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及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28563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及控制系统,其中,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设置于供电线缆内,包括第一二极管、信号接收模块、处理器和第四电容;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解析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一种级联总线控制系统包括供电设备、主机、至少一个从机和至少一个从机负载;每一个所述从机均包括并联连接的电流旁路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适用于对已装修住宅进行智能家居改造;还可消除信号接收电路中存在的信号杂讯,利于准确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

A Cascaded Bus Signal Receiving Circuit and Control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discloses a cascade bus signal receiving circuit and control system, in which a cascade bus signal receiving circuit is arranged in a power supply cable, including a first diode, a signal receiving module, a processor and a fourth capacitor; the signal receiving module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anode of the first diode, the cathode of the first diode and the processor of the first diode. The signal receiving module is used to parse the control signal and send the control signal to the processor, and the processor is used to control the slave load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signal. A cascade bus control system includes a power supply device, a host, at least one slave and at least one slave load; each slave includes a shunt connected current bypass circuit and a signal receiving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the intelligent home renovation of the decorated residence, and can eliminate the signal noise in the signal receiving circuit, so as to control the slave load accurate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及控制系统
本技术属于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及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为了对家居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需要与各个家居设备进行数据交换,为此需要建立与各个家居设备的通信链路。目前,可以通过RS-485、KNX、CAN、C-Bus、SCS-BUS、LonWorks、Modbus等总线来连接各个家居设备,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控制。针对目前对家居设备进行控制的方法,RS-485、KNX、CAN、C-Bus、SCS-BUS、LonWorks、Modbus等总线均需要独立布设总线电缆,由于布设总线电缆需要在墙体或地面上进行开槽,会对已装修住宅的墙体或地面造成损坏,因此不适用于对已装修住宅进行智能家居改造。现有技术中,已出现不需通过破坏装修住宅墙体或地面造成损害的家居设备控制系统,然而,现有技术中,控制系统在接收控制信号时,由于电路自身的特性,会产生信号杂讯,当控制信号发送的速率较高时,信号杂讯的存在易造成控制信号无法正确解析的结果,对家居设备的控制带来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及控制系统,信号接收电路能够通过通电线缆接收控制信号,能够适用于对已装修住宅进行智能家居改造;另外,级联总线控制系统在对现有住宅进行智能家居改造的同时,可消除信号接收电路中存在的信号杂讯,利于准确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设置于供电线缆内,包括第一二极管、信号接收模块、处理器和第四电容;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和处理器的结合点与3.3V电源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检测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压差,以解析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从机负载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信号接收模块电连接。优选的,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发射极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集电极依次通过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与第四电容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的结合点电连接、发射极与第四电容电连接、集电极与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处理器的结合点与3.3V电源电连接。优选的,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3.3V电源电连接。优选的,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设置在第十电阻和第三三极管之间,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十电阻电连接、阴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3.3V电源电连接。一种级联总线控制系统,包括供电设备、主机、至少一个从机和至少一个从机负载,所述从机和从机负载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一接线端分别与各个从机电连接,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二接线端与主机电连接,所述主机分别与各个从机、各个从机负载电连接;每一个从机分别与一个从机负载电连接;所述供电设备,用于通过供电线缆向所述主机、各个所述从机和各个所述从机负载供电;所述主机,用于根据外部输入的控制指令,通过从机和主机之间的供电线缆向各个所述从机发送控制信号;每一个所述从机,用于根据所述主机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对相连接的所述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每一个所述从机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电流旁路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主机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对相连接的所述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所述电流旁路电路,用于消除第一二极管中漏电流和结电容对信号上升沿及下降沿的影响,减少通讯误码率。优选的,所述主机包括MOS管、TVS二极管和主机控制器,所述MOS管的源极与TVS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漏极与TVS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栅极与主机控制器电连接;所述MOS管的源极与供电设备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MOS管的漏极分别与电流旁路电路、信号接收电路和从机负载电连接;所述主机控制器,用于根据外部输入的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MOS管的通断状态,以使MOS管的漏极的电压呈波动状态,所述信号接收电路将波动电压处理成处理器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优选的,所述电流旁路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结合点电连接、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发射极与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发射极与MOS管的漏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流旁路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和第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MOS管的漏极电连接、阴极通过第四电阻与供电设备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与第四电阻的结合点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流旁路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三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阴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供电设备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结合点、MOS管的漏极电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信号接收电路能够通过通电线缆接收控制信号,能够适用于对已装修住宅进行智能家居改造;2)主机统一向回路中的所有从机发送控制信号,从机中的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控制信号并进行解析,如果信号中地址信息和本机吻合,则响应该控制指令,然后对相连接的从机负载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利用现有供电线缆便可以实现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无需单独布设总线电缆,不会对已装修住宅的墙体或地面造成损坏,因此能够适用于对已装修住宅进行智能家居改造;3)从机中的电流旁路电路可消除信号接收电路中第一二极管D1中的漏电流和结电容对信号上升沿及下降沿的影响,避免信号接收电路解析出错误信号,利于准确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级联总线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级联总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供电线缆内,包括第一二极管(D1)、信号接收模块、处理器和第四电容(C4);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和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和处理器的结合点与3.3V电源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检测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压差,以解析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从机负载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信号接收模块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供电线缆内,包括第一二极管(D1)、信号接收模块、处理器和第四电容(C4);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和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和处理器的结合点与3.3V电源电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检测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压差,以解析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从机负载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对从机负载进行控制;所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信号接收模块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电连接、发射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集电极依次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与第四电容(C4)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的结合点电连接、发射极与第四电容(C4)电连接、集电极与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处理器的结合点与3.3V电源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两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3.3V电源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ZD1);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设置在第十电阻(R10)和第三三极管(Q3)之间,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与第十电阻(R10)电连接、阴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两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3.3V电源电连接。6.一种级联总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设备、主机、至少一个从机和至少一个从机负载,所述从机和从机负载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一接线端分别与各个从机电连接,所述供电设备的第二接线端与主机电连接,所述主机分别与各个从机、各个从机负载电连接;每一个从机分别与一个从机负载电连接;所述供电设备,用于通过供电线缆向所述主机、各个所述从机和各个所述从机负载供电;所述主机,用于根据外部输入的控制指令,通过从机和主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太平
申请(专利权)人:大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