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358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式客车空调,包括:框架结构(1),所述框架结构(1)内置在客车尾箱内;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上层结构(2)和下层结构(3);所述上层结构(2)设有朝向车厢内的出风口和回风口(6),所述出风口用于向车厢内送风,所述回风口(6)用于吸入车厢内空气;所述下层结构(3)设有朝向车体外的散热口(7)。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客车空调,采用模块化结构,结构紧凑,有效地减低客车空调重量和整车高度,有利于客车整车造型开发。空调内置在客车尾箱内,不遮挡客车后窗,不影响客车车厢的采光,内置式设计还可以减低杂物进入的机率,减少故障率。

Bus air conditioning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uilt-in air conditioning for passenger cars,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structure (1), the frame structure (1) is built in the tailbox of a passenger car, the frame structure (1) includes an upper structure (2) and a lower structure (3), the upper structure (2)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outlet and a return air outlet (6) facing the carriage, and the air outlet (6) is used to supply air to the carriage, and the return air outlet (6) is used to inhale air in the carriage. The lower structure (3)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sink (7) facing the car body. The bus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adopts a modular structure, has compact structure,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weight of the bus air conditioner and the height of the whole bu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s model. The air conditioner is built in the tailbox of the passenger car. It does not block the rear window of the passenger car and does not affect the lighting of the passenger car. The built-in design can also reduce the chances of impurities entering and the failure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客车空调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客车空调。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客车空调主要为顶置式或背置式。顶置式空调是安装于客车的车顶,冷凝回风、出风口均位于车顶,雨雪天容易影响外风机工作,并且容易进入杂物引起故障。由于蒸发器的出风口位于内部车厢顶部,热风不容易向下吹送,冬季时车厢内上热下冷,制热效果差。而且顶置空调安装后突出车顶,并且增加了整车高度,增大了行车风阻,对客车的外部造型也有影响。背置式空调的机组较大,往往要占用全部车尾空间,客车的后窗被遮挡,影响采光和通透性。顶置式和背置式空调都采用单一风道送风,冬季制热采用上送风模式,制热效果差,影响乘车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客车空调,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内置在客车尾部,不遮挡后窗。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客车空调,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内置在客车尾箱内;框架结构用于安装客车空调本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框架结构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设有连通车厢内的出风口和回风口,出风口用于向车厢内送风,回风口用于吸入车厢内空气;下层结构设有连通车体外的散热口。优选地,出风口包括制冷出风口和制热出风口;制冷出风口设置在上层结构的朝向客车车顶方向的上侧面上;和/或,制热出风口设置在上层结构的朝向客车车头方向的前侧面上。优选的,制冷出风口通过过渡风道连通客车车厢上部的上风道;和/或,制热出风口5连通客车车厢下部的下风道。优选的,回风口设置在上层结构的朝向客车车头方向的前侧面上。优选的,散热口设置在下层结构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上;和/或,下层结构的朝向客车底部的底面上。优选的,制冷出风口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层结构的上侧面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端;和/或,制热出风口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层结构的前侧面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端;和/或,回风口设置在前侧面的中部。优选的,两个制冷出风口分别通过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独立控制出风,两个制热出风口分别通过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独立控制出风。优选的,框架结构设置在客车末排座椅的下方。优选的,客车空调本体包括设置在上层结构内的车内换热舱、电气控制舱;还包括设置在下层结构内的车外换热舱、压缩机舱。优选的,电气控制舱包括驱动控制器、电源模块、电气控制器,电气控制舱设置在回风口与车内换热舱之间。优选的,车内换热舱内设有车内换热器、蒸发风机,车内换热器设置在电气控制舱与蒸发风机之间。优选的,车外换热舱包括车外换热器、冷凝风机,冷凝风机设置在散热口与车外换热器之间。优选的,压缩机舱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电子膨胀阀,压缩机、四通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车体底部钢架上。优选的,电气控制舱设置在上层结构的朝向车头方向的前部,车内换热舱设置在上层结构的朝向车头方向的后部;和/或,车外换热舱设置在下层结构的朝向车头方向的后部,压缩机舱设置在下层结构的朝向车头方向的前部。优选的,车内换热器、车外换热器、压缩机分别连接至四通阀,车外换热器和车内换热器通过电子膨胀阀连接。优选的,下层结构还设有电机热管理舱,电机热管理舱设置在车外换热舱的一侧,用于在制热模式下,回收电机热量增强客车空调本体制热。优选的,电机热管理舱包括水冷换热器、电机散热器、水泵、膨胀水箱。