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和变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775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和变频器,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所述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1)和用于对所述电路发热模块(1)进行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2),所述微通道扁管(2)中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多个扁管管道(23);其中,所述微通道扁管(2)还设有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所述电路发热模块(1)设有模块散热接触平面,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和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之间形成直接接触传热和/或间接接触传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结构中开创性地采用微通道散热器对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进行散热,有效提升对电路发热模块的散热效果,从而更好地保证变频器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和变频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频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和变频器。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空调领域的变频器由于柜体中设有较多的电路发热模块而发热量较大,因此需要设置相应的散热结构以保证各模块的正常工作,从而保证变频器的工作可靠性。而变频器的散热方式大多为风冷散热,即在变频器中设置风机和进出风口以将柜体中的热量快速排出机外,对于一些如IGBT、二极管等发热量较大的元器件,还会设置专门的散热结构以提高散热效果,例如设置翅片式散热器以加快散热速度。但由于风冷散热是基于与外界通风而实现的,当外界温度也较高时,其通风散热效果欠佳,不能保证电路发热模块的快速降温,变频器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和变频器,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变频器的散热效果,从而更能保证变频器的工作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所述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和用于对所述电路发热模块进行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所述微通道扁管中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多个扁管管道;其中,所述微通道扁管还设有扁管散热接触平面,所述电路发热模块设有模块散热接触平面,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和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之间形成直接接触传热和/或间接接触传热。可选地,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外轮廓位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外轮廓内。可选地,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和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均为长方形平面,多个所述扁管管道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长度为L,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宽度为W,满足:W≥L且90mm≤W≤200mm。可选地,多个所述扁管管道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扁管管道的横截面呈矩形形状并包括平行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管道平行侧边和垂直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管道垂直侧边;其中,在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扁管管道的所述管道垂直侧边之间的最大间距为W1,满足:W1≥90mm。可选地,所述管道平行侧边包括相对靠近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第一管道平行侧边和相对远离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第二管道平行侧边,所述第一管道平行侧边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之间的垂直间距为T1,满足:3mm≤T1≤15mm。可选地,6mm≤T1≤15mm。可选地,所述微通道扁管还设有平行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非散热接触平面,所述扁管管道设置在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和所述非散热接触平面之间,所述第二管道平行侧边与所述非散热接触平面之间的垂直间距为T2,满足:2mm≤T2≤4mm。可选地,在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扁管管道的所述管道垂直侧边之间的最小间距为T3,满足:0.8mm≤T3≤1.7mm。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平行侧边和所述第二管道平行侧边的宽度均为X,满足:28mm≤W1/X≤45mm。可选地,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扁管管道的两端的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所述冷媒输入管的管壁上设有与多个所述扁管管道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冷媒喷射孔。可选地,所述冷媒喷射孔为圆孔或方形孔,所述冷媒喷射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扁管管道的管道中心轴线相互重合。可选地,所述电路发热模块包括安装在叠层母排上的IGBT、电容和二极管,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为所述叠层母排的母排板面。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散热结构的变频器。可选地,所述变频器包括柜体和设置在所述柜体中的所述电路发热模块和所述微通道散热器,所述电路发热模块的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与所述微通道散热器的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直接接触安装。可选地,所述变频器包括柜体、设置在所述柜体内的所述电路发热模块和设置在所述柜体外的所述微通道散热器,所述电路发热模块通过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贴合安装在柜体壁的内壁面上,所述微通道散热器通过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贴合安装在所述柜体壁的外壁面上并与所述电路发热模块对位安装。在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中,开创性地采用微通道散热器对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进行散热,即通过微通道散热器的微通道扁管上的扁管散热接触平面和电路散热模块上的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以实现换热。由于在微通道扁管中流通的冷媒较环境温度要低且换热面积更大,因此与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更好,更能保证变频器在合适温度下可靠工作。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电路发热模块直接安装在微通道扁管上。图2为图1的散热结构中的微通道扁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结构中的微通道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应用于空调蒸发器或冷凝器的微通道扁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微通道扁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另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的立体图;图7为图6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路发热模块2微通道扁管3冷媒输入管4冷媒输出管5辅助固定基板6主连接固定件7副连接固定件8焊接螺母11模块安装通孔21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2非散热接触平面23扁管管道24扁管主安装通孔25扁管副安装通孔51基板主安装通孔52基板副安装通孔53基板安装槽231管道垂直侧边232第一管道平行侧边233第二管道平行侧边531槽底壁532槽侧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该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1和用于对电路发热模块1进行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该微通道散热器中设有微通道扁管2,微通道扁管2中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多个扁管管道23。其中,微通道扁管2还设有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电路发热模块1设有模块散热接触平面,并且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和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之间可形成直接接触传热或间接接触传热,或者,在部分的电路发热模块1与微通道扁管2之间形成直接接触传热的同时,其余的电路发热模块1与微通道扁管2之间形成间接接触传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结构中开创性地采用微通道散热器对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1进行散热,通过利用微通道扁管2上的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与电路散热模块1上的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并通过配合扁管管道23中不断流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所述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1)和用于对所述电路发热模块(1)进行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2),所述微通道扁管(2)中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多个扁管管道(23);其中,所述微通道扁管(2)还设有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所述电路发热模块(1)设有模块散热接触平面,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和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之间形成直接接触传热和/或间接接触传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所述变频器中的电路发热模块(1)和用于对所述电路发热模块(1)进行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2),所述微通道扁管(2)中设有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多个扁管管道(23);其中,所述微通道扁管(2)还设有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所述电路发热模块(1)设有模块散热接触平面,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和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之间形成直接接触传热和/或间接接触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外轮廓位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外轮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和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均为长方形平面,多个所述扁管管道(23)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模块散热接触平面的长度为L,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宽度为W,满足:W≥L且90mm≤W≤20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扁管管道(23)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扁管管道(23)的横截面呈矩形形状并包括平行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管道平行侧边和垂直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管道垂直侧边(231);其中,在沿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扁管管道(23)的所述管道垂直侧边(231)之间的最大间距为W1,满足:W1≥9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平行侧边包括相对靠近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第一管道平行侧边(232)和相对远离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的第二管道平行侧边(233),所述第一管道平行侧边(232)与所述扁管散热接触平面(2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T1,满足:3mm≤T1≤15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6mm≤T1≤15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变频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扁管(2)还设有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单沈宝生罗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