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9085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4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包括有转向推杆、中间转向支架、中间转向臂、左转向支架、左转向臂、右转向支架和右转向臂;其中,转向推杆与转向支架、转向支架与转向臂通过轴承件旋转连接,轴承件内环中设有衬套,利用衬套与轴承内环的长度差,使得转向推杆在各部件紧固后,其中部可以分别沿前后方向滑动以及上下方向移动,从而确保转向推杆能同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得到很大的旋转角度和摇摆角度,进而获得较大的整车转向角度和车身倾斜角度;另外,利用轴承传递旋转运动,可有效减小摩擦力,提高转向机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A Movable Steering Mechanism for Double Front Wheel Vehicl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ovable steering mechanism of a dual front-wheel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 steering push rod, a middle steering bracket, a middle steering arm, a left steering bracket, a left steering arm, a right steering bracket and a right steering arm. The steering push rod is rotated with the steering bracket, a steering bracket and a steering arm are connected by bearing parts, and a bushing is arranged in the inner ring of the bearing parts, and the inner ring ring ring ring ring ring ring of the bearing parts is The length difference makes the steering push rod slide in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s and move up and down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after each component is fastened,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steering push rod can get a large rotation angle and rocking angle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obtain a larger steering angle and body tilt angle. In addition, the use of bearings to transfer the rotation motion can be effective. Reduce friction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steering mechanism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转向
,具体涉及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双前轮车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新式车型,采用并排设置的两个前轮负责转向,具有至少一个后轮负责驱动,车辆的整体重心分布更为合理,行驶时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双前轮车辆为了确保在转弯时,两个转向的前轮能够始终同时接触地面并且可以同步转动,会采取“双轴结构”的转向机构,让推动前轮转向的推杆能同时绕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双前轮车辆在倾斜状态下仍然可以进行转向的操作。另外,根据阿克曼(Ackermann)转向几何的理论,在“双轴结构”的转向机构中,转向推杆左右两端旋转轴在左右方向的距离应大于左右前轮的旋转轴在左右方向的距离,以此形成梯形转向结构,以实现在车辆转向时内侧轮的转向角度大于外侧轮的转向角度,从而让车辆可以顺畅地转弯。图3是当车辆处于直立状态时从车辆的正前方视向车辆时的结构简化示意图,当车辆所有紧固件装配完成后,形成的梯形共有6个转动关节(A~F),所涉及的7条边的长度(AB、AC、DE、DF、AD、BE和CF)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可知,该梯形是无法实现在垂直方向上下摇摆的;同样的,图5是从车辆正上方观察到的车辆转向机构在水平方向的结构简化示意图,当车辆所有紧固件装配完成后,形成的近似梯形共有9个转动关节,所涉及的10条边的长度(L1L2、L1L3、L1G、L2H、L3I、GD、HE、IF、DE和DF)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可知,该近似梯形是无法实现在水平方向左右转向的。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双轴结构”的转向机构只能通过紧固件的配合间隙以及机构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协同动作而获得很小的车身倾斜角度和转向角度,导致车辆转向半径增大,造成转向时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变差。另外,转向机构中各转动关节还会受到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影响转向机构转动的灵活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能够获得较大的车身倾斜角度和转向角度,同时还可以减少转向机构中各转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车辆转向的灵活性和行驶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推杆,所述转向推杆的中部设置有中间安装孔,所述转向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安装孔、右安装孔,所述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上分别设置有可绕所在孔位轴线转动的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上分别铰接有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摆动;所述左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控制车辆左前轮转动的左转动装置,所述右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控制车辆右前轮转动的右转动装置,所述中间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传递转向动作的手把装置,所述左转动装置、右转动装置、手把装置均铰接至连杆;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与所述转向推杆相对滑动连接,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与所述中间转向臂相对滑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左转动装置包括左转向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管内的左转向柱,所述左转向柱的一端通过设置左轮叉设置有所述左前轮,所述左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在所述左转向柱上。作为优选,所述右转动装置包括右转向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管内的右转向柱,所述右转向柱的一端通过设置右轮叉设置有所述右前轮,所述右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在所述右转向柱上。作为优选,所述手把装置包括中间转向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管内的中间转向柱,所述中间转向柱的一端设置有转向手把,所述中间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在所述中间转向柱上。作为优选,所述连杆上对应所述左转动装置、右转动装置、手把装置均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对应所述左转动装置、右转动装置或手把装置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杆上,所述连杆可以任一所述连接杆为圆心转动。