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1007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它包括第一过辊、第一中心轴和第一固定组件,第一过辊内壁的一端设有第一滚动组件,第一过辊内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滚动组件,第一过辊通过第一滚动组件、第二滚动组件与第一中心轴连接,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一中心轴的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第一轴承不受到轴向压力的同时保证第一轴承处于零间隙状态,使第一过辊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更小,第一过辊惯性小,避免极片转动惯量过大引起的断带或起皱,减少第一过辊的轴向窜动,设置第二轴承与第一中心轴的第二台阶保持有间隙,避免第二轴承受到挤压产生轴向压力,使第二轴承仅用于支撑第一过辊,这样第一过辊受到的阻力更小,大大提高锂电池电芯生产的质量及合格率。

A Pole Roller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le sheet roll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roll, a first central axis and a first fixed component. One end of the first roll inner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rolling component,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roll inner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rolling component. The first roll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entral axis through the first rolling component, the second rolling component, and the first fixed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entral axis.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at the first bearing is not subjected to axial pressure and ensures that the first bearing is in a zero clearance state, so that the friction force when the first roll rotates is smaller, the inertia of the first roll is smaller, the band breakage or wrinkling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inertia of the pole plate is avoided, the axial movement of the first roll is reduced, and the second bearing is kept with the second step of the first central shaft. Clearance, avoid the second bearing being squeezed to produce axial pressure, so that the second bearing is only used to support the first roll, so that the resistance of the first roll is smaller,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lified rate of lithium battery core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片过辊结构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极片过辊结构。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开发成功的新型高能电池。锂离子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产业化阶段,并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由于比能量高、体积小、环境友好而受到各行业的青睐,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及新能源汽车等。目前,在锂电池制造行业中,需要通过锂电池电芯卷绕设备来完成锂电池电芯卷绕环节,锂电池电芯卷绕设备中通常都会使用很多过辊用于承载传送极片,而现有的过辊结构安装方式为靠挤压支撑轴承内圈,使其间隙减小,而达到减小轴向传动的目的,这样导致支撑轴承额外受到轴向的压力,使过辊转动的摩擦力增大,摩擦力增大的同时,过辊运动惯性、运动惯量也会增大,导致运行效果与整体张力控制不稳定,从而影响卷绕出来的锂电池电芯生产的质量及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极片过辊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包括第一过辊、第一中心轴和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过辊内壁的一端设有第一滚动组件,所述第一过辊内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滚动组件,所述第一过辊通过第一滚动组件、第二滚动组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滚动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内,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第一过辊内壁上,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台阶上,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另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上;所述第二滚动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第一过辊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内,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轴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弹性件、限位件均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内,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轴承外圈的另一侧抵靠,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轴承座抵靠,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第一固定组件抵靠。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锁紧端盖和第一锁紧件,所述弹性件、限位件均套于所述第一锁紧端盖上,所述第一锁紧端盖通过第一锁紧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锁紧端盖设有第三台阶,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另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三台阶上并与所述第一锁紧端盖抵靠。其中,所述第一中心轴靠近所述第二台阶的端部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内设有固定孔。其中,还包括极耳托板,所述极耳托板呈弧形设置,所述极耳托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活动连接并可沿所述第一过辊的周向移动。其中,还包括极耳抚平组件,所述极耳抚平组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活动连接。其中,所述极耳抚平组件包括第二中心轴、第二过辊,所述第二过辊与所述第二中心轴枢接,所述第二中心轴的一端通过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中心轴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固定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过辊内壁靠近第二固定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位于所述第二过辊与所述第二中心轴之间,所述第二过辊内壁远离第二固定组件的一端设有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第二过辊与所述第二中心轴之间。其中,所述极耳抚平组件还包括第一锁紧卡环和第二锁紧卡环,所述第二中心轴远离调节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中心轴靠近调节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锁紧卡环设于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三轴承抵靠,所述第一锁紧卡环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二锁紧卡环设于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四轴承抵靠,所述第二锁紧卡环与所述调节组件之间设有间隙。