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结构以及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831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结构以及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绕线结构具有旋转轴;驱动单元与旋转轴连接;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分别固定于旋转轴相对的两侧,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形成V形或者倒梯形的凹槽,旋转轴容置于凹槽内;线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旋转轴和凹槽底部。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还包括CT转盘、X射线发生器和探测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防止线缆随意摆动和缠绕,可迅速将线缆收纳于凹槽内,CT能够在保证较迅速的扫描速度、合适的扫描角度的前提下,提高CT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系统控制难度和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线结构以及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成像器械辅助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绕线结构以及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
技术介绍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是一种无损成像技术,其利用X射线缆拖链对动物体或者假体等特定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利用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以获取扫描对象的内部结构图像,广泛应用于工业、安检、医疗卫生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尤其是在小动物成像领域中,CT是在小动物全身层面进行活体生物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常见的CT设备主要包括三部分: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以及图像显示系统,其中,扫描部分包括X射线发生器、探测器和扫描架,X射线发生器和探测器设置于扫描对象相对的两侧,计算机系统用于收集探测器的信息数据并进行贮存运算,图像显示系统用于将经过计算机系统处理、重建的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在CT设备的运行过程中,X射线发生器和探测器需要围绕扫描对象高速旋转以进行数据采集或者对扫描对象的感兴趣区域按照特殊轨道进行旋转扫描。但是,由于X射线发生器和探测器在工作中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如何对其进行稳定的供电和通信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X射线发生器和探测器可以通过滑环或者通过线缆进行供电与通信,对于采用滑环的CT设备,滑环的稳定性差、噪声大且成本较高;对于采用线缆的CT设备,往往采用复杂的线缆卷曲机构,以保证在一定的旋转角度内线缆不发生绕扭、牵拉、脱落等现象,这使得CT设备的旋转部件只能正、反交替旋转。而且为了实现线缆的收集与放出,往往需要额外增加一动力源,增加了设备的控制难度及结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线结构以及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CT设备的绕线结构复杂、稳定性低以及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绕线结构,该绕线结构包括:旋转轴;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挡板形成V形或者倒梯形的凹槽,所述旋转轴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以及线缆,所述线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凹槽底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线缆拖链,所述线缆拖链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凹槽底部,所述线缆拖链与所述线缆结合成为整体。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缆拖链和所述线缆的长度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角度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形成介于20°~60°之间的夹角。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呈曲面板状或者折线板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以及第五挡板,所述第五挡板与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连接,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四挡板和所述第五挡板形成矩形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第五挡板,所述第五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所述凹槽的宽度自所述第五挡板开始逐渐增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角度范围为-90°~45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一起形成为盒状空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绕线结构的CT,所述CT还包括:CT转盘,所述CT转盘固定于旋转轴上;X射线发生器,所述X射线发生器设置于所述CT转盘上;以及探测器,所述探测器设置于所述CT转盘上且与所述X射线发生器相对设置,所述探测器接收所述X射线发生器发出的X射线并转换为电信号,线缆分别与所述X射线发生器以及所述探测器电联接和/或通信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CT还包括机架,所述旋转轴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旋转轴和所述CT转盘相对于所述机架进行转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CT还包括CT原点传感器,所述CT原点传感器固定于所述机架上以测量CT转盘的转动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CT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底部的移动装置和/或位置调节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CT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旋转轴的转动角度以及所述X射线发生器和所述探测器。。本技术提供的绕线结构能够防止线缆随意摆动和缠绕,能够迅速将线缆收纳于凹槽内。本技术提供的采用该绕线结构的CT尤其适用于小动物CT,能够在保证小动物CT较迅速的扫描速度、合适的扫描角度的前提下,提高小动物CT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系统控制难度和结构复杂程度,从而降低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正面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根据图1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机架和挡板的平面示意图,其中未示出CT转盘;图4是根据图3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机架和挡板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根据图1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正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0°初始位置;图6是根据图1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90°位置;图7是根据图6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90°位置;图8是根据图6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180°位置;图9是根据图6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270°位置;图10是根据图6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360°位置;图11是根据图6的采用绕线结构的CT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线缆拖链处于450°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零件被称为“设置在”另一个部件/零件上,它可以直接设置在另一个部件/零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部件/零件。当部件/零件被称为“连接/联接”至另一个部件/零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联接至另一个部件/零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零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连接/联接”可以包括电气和/或机械物理连接/联接。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指特征、步骤或部件/零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或部件/零件的存在或添加。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结构包括:旋转轴;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挡板形成V形或者倒梯形的凹槽,所述旋转轴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以及线缆,所述线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凹槽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结构包括:旋转轴;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一挡板形成V形或者倒梯形的凹槽,所述旋转轴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以及线缆,所述线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凹槽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线缆拖链,所述线缆拖链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凹槽底部,所述线缆拖链与所述线缆结合成为整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拖链和所述线缆的长度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角度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形成介于20°~60°之间的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呈曲面板状或者折线板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以及第五挡板,所述第五挡板与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连接,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四挡板和所述第五挡板形成矩形凹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结构还包括第五挡板,所述第五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所述凹槽的宽度自所述第五挡板开始逐渐增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煜郭彦彬华越轩孙意成谢庆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派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