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067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器以及设置在通风器下方的基座;所述基座上端面形成有与通风器相连接的上安装面,而在基座的下端则形成有下安装面,所述上安装面与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座由沿通风器长度方向固定的若干基条,设置在每根基条上且高度相同的若干支撑杆组成,支撑杆的高度沿通风器宽度方向依次降低,使通风器上端形成的上安装面与下端形成的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由于通风器安装在上安装面上,因此通风器与下安装面之间也形成夹角α,从而使落在通风器上的雨水可以快速的排出通风器,避免雨水落入室内。

Drainage Structure Based on Thin Ventila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rainage structure based on a thin ventilato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ventilator and a base set under the ventilator; an upper mounting surface connected with the ventilator is formed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base, and a lower mounting surface is form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base, and an angle alpha is formed between the upper mounting surface and the lower mounting surface. The ba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omposed of several base bars fixe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ventilator, which are arranged on each base bar and have the same height. The height of the support bar decreases in turn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ntilator, so that an angle alpha is formed between the upper mounting surface formed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ventilator and the lower mounting surface formed at the lower end. As the ventilator is mounted on the upper mounting surface, the ventilator is therefore mounted on the upper mounting surface. The angle alpha is also formed between the lower installation surface, so that the rainwater falling on the ventilator can quickly discharge the ventilator and avoid rainwater falling into the 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水结构,具体是指一种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一些大型的厂房、车间或仓库,往往都需要安装大型的屋顶自然通风系统,利用温差和自然风的作用将屋内的过热空气、污浊空气、有害气体等排出室外,相比以往用电能排出室内空气,节约电能,更为环保。然而现有的屋面自然通风器的防雨效果并不好,尤其遇到暴雨天气,落在通风器上的雨水无法有效的排除,这就容易导致雨水落入室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屋面自然通风器的防雨效果不好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本技术的目的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包括通风器以及设置在通风器下方的基座;所述基座上端面形成有与通风器相连接的上安装面,而在基座的下端则形成有下安装面,所述上安装面与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2~30°。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沿通风器长度方向固定的若干基条,以及设置在每条基条上且高度相同的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高度沿通风器宽度方向依次降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泛水板,且基座向下倾斜一侧的泛水板的宽度比基座向上倾斜一侧的泛水板的宽度更宽。所述通风器包括外护板,设置在外护板内的至少两组支撑骨架,安装在每组支撑骨架上的导流结构,位于导流结构下方且连接在相邻两组支撑骨架之间的防水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端和第二导流板的下端连接并形成“V”字形。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连接在相邻两组支撑骨架之间的防雨板;所述防雨板呈“V”字形。所述防雨板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根凸筋,相邻两根凸筋之间形成排水通道。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连接在相邻两组支撑骨架之间的防雨板,所述防雨板呈倒“V”字形。所述防雨板的左、右两边缘上均设置有引流槽。每组所述支撑骨架下方均设置有排水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基座由沿通风器长度方向固定的若干基条,设置在每根基条上且高度相同的若干支撑杆组成,支撑杆的高度沿通风器宽度方向依次降低,使通风器上端形成的上安装面与下端形成的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由于通风器安装在上安装面上,因此通风器与下安装面之间也形成夹角α,从而使落在通风器上的雨水可以快速的排出通风器,避免雨水落入室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安装后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安装后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基条、支撑杆以及屋顶次檩之间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排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中的防雨板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支撑骨架的结构图。