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8369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电源U0,所述输入电源U0的正极连接有电容C1的正极和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检测电路的一端,所述检测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和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

Detection Circuit of Power Supply Overvoltage Peak Pul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
本技术涉及检测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电磁干扰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精密的电子设备,会偶尔出现误码、死机、甚至烧毁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出现上述情况都是由于电源过压尖峰脉冲干扰引起的,经检索,授权公告号为CN107957517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包括电压变化获取子电路、静态置低子电路、与所述静态置低子电路相连的低功耗控制子电路以及与所述静态置低子电路和所述低功耗控制子电路相连的比较器,所述电压变化获取子电路获取电源电压的变化,所述静态置低子电路控制当无尖峰脉冲输入时,所述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所述低功耗控制子电路控制在有尖峰脉冲输入时为所述比较器提供偏置电流。本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且在电源过压尖峰脉冲到来时才会开启比较器的偏置电流,实现了超低静态功耗的电源过压尖峰脉冲的检测。但上述设计还存在不足之处,上述设计,在检测电路进行检测后,不便于对尖峰脉冲进行吸收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电源U0,所述输入电源U0的正极连接有电容C1的正极和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检测电路的一端,所述检测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和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有二极管VD1的一端,二极管VT1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和输出电源U1的正极,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另一端,输出电源U1的负极和电阻RL的另一端。优选的,所述二极管VD1型号为1N4007。优选的,所述三极管VT1型号为3DG6C6。优选的,所述变压器T型号为SCB10。优选的,所述电阻R1的阻值为8kΩ。优选的,所述电容C1的容值为20uF。优选的,所述电阻RL的阻值为100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检测电路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进行检测,由于变压器T为电感元件,所以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尖峰电压极高,容易导致三极管VT1过压损坏,为此在电源中设置了尖峰脉冲吸收电路,当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的反峰脉冲电压经电容C3、电阻R2构成充电回路,将尖峰脉冲抑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三极管VT1被过高的尖峰脉冲电压击穿。由于电阻RL的阻值较小,所以电容C1经电阻R1放电的时间较短,但降低了电源的效率,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电源U0,输入电源U0的正极连接有电容C1的正极和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一端,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检测电路的一端,检测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另一端,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有二极管VD1的一端,二极管VT1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和输出电源U1的正极,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另一端,输出电源U1的负极和电阻RL的另一端,检测电路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进行检测,由于变压器T为电感元件,所以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尖峰电压极高,容易导致三极管VT1过压损坏,为此在电源中设置了尖峰脉冲吸收电路,当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的反峰脉冲电压经电容C3、电阻R2构成充电回路,将尖峰脉冲抑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三极管VT1被过高的尖峰脉冲电压击穿。由于电阻RL的阻值较小,所以电容C1经电阻R1放电的时间较短,但降低了电源的效率,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本技术中,二极管VD1型号为1N4007,三极管VT1型号为3DG6C6,变压器T型号为SCB10,电阻R1的阻值为8kΩ,电容C1的容值为20uF,电阻RL的阻值为100Ω,检测电路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进行检测,由于变压器T为电感元件,所以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尖峰电压极高,容易导致三极管VT1过压损坏,为此在电源中设置了尖峰脉冲吸收电路,当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的反峰脉冲电压经电容C3、电阻R2构成充电回路,将尖峰脉冲抑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三极管VT1被过高的尖峰脉冲电压击穿。由于电阻RL的阻值较小,所以电容C1经电阻R1放电的时间较短,但降低了电源的效率,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工作原理:检测电路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进行检测,由于变压器T为电感元件,所以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尖峰电压极高,容易导致三极管VT1过压损坏,为此在电源中设置了尖峰脉冲吸收电路,当三级管VT1截止期间,其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上产生的反峰脉冲电压经电容C3、电阻R2构成充电回路,将尖峰脉冲抑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三极管VT1被过高的尖峰脉冲电压击穿。由于电阻RL的阻值较小,所以电容C1经电阻R1放电的时间较短,但降低了电源的效率,便于对电源进行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的同时对尖峰进行吸收保护。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电源U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源U0的正极连接有电容C1的正极和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检测电路的一端,所述检测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和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有二极管VD1的一端,二极管VT1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和输出电源U1的正极,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另一端,输出电源U1的负极和电阻RL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VD1型号为1N4007,所述三极管VT1型号为3DG6C6,所述变压器T型号为SCB10。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源过压尖峰脉冲检测电路,包括输入电源U0,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源U0的正极连接有电容C1的正极和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负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有检测电路的一端,所述检测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和三极管VT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入电源U0的负极和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有二极管VD1的一端,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长亮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易德龙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