雨水冲厕、雨水洗车、雨水浇灌、雨水洗衣等,提高了人们对雨水的利用,并且本装置减少了城市雨水的汇流面积,因而减少了城市内涝的发生,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雨水收集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集水坡,2、水筛板,3、配重,4、集水箱,5、弃流水箱,6、汇流口,7、中转轴,8、集水板,9、弃水管,10、出水管,11、内钩板,12、溢流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及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括集水坡(1),集水板(8),弃流水箱(5),配重(3),集水箱(4),水筛板(2),中转轴(7),汇流口(6),内钩板(11),溢流口(12),弃水管(9),出水管(10),其中所述中转轴(7)安装于集水箱(4)顶部中间位置,集水板(8)中间下方连接有中空金属管,所述中转轴(7)穿套在中空金属管中,使得集水板(8)固定在集水箱(4)上且集水板(8)可绕中转轴(7)旋转,弃流水箱(5)与配重(3)分别安装在集水板(8)板面底部且分布于中转轴(7)两侧,所述集水板(8)上板面为凹型面板且凹点处与弃流水箱(5)的汇流口(6)相通,所述集水箱(4)配重(3)侧设有内钩板(11)。如图1所示当无降水时配重(3)重量大于弃流水箱(5)重量,由于配重(3)侧设有内钩板(11)阻止集水板(8)向配重(3)侧发生旋转,集水板(8)与集水箱(4)近似闭合,当有降水时降落在集水坡(1)与集水板(8)上的雨水通过集水板(8)上板面的凹型面板被快速汇流至弃流水箱(5)中,当弃流水箱(5)中收集的雨水重量大于配重(3)时,如图2所示集水板(8)发生旋转,集水板(8)上方的水筛板(2)限制集水板(8)的旋转角度,至此弃流水箱(5)初期雨水收集完成,集水坡(2)与集水板(8)上的雨水开始被收集到集水箱(4)中,所述溢流口(12)用以排出多余的雨水,所述弃流水箱(5)汇流口(6)口径远大于弃水管(9)口径,故弃流水箱(5)中初期雨水将在较长时间里排出,所述集水板(8)可在初期雨水排出后自动恢复闭合状态,既保证了下次初期雨水的收集也确保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尘埃不会进入集水箱(4)中,所述水筛板(2)用于阻挡外界大块污染物的进入,水筛板(2)与集水板(8)闭合的作用有效的防止了外界污染物对收集水体的污染。集水箱(4)收集的雨水通过出水管(10)可应用于雨水冲厕、雨水洗车、雨水浇灌、雨水洗衣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包括集水坡(1),集水板(8),弃流水箱(5),配重(3),集水箱(4),水筛板(2),中转轴(7),弃水管(9),汇流口(6),内钩板(11)其中所述集水板(8)通过中转轴(7)安装于集水箱(4)顶部且集水板(8)可绕中转轴(7)旋转,弃流水箱(5)与配重(3)分别安装在集水板(8)板面底部且分布于中转轴(7)两侧,所述集水板(8)上板面为凹型面板且凹点处与弃流水箱(5)汇流口(6)相通,所述集水箱(4)配重(3)侧有内钩板(11),利用简单的杠杆原理,通过弃流水箱(5)内雨水水量的变化实现集水板(8)的开启与闭合。

【技术特征摘要】
1.包括集水坡(1),集水板(8),弃流水箱(5),配重(3),集水箱(4),水筛板(2),中转轴(7),弃水管(9),汇流口(6),内钩板(11)其中所述集水板(8)通过中转轴(7)安装于集水箱(4)顶部且集水板(8)可绕中转轴(7)旋转,弃流水箱(5)与配重(3)分别安装在集水板(8)板面底部且分布于中转轴(7)两侧,所述集水板(8)上板面为凹型面板且凹点处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粱山宋桂芳何毅张尧睿李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