其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角度调整板和紧固件,所述角度调整板套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轴上并与所述第二台阶抵靠,所述角度调整板与所述第一过辊的另一端设有间隙,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螺纹连接并与所述角度调整板抵靠,所述角度调整板沿径向设有枢耳,所述第二中心轴与所述枢耳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锁紧端盖和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二锁紧端盖通过第二锁紧件与所述第二中心轴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所述第一轴承不受到轴向压力的同时保证第一轴承处于零间隙状态,使所述第一过辊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更小,运动惯性、运动惯量减小,整体运行效果与张力控制更稳定,避免极片由于转动惯量过大在卷绕过程中引起的断带或起皱,同时减少第一过辊的轴向窜动;而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的第二台阶保持有间隙,不存在挤压第二轴承内外圈现象,避免所述第二轴承受到挤压产生轴向压力,确保所述第二轴承本身的灵敏度,使所述第二轴承仅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过辊,这样所述第一过辊转动时受到的阻力更小;另一方面,由于极耳本身厚度极薄,运行时会由于自身重力下垂或由于极片运行时的气流把极耳带起,产生如鸟类翅膀上下摆动的现象,容易产生褶皱、塌角等现象,在极片入角处增加极耳托板对极片进行弧形引导,在极片进入所述第一过辊前,通过极耳托板对极耳进行导正。另外,极耳在运行时会有上翘现象的发生,通过设置极耳抚平组件对上翘的极耳进行下压扶正和滚动导向,从而实现极耳入辊前的抚平功能。采用本技术结构大大提高了卷绕出来的锂电池电芯生产的质量及合格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应用本技术传送极片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安装在外部机架大板上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其中一端的部分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端的部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过辊;2-第一中心轴;21-安装凹槽;31-第一轴承座;32-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座;42-第二轴承;50-第一固定组件;51-弹性件;52-限位件;53-第一锁紧端盖;54-第一锁紧件;6-极耳托板;71-第二中心轴;72-第二过辊;73-第三轴承;74-第四轴承;75-第一锁紧卡环;76-第二锁紧卡环;771-角度调整板;772-紧固件;781-第二锁紧端盖;782-第二锁紧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辊(1)、第一中心轴(2)和第一固定组件(50),所述第一过辊(1)内壁的一端设有第一滚动组件,所述第一过辊(1)内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滚动组件,所述第一过辊(1)通过第一滚动组件、第二滚动组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滚动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31)和第一轴承(32),所述第一轴承(32)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31)内,所述第一轴承座(31)固定在所述第一过辊(1)内壁上,所述第一中心轴(2)的一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台阶上,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另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上;所述第二滚动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41)和第二轴承(42),所述第二轴承座(41)固定在所述第一过辊(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轴承(42)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41)内,所述第一中心轴(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轴承(42)套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轴(2)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包括弹性件(51)和限位件(52),所述弹性件(51)、限位件(52)均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31)内,所述弹性件(51)位于所述第一轴承(32)与所述限位件(5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轴承(32)外圈的另一侧抵靠,所述限位件(52)与所述第一轴承座(31)抵靠,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第一固定组件(50)抵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辊(1)、第一中心轴(2)和第一固定组件(50),所述第一过辊(1)内壁的一端设有第一滚动组件,所述第一过辊(1)内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滚动组件,所述第一过辊(1)通过第一滚动组件、第二滚动组件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滚动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31)和第一轴承(32),所述第一轴承(32)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31)内,所述第一轴承座(31)固定在所述第一过辊(1)内壁上,所述第一中心轴(2)的一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台阶上,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另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上;所述第二滚动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41)和第二轴承(42),所述第二轴承座(41)固定在所述第一过辊(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轴承(42)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41)内,所述第一中心轴(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轴承(42)套设于所述第一中心轴(2)上;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包括弹性件(51)和限位件(52),所述弹性件(51)、限位件(52)均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31)内,所述弹性件(51)位于所述第一轴承(32)与所述限位件(5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轴承(32)外圈的另一侧抵靠,所述限位件(52)与所述第一轴承座(31)抵靠,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第一固定组件(50)抵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50)还包括第一锁紧端盖(53)和第一锁紧件(54),所述弹性件(51)、限位件(52)均套于所述第一锁紧端盖(53)上,所述第一锁紧端盖(53)通过第一锁紧件(54)与所述第一中心轴(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锁紧端盖(53)设有第三台阶,所述第一轴承(32)内圈的另一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三台阶上并与所述第一锁紧端盖(53)抵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轴(2)靠近所述第二台阶的端部设有安装凹槽(21),所述安装凹槽(21)内设有固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片过辊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耳托板(6),所述极耳托板(6)呈弧形设置,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祥领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基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