上述附图的附图标记的名称为:1—蝶形支撑板,2—第一导流板,3—第二导流板,4—加强板,5—凸筋,6—防雨板,7—外护板,8—泛水板,9—屋顶次檩,10—底座,11—排水槽,12—基条,13—支撑板,14—支撑杆,15—横向拉杆,16—屋面板,17—引流槽,18—遮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安装于倾斜的屋顶,其包括通风器以及设置在通风器下方的基座。具体的,该基座包括沿通风器长度方向固定在通风器下方的若干基条12,设置在每条所述基条12下方且高度相同的若干支撑杆14。其中,基座上端面形成有与通风器相连接的上安装面,而在基座的下端则形成有下安装面,即所有基条12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即为上安装面,所有支撑杆14的下端面所在的平面即为下安装面。不同基条12上的支撑杆14的高度不同,且支撑杆14的高度沿通风器的宽度方向依次降低,即在通风器宽度方向上,支撑杆14从通风器的左侧至右侧依次降低,或支撑杆14从通风器的右侧至左侧依次降低,从而使基座的上安装面和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排水结构在安装时,通风器通过螺栓与基条12固定连接,支撑杆14通过螺栓与房屋的屋顶次檩9固定连接,基条12则通过螺栓与支撑杆14固定连接,从而使整个排水结构安装在屋顶上。由于基座的上安装面和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即使得通风器沿其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使通风器与基座之间也形成夹角α,从而使通风器的排水效果更好。该基条12的数量根据通风器的宽度来设定,每一根基条12上的支撑杆14的数量可根据情况设置,只要排水结构安装后稳固即可。该基座的上安装面和下安装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2~30°,本实施例中,该夹角α为5°。作为一种优选,该基条12上连接有泛水板8;安装时,泛水板8延伸至屋面板16上;由于通风器安装在基座上时,通风器呈倾斜状态,因此基座向下倾斜一侧的泛水板8的宽度比基座向上倾斜一侧的泛水板8的宽度要宽,且基座向下倾斜一侧的泛水板8覆盖屋面板16上的两个完整波峰,以满足排水需求。该泛水板8也可通过螺栓与基条12固定连接,该泛水板8可以采用传统的结构,其宽度则按上述设置。另外,该通风器包括外护板7,设置在外护板7内的至少两组支撑骨架,安装在每组支撑骨架上的导流结构,位于导流结构下方且连接在相邻两组支撑骨架之间的防水结构。具体的,该外护板7为四周封闭、上下两端开口的框体结构,该外护板7向下延伸至基条12上,其可以防止雨水从通风器侧面进入室内。所有的支撑骨架均位于外护板7内,本实施例的通风器中,支撑骨架设置为4组。如图6所示,所述每组支撑骨架包括两块以上且沿通风器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蝶形支撑板1,设置在相邻两块蝶形支撑板1上的加强板4;具体的,蝶形支撑板1与加强板4之间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而蝶形支撑板1可以通过铆钉与外护板7进行固定。另外,该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所述第一导流板2的下端和第二导流板3的下端连接并形成“V”字形。即该导流结构整体成“V”字形,该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可以是一体冲压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当焊接连接时可在焊接处设置密封胶,以提高密封效果。相应的,该蝶形支撑板1外形与蝴蝶相似,其上端形成V形槽;在安装时所述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则安装在相领两块所述蝶形支撑板1上端的V形槽内,即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紧贴V形槽槽壁,该加强板4也可以起到支撑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的作用。该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的上端均设置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可以为水平设置,也可以呈“L”型弯折,该延伸部可以与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为一体结构,其可以使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安装更加稳固。当雨水落到导流结构时,雨水沿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所形成的V形槽排走。所述防水结构包括连接在相邻两组支撑骨架之间的防雨板6,即该防雨板6的一边通过铆钉与其中一组支撑骨架的蝶形支撑板1连接、另一边则通过铆钉与相邻的另外一组支撑骨架的蝶形支撑板1连接;该防雨板6的左右两边与相邻两组支撑骨架的加强板4分离,形成排气口。该防雨板6呈“V”字形,且防雨板6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根凸筋5,相邻两根凸筋5之间形成排水通道。该凸筋5可与加强板4为一体结构,也可通过焊接或铆钉的方式固定连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时可在焊接处设置密封胶。该防雨板6的左侧边缘位于其中一个导流结构的第二导流板3的边缘下方,其右侧边缘则位于相邻的另一个导流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器以及设置在通风器下方的基座;所述基座上端面形成有与通风器相连接的上安装面,而在基座的下端则形成有下安装面,所述上安装面与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2~30°。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器以及设置在通风器下方的基座;所述基座上端面形成有与通风器相连接的上安装面,而在基座的下端则形成有下安装面,所述上安装面与下安装面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2~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沿通风器长度方向固定的若干基条(12),以及设置在每条基条(12)上且高度相同的若干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的高度沿通风器宽度方向依次降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泛水板(8),且基座向下倾斜一侧的泛水板(8)的宽度比基座向上倾斜一侧的泛水板(8)的宽度更宽。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薄型通风器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器包括外护板(7),设置在外护板(7)内的至少两组支撑骨架,安装在每组支撑骨架上的导流结构,位于导流结构下方且连接在相邻两组支撑骨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鹏杜卫华韩峰伍江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麦克威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