作为优选,所述转向推杆与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紧固组件,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第一紧固螺栓及第一紧固螺母,所述第一紧固螺栓依次串接所述转向推杆、中间转向支架后连接所述第一紧固螺母,所述转向推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紧固螺栓上。作为优选,所述中间转向支架设置有U型开口,所述中间转向臂通过第二紧固组件铰接在所述U型开口内;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第二紧固螺栓及第二紧固螺母,所述第二紧固螺栓依次串接所述U型开口的其一侧壁、中间转向臂、所述U型开口的另一侧壁后连接所述第二紧固螺母,所述中间转向臂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紧固螺栓上。作为优选,所述转向推杆上嵌设有第一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与所述第一紧固螺栓之间设置有第一衬套,所述第一轴承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套上,所述第一轴承件在所述第一衬套上的滑动距离值大于所述第一轴承件的高度值。作为优选,所述中间转向臂上嵌设有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二轴承件与所述第二紧固螺栓之间设置有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轴承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套上,所述第二轴承件在所述第二衬套上的滑动距离值大于所述第二轴承件的高度值。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轴承件、第二轴承件的安装处均设置有便于拆装所述第一轴承件或第二轴承件的缺口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方案中巧妙设置有转向推杆,转向推杆与手把装置之间设置有中间转向支架以及中间转向臂,并且转向推杆与中间转向支架之间滑动连接,使得车辆在行驶时,中间转向支架与转向推杆的相对位置可变;同时,中间转向支架与中间转向臂之间亦设置为滑动连接,使得中间转向臂在竖直高度上的位置相对所述中间转向支架可调;以实现转向推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能得到较大的旋转角度和摇摆角度,使得整车能够获得较大的车身倾斜角度和转向角度,有效提高整车行驶的灵活性和安全性。2、本方案中,在转向推杆与转向支架之间、在转向臂与转向支架之间均设置有轴承件,通过设置轴承件来完成车辆运作时的运动传递,有效地减小部件传动中的摩擦力,同时能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灵活性、结构紧凑,延长机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双前轮车辆的车头部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双前轮车辆的车头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双前轮车辆直立状态下正视转向机构时的结构简化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转向机构在垂直方向上摆动时与图2状态下的对比示意图。图5为现有双前轮车辆直立状态下俯视转向机构时的结构简化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转向机构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时与图4状态下的对比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活动式转向机构的爆炸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转向机构的中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转向机构左转向(右转向)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转向机构的中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转向机构左转向(右转向)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车架,10-手把装置,11-中间转向管,12-中间转向柱,13-转向手把;2-左前轮,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推杆,所述转向推杆的中部设置有中间安装孔,所述转向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安装孔、右安装孔,所述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上分别设置有可绕所在孔位轴线转动的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上分别铰接有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摆动;所述左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控制车辆左前轮转动的左转动装置,所述右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控制车辆右前轮转动的右转动装置,所述中间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传递转向动作的手把装置,所述左转动装置、右转动装置、手把装置均铰接至连杆;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与所述转向推杆相对滑动连接,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与所述中间转向臂相对滑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推杆,所述转向推杆的中部设置有中间安装孔,所述转向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安装孔、右安装孔,所述左安装孔、中间安装孔、右安装孔上分别设置有可绕所在孔位轴线转动的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所述左转向支架、中间转向支架、右转向支架上分别铰接有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所述左转向臂、中间转向臂、右转向臂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摆动;所述左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控制车辆左前轮转动的左转动装置,所述右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控制车辆右前轮转动的右转动装置,所述中间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到用于传递转向动作的手把装置,所述左转动装置、右转动装置、手把装置均铰接至连杆;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与所述转向推杆相对滑动连接,所述中间转向支架与所述中间转向臂相对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动装置包括左转向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左转向管内的左转向柱,所述左转向柱的一端通过设置左轮叉设置有所述左前轮,所述左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在所述左转向柱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转动装置包括右转向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右转向管内的右转向柱,所述右转向柱的一端通过设置右轮叉设置有所述右前轮,所述右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在所述右转向柱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装置包括中间转向管、可转动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向管内的中间转向柱,所述中间转向柱的一端设置有转向手把,所述中间转向臂的摆动端连接在所述中间转向柱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上对应所述左转动装置、右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王贵富施继民
申请(专利权)人: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