优选的,车外换热器与电子膨胀阀串联连接构成冷凝支路,水冷换热器的一换热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凝支路的两端,水冷换热器的另一换热管路与电机散热器并联连接构成电机散热支路,电机散热支路串联连接水泵、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机散热支路还与膨胀水箱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客车空调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客车空调,采用模块化结构,安装后整车总高度不变,与客车形成统一的整体,结构紧凑,不影响车内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且方便安装维护,有效地减低客车空调重量和整车高度,有利于客车整车造型开发。空调内置在客车尾箱内,不遮挡客车后窗,不影响客车车厢的采光,内置式设计还可以减低杂物进入的机率,减少故障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车空调的结构及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车空调结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车空调内部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车空调上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车空调下层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客车空调工作原理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框架结构;2、上层结构;3、下层结构;4、制冷出风口;5、制热出风口;6、回风口;7、散热口;8、第一风阀;9、第二风阀;10、第三风阀;11、第四风阀;12、末排座椅;13、车内换热舱;14、电气控制舱;15、车外换热舱;16、压缩机舱;17、车外换热器;18、冷凝风机;19、压缩机;20、气液分离器;21、蒸发风机;22、四通阀;23、电子膨胀阀;24、电机热管理舱;25、水冷换热器;26、电机散热器;27、水泵;28、膨胀水箱;30、电机;31、电机控制器;32、水冷节流阀;33、车内换热器;34、车体底部钢架;35、过渡风道;36、上风道;37、下风道;38、蒸发风机安装架;39、冷凝风机安装架。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一种客车空调,包括:框架结构1,框架结构1内置在客车尾箱内;框架结构1用于安装客车空调本体。客车尾箱为客车尾部下半车体内的舱体,位于客车后车窗的下方到车底板的部位,向前可延伸到车厢的后壁,或者车辆座椅的下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客车空调,采用模块化结构,安装后整车总高度不变,与客车形成统一的整体,结构紧凑,不影响车内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且方便安装维护,有效地减低客车空调重量和整车高度,有利于客车整车造型开发。空调内置在客车尾箱内,不遮挡客车后窗,不影响客车车厢的采光,内置式设计还可以减低杂物进入的机率,减少故障率。框架结构1包括上层结构2和下层结构3;上层结构2设有连通车厢内的出风口和回风口6,出风口用于向车厢内送风,回风口6用于吸入车厢内空气;下层结构3设有连通车体外的散热口7。本实施例中,出风口包括制冷出风口4和制热出风口5;制冷出风口4设置在上层结构2的朝向客车车顶方向的上侧面上;和/或,制热出风口5设置在上层结构2的朝向客车车头方向的前侧面上。进一步,制冷出风口4通过过渡风道35连通客车车厢上部的上风道36,通过上风道36向整个车厢提供冷风。制热出风口5连通客车车厢下部的下风道37,通过下风道37向整个车厢提供热风。由于出风口设置在车尾,如果车头出风量偏小,可在司机位后设置一个离心风机,增强风压,增加车厢前部出风量。本实施例的双风道通风,根据不同模式调整出风方向,冬季制热模式切换下风道送风,降低车内温差,夏季制冷模式切换上风道送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提高车内温度分布均匀性,解决温度分布不均问题,乘客头部和脚部温差可控制在2℃以内,相较于单风道通风的客车,具有较好的乘车舒适性。进一步的,制冷出风口4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层结构2的上侧面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端;和/或,制热出风口5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层结构2的前侧面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端。两个制冷出风口4分别通过第一风阀8、第二风阀9独立控制出风,两个制热出风口5分别通过第三风阀10、第四风阀11独立控制出风。本实施例可以对左右四个风阀实现单独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1),所述框架结构(1)内置在客车尾箱内;所述框架结构(1)用于安装客车空调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1),所述框架结构(1)内置在客车尾箱内;所述框架结构(1)用于安装客车空调本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上层结构(2)和下层结构(3);所述上层结构(2)设有连通车厢内的出风口和回风口(6),所述出风口用于向车厢内送风,所述回风口(6)用于吸入车厢内空气;所述下层结构(3)设有连通车体外的散热口(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制冷出风口(4)和制热出风口(5);所述制冷出风口(4)设置在所述上层结构(2)的朝向客车车顶方向的上侧面上;和/或,所述制热出风口(5)设置在所述上层结构(2)的朝向客车车头方向的前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出风口(4)通过过渡风道(35)连通客车车厢上部的上风道(36);和/或,所述制热出风口(5)连通客车车厢下部的下风道(3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6)设置在所述上层结构(2)的朝向客车车头方向的前侧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口(7)设置在所述下层结构(3)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上;和/或,所述下层结构(3)的朝向客车底部的底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出风口(4)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层结构(2)的上侧面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端;和/或,所述制热出风口(5)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层结构(2)的前侧面的沿客车宽度方向的两端;和/或,所述回风口(6)设置在所述前侧面的中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制冷出风口(4)分别通过第一风阀(8)、第二风阀(9)独立控制出风,两个制热出风口(5)分别通过第三风阀(10)、第四风阀(11)独立控制出风。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设置在客车末排座椅(12)的下方。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空调本体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层结构(2)内的车内换热舱(13)、电气控制舱(1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层结构(3)内的包括车外换热舱(15)、压缩机舱(16)。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客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控制舱(14)包括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锋沈军罗宏斌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