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8075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包括有蒸发器、吸收器、室内换热器、发生器、冷凝器、冷却塔、热源换热器及相应的阀门和溶液泵等,其具有串联状态结构和并联状态结构两种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一类吸收式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结合,夏季时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形式;冬季时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形式,在夏季高温热源温度够高,直接做高温热源驱动系统运行,作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使用;在冬季利用低温热源驱动,低温热源提供给蒸发器和发生器充当中温热源,在吸收器中提取所需热量,提高热能品位,作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使用。

A New Absorption Heat Pum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which includes an evaporator, an absorber, an indoor heat exchanger, a generator, a condenser, a cooling tower, a heat source heat exchanger and corresponding valves and solution pump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wo states: a series state structure and a parallel stat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and the second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and picks them up in summer. Th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used; the second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used in winter, when the temperature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is high enough in summer, it directly operates as high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driving system, and is used as th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in winter, the low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is used to drive the evaporator and generator as medium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extracting the heat needed in the absorber to improve the heat energy. Grade, as the second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
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式热泵。
技术介绍
吸收式热泵是一种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泵送的循环系统,是一种回收利用低温位热能的有效装置。吸收式热泵可以分为两类:即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两类热泵应用目的不同,工作方式亦不同。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也称增热型热泵,是利用少量的高温热源(如蒸汽、高温热水、可燃性气体燃烧热等)为驱动热源,产生大量的中温热能。即利用高温热能驱动,把低温热源的热能提高到中温,从而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也称升温型热泵,是利用大量的中温热源产生少量的高温有用热能。即利用中低温热能驱动,用大量中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热势差,制取热量少于但温度高于中温热源的热量,将部分中低热能转移到更高温位,从而提高了热源的利用品位。目前,现有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是在太阳能充足的夏季利用太阳能高温热水作为热源驱动,以溴化锂机组做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完成制冷,由冷却塔、冷凝器、发生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空调换热器等部件组成。但是在太阳能相对稀少的冬季,太阳能热水的温度相对较低,用来直接供热温度不够高,但是用来供水源热泵做热源又温度太高。这使得冬季的太阳能热水得不到利用,而且溴化锂机组也在冬季闲置,设备得不到充分的使用。这样单一的功能使得溴化锂机组的利用率及其低下,造成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的上升,在与压缩式热泵的对比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一类吸收式热泵和二类吸收式热泵相结合,夏季时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形式,冬季时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形式,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新型吸收式热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包括有蒸发器、吸收器、室内换热器、发生器、冷凝器、冷却塔和热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吸收式热泵包括有串联状态结构和并联状态结构两种状态,其中串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相连接,冷凝器的冷却水入口管路与蒸发器的出口及冷却塔的出口相连接;室内换热器的进水管路分别连接蒸发器与吸收器;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管路分别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的管路及蒸发器的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的出口与发生器和蒸发器的水管路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的入口与发生器和蒸发器的水管路出口相连接;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与吸收器连接,发生器的溶液入口与吸收器溶液出口连接;其并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相连接,冷凝器冷却水入口管路与冷却塔出口相连接;冷凝器冷却水出口管路与吸收器(通过第二阀门)的水管路出口并联接入冷却塔的入口处;室内换热器的进水管路分别连接蒸发器与吸收器;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管路分别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的管路及蒸发器的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的出口与发生器和蒸发器的水管路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的入口与发生器和蒸发器的水管路出口相连接;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与吸收器连接;发生器的溶液入口与吸收器溶液出口连接。进一步地,在串联状态下,在冷凝器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的连接管路中设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的两端并联有一溶液泵;冷凝器的冷却水入口管路与蒸发器出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有第二阀门,冷凝器的冷却水入口管路与冷却塔出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有第五阀门。进一步地,在串联及并联状态下,室内换热器的进水管路与蒸发器之间设有第四阀门,室内换热器的进水管路与吸收器之间设有第三阀门;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管路分别通过第六阀门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的管路相连接,以及通过第七阀门与蒸发器的入口相连。进一步地,在串联及并联状态下,热源换热器的出口与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九阀门,热源换热器的入口与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十一阀门。