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5237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换热器和气流驱动件。壳体上形成有连通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壳体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连通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内,且换热器设于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内,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当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换热器时,则另一个通往通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可以具有多种对流散热方式。

Hea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eat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heat exchanger and an air flow driving device. A plurality of vents are formed on the shell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and outer space of the shell, and the plurality of vents include the first vent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hell and the second vent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ell, and the diversion chambers of the first vent and the second vent extending along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in the shell; at least part of the heat exchanger is arranged in the diversion chamber, and the heat exchanger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vent. Between the second vent, at least a part of the air-flow driver is located in the guide chamber, and the air-flow driver has an inlet side and an outlet side. When one of the inlet side and the outlet side leads to the heat exchanger, the other leads to the vent.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utility model, the heater can have a plurality of convective heat dissipation mo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暖器
本技术涉及温度调节
,特别涉及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取暖器,有的靠辐射散热,有的靠自然对流散热,有的靠风机强制对流散热,但它们的功能都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取暖器,可以具有多种对流散热方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包括:壳体、换热器和气流驱动件。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所述多个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当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所述换热器时,则另一个通往多个所述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可以具有多种对流散热方式。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取暖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风口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壁上的第三通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风口倾斜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左侧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右侧与所述壳体的右侧壁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前侧与所述第三通风口的周沿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后侧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导流部和风轮。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导流腔内并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导流部的出口的周沿连接所述第三通风口的周沿,所述导流部的入口向上并与所述换热器相对设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导流部内,并驱动气流从所述导流部的入口流向所述出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并向上朝所述换热器吸风;和/或所述气流驱动件与所述壳体的周壁中的至少一处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上;和/或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有围绕出通孔的翻边部,所述气流驱动件的端部与所述翻边部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左右两端均设有边板,所述边板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左右侧壁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轴流风轮、离心风轮或贯流风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前壳、底板和顶板,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前后拼接,且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所述导流腔,所述前壳的上边沿与所述后壳的上边沿之间以及所述前壳的下边沿与所述后壳的下边沿之间均形成有开口;所述底板封盖所述导流腔的底部开口,所述底板上形成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顶板封盖所述导流腔的顶部开口,所述顶板上形成所述第二通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壳包括前侧板,所述前侧板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边板,所述后壳包括后侧板,所述后侧板的左右两侧的边沿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筋条,对应的,所述筋条和所述边板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板上设有后边沿敞开的安装槽,所述换热器上对应端部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换热器的端部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嵌入到对应的所述导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前边沿设有折边部,所述换热器的端部的前侧抵接于对应的所述折边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均呈格栅型孔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爆炸示意图。附图标记:取暖器100,壳体1,第一通风口101,第二通风口102,第三通风口103,导流腔104,翻边部105,后壳11,前壳12,底板13,顶板14,前侧板121,边板122,后侧板111,筋条112,安装槽106,折边部107,换热器2,导槽201,气流驱动件3,导流部31,风轮32,导流板311,挡板312,边板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暖器100,包括:壳体1。其中,壳体1上形成有多个通风口,多个通风口可以连通壳体1的内外空间,气流可以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壳体1内,壳体1内的气流也可以通过通风口送出到壳体1外。多个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第一通风口101位于壳体1下部,第二通风口102位于位于壳体1上部。壳体1内具有导流腔104,导流腔104沿上下方向延伸,导流腔104分别连通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因此,气流可以从第一通风口101进入到壳体1内,然后从第二通风口102送出;气流也可以从第二通风口102进入到壳体1内并从第一通风口101送出。取暖器100还可以包括换热器2,换热器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104内,换热器2可以用来对壳体1内部的气流进行换热(加热或制冷,优选为加热),换热器2设于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之间,可以对在第一通风口101和第二通风口102之间流通的气流进行加热或制冷。其中,在取暖器100的一些工作模式中,换热器2启动,进行加热,在换热器2对气流进行加热时,受热的气流上升,气流的上升会致使空气循环。具体而言,气流受热上升后从第二通风口102送出,壳体1内的空气向上送出后,会导致换热器2附近出现负压,同时换热器2下方的气流将会向上流动,从而使得气流从换热器2的下方向上方流通,其中,第一通风口101(或其他通风口)会进行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从第一通风口101向第二通风口102流通的完整通道,气流在经过换热器2进行换热后,通过通风口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对壳体1内部空间的气流进行换热。由于采用了自然流通的方式进行通风,使得空气可以与换热器2进行充分地换热,这种充分换热会提高换热的效率,使得空气与换热器2可以足够地换热,提高性能。当然,本技术中的取暖器100也可以设置气流驱动件3,实现空气的强制对流,也就是说,通过气流驱动件3驱动气流,从而可以获得朝向预定方向的送风。例如,气流驱动件3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流腔104内,气流驱动件3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气流驱动件3可以从进风侧向出风侧驱动气流。当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换热器2时,则另一个通往多个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可以为进风侧,而对应地“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就是出风侧;“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可以为出风侧,而对应地“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就是进风侧。具体而言,“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为进风侧、“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另一个”为出风侧时,气流驱动件3将驱动气流在通过换热器2后进入到进风侧,并在经过气流驱动件3后通过出风侧从一个或多个通风口送出。另外,“气流驱动件3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中的一个”为出风侧、“气流驱动件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多个所述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当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所述换热器时,则另一个通往所述通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外空间的多个通风口,多个所述通风口包括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第一通风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第二通风口,且所述壳体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导流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气流驱动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当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中的一个通往所述换热器时,则另一个通往所述通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风口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壁上的第三通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风口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左侧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右侧与所述壳体的右侧壁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前侧与所述第三通风口的周沿相连,所述气流驱动件的后侧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壁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导流腔内并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导流部的出口的周沿连接所述第三通风口的周沿,所述导流部的入口向上并与所述换热器相对设置;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导流部内,并驱动气流从所述导流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新艳杨鑫赵诚李腾鹤康宽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