进一步地,在串联及并联状态下,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与吸收器之间设有第十阀门及溶液泵;发生器的溶液入口与吸收器溶液出口之间设有溶液泵;发生器与蒸发器的溶液连接管路上设有第十一阀门。基于前述新型吸收式热泵的应用方法,通过吸收器与冷凝器的水管路相串联或并联运行,在并联时省去第五阀门;通过低温热源在冬季供热,通过高温热源在夏季制冷,夏季时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形式,冬季时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形式,通过阀门与溶液泵的切换来实现;夏季:打开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四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及第十阀门,关闭第三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九阀门及第十一阀门,用外界高温热源向发生器中提供热量使溶液中的水分汽化,水进入冷凝器被冷却,再经第一阀门节流、降压流入蒸发器后喷在冷冻水供水管上,再通过盛水盘收集进入溶液囊,由循环泵再打入蒸发器,汽化后在发生器内被溴化锂浓溶液吸收,变成稀溶液后由溶液泵打入发生器,在发生器加热后转变为浓溶液,由压差和循环溶液泵打入吸收器,实现自喷立淋,完成循环;冬季:打第三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九阀门及第十一阀门,关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四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及第十阀门,用外界中温热源向发生器中提供热量使溶液中的水分汽化,水进入冷凝器被冷却,再由增压泵打入蒸发器喷在中温热源热水管上,再通过盛水盘收集进入溶液囊,由循环泵再打入蒸发器,汽化后在发生器内被溴化锂浓溶液吸收,变成稀溶液后由压差流入发生器,在发生器加热后转变为浓溶液,由增压泵打入吸收器,完成自喷立淋,由吸收器给室内供热,完成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将第一类吸收式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结合,夏季时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形式;冬季时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形式,在夏季高温热源温度够高,直接做高温热源驱动系统运行,作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使用;在冬季利用低温热源驱动,低温热源提供给蒸发器和发生器充当中温热源,在吸收器中提取所需热量,提高热能品位,作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使用。将中温热供入发生器和蒸发器,在吸收器将温度提升20℃左右,再供入用户空调换热器供热,这样就大幅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本技术的并联形式相对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说相当于多加入了两个增压泵以及相应的阀门管道,系统中一二类吸收式热泵的转换通过在制冷剂系统中通过开关第一阀门、第十阀门和相应的增压泵来实现,在切换功能时水系统也做出相应的变化。在机组中,蒸发器在冬季走低温热水,用来带走蒸发器内的冷量,在发生器内也通入低温热水,最后在发生器里提升热能品位,因此,相比于传统溴化锂机组,可以通过低温热源在冬季供热,通过高温热源在夏季制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串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并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蒸发器,B为吸收器,C为室内换热器,D为发生器,E为冷凝器,F为冷却塔,G为溶液囊,H为热源换热器,1为第一阀门,2为第二阀门,3为第三阀门,4为第四阀门,5为第五阀门,6为第六阀门,7为第七阀门,8为第八阀门,9为第九阀门,10为第十阀门,11为第十一阀门。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新型吸收式热泵,包括有蒸发器A、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发生器D、冷凝器E、冷却塔F和热源换热器H,该吸收式热泵包括有串联状态结构和并联状态结构两种状态,其中串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E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包括有蒸发器(A)、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发生器(D)、冷凝器(E)、冷却塔(F)和热源换热器(H),其特征在于:该吸收式热泵包括有串联状态结构和并联状态结构两种状态,其中串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E)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A)相连接,冷凝器(E)的冷却水入口管路与蒸发器(A)的出口及冷却塔(F)的出口相连接;室内换热器(C)的进水管路分别连接蒸发器(A)与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的出口管路分别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B)的管路及蒸发器(A)的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出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入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出口相连接;发生器(D)的浓溶液出口与吸收器(B)连接,发生器(D)的溶液入口与吸收器(B)溶液出口连接;其并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E)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A)相连接,冷凝器(E)冷却水入口管路与冷却塔(F)出口相连接;冷凝器(E)冷却水出口管路与吸收器(B)的水管路出口并联接入冷却塔(F)的入口处;室内换热器(C)的进水管路分别连接蒸发器(A)与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的出口管路分别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B)的管路及蒸发器(A)的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出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入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出口相连接;发生器(D)的浓溶液出口与吸收器(B)连接;发生器(D)的溶液入口与吸收器(B)溶液出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吸收式热泵,包括有蒸发器(A)、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发生器(D)、冷凝器(E)、冷却塔(F)和热源换热器(H),其特征在于:该吸收式热泵包括有串联状态结构和并联状态结构两种状态,其中串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E)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A)相连接,冷凝器(E)的冷却水入口管路与蒸发器(A)的出口及冷却塔(F)的出口相连接;室内换热器(C)的进水管路分别连接蒸发器(A)与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的出口管路分别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B)的管路及蒸发器(A)的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出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入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出口相连接;发生器(D)的浓溶液出口与吸收器(B)连接,发生器(D)的溶液入口与吸收器(B)溶液出口连接;其并联状态的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冷凝器(E)的冷剂出口管路与蒸发器(A)相连接,冷凝器(E)冷却水入口管路与冷却塔(F)出口相连接;冷凝器(E)冷却水出口管路与吸收器(B)的水管路出口并联接入冷却塔(F)的入口处;室内换热器(C)的进水管路分别连接蒸发器(A)与吸收器(B);室内换热器(C)的出口管路分别与冷却水进入吸收器(B)的管路及蒸发器(A)的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出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入口相连接,热源换热器(H)的入口与发生器(D)和蒸发器(A)的水管路出口相连接;发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琦许伟航周道刘敏周明卫张顺波钟自强彭凯王帅邓斌曹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