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8273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旁侧设有一用于供应连接器外壳的振动盘,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一上料模组、上膛模组、端子输送模组、插端模组和下料模组,所述上料模组至少包括第一载具、第二载具、驱动所述第一载具横向运动的载具横向驱动装置、和驱动所述第二载具竖直运动的载具竖直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载具与所述振动盘对接,取走所述振动盘供应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载具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具的左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膛模组,实现端子的整排转移和整排组装,使得端子的组装效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效率提升,能够满足逐渐提升的产能需求。

A Fully Automatic Intelligent Plug-in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ully automatic intelligent plug-in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 worktable with a vibrating plate on the side for supplying the connector housing. The worktable is equipped with a feeding module, a loading module, a loading module, a terminal conveying module, a plug module and a cutting module. The feeding module comprises at least a first carrier, a second carrier and a transverse conveying module for driving the first carrier. The dynamic transverse drive device of the vehicle and the vertical drive device of the vehicle driving the vertical motion of the second vehicl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vibration disk, and the shell of the connector supplied by the vibration disk is removed, and the second vehicle is set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first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whole row transfer and assembly of the terminals through the upper chamber module, so that the terminals can be assembled in a whole row. Assembly efficiency is several times or even tens of times highe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can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apa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组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由于连接器的使用领域广泛,因此人们对连接器的需求也是稳步上升的,因此提高连接器的产能显得尤其重要。现有技术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专利技术了插端机,以机器代替工作人员将细小的端子逐个装入连接器外壳中;然而随着连接器需求越来越旺盛,传统插端机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上下料、可实现整排插端的全自动智能插端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旁侧设有一用于供应连接器外壳的振动盘,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一上料模组、上膛模组、端子输送模组、插端模组和下料模组,所述上料模组至少包括第一载具、第二载具、驱动所述第一载具横向运动的载具横向驱动装置、和驱动所述第二载具竖直运动的载具竖直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载具与所述振动盘对接,取走所述振动盘供应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载具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具的左侧;所述上膛模组至少包括第三载具、载具旋转装置、升降装置和横向运输装置,所述横向运输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连接,所述载具旋转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连接,且能在升降装置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三载具与所述载具旋转装置驱动连接,并在旋转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在横向和竖直方向切换,所述第三载具的下部还设有转移推杆和转移气缸,所述转移气缸与转移推杆驱动连接,以实现将物料推入到第三载具内;所述插端模组设置在所述上料模组的左侧,用于将端子装入连接器外壳中;所述端子输送模组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插端模组对接,以实现将端子供应给插端模组中;所述下料模组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的左侧,将插好端子的连接器外壳送往下一工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载具、第二载具和第三载具内均设有若干依次排列的、用于安装连接器外壳的安插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插端模组包括插端滑轨、插端滑座和滑座驱动装置,所述插端滑轨沿纵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上部,所述插端滑座与所述插端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座驱动装置通过连杆结构与所述插端滑座驱动连接,以实现驱动所述插端滑座沿纵向方向往复运动,与所述第三载具接触,将端子插入至第三载具的连接器外壳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横向运输装置包括龙门架、第一伺服电机、丝杠、和输送板,所述龙门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上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龙门架的一侧,所述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驱动连接,并与所述输送板驱动连接,所述输送板与所述龙门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三载具在所述上料模组和所述插端模组之间往复运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板和升降板驱动装置,所述升降板通过滑轨副与所述输送板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板驱动装置与所述升降板驱动连接,以实现带动所述第三载具沿竖直方向步进运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载具旋转装置选用分割器或旋转气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控制屏,所述控制屏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上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工作台的下方还设有电控箱,所述电控箱的底部具有若干脚轮和地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振动盘的下方设有一安装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端子输送模组包括立架、料盘和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立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上部,所述料盘装于所述立架的上部,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料盘的旁侧,用于检测料带是否持续供应。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1、本技术通过在工作台上设置上料模组、上膛模组、端子输送模组、插端模组和下料模组,端子装入连接器外壳的整个过程均无需人手安装,自动化程度高,解放劳动力;2、通过上膛模组,实现端子的整排转移和整排组装,使得端子的组装效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效率提升,能够满足逐渐提升的产能需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的旁侧设有一用于供应连接器外壳的振动盘8,所述振动盘的下方设有一安装架81,所述工作台1上安装有一上料模组2、上膛模组3、端子输送模组4、插端模组5、下料模组6和控制屏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料模组2至少包括第一载具21、第二载具22、驱动所述第一载具21横向运动的载具横向驱动装置23、推料气缸24、和驱动所述第二载具22竖直运动的载具竖直驱动装置25,所述第一载具21与所述振动盘对接,取走所述振动盘供应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载具22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具21的左侧,所述推料气缸24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具21的旁侧,将连接器外壳推向所述第二载具22中;所述第一载具21、第二载具22和第三载具31内均设有若干依次排列的、用于安装连接器外壳的安插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膛模组3至少包括第三载具31、载具旋转装置32、升降装置33和横向运输装置34,所述横向运输装置34安装于所述工作台1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升降装置33驱动连接,所述载具旋转装置32与所述升降装置33驱动连接,且能在升降装置33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三载具31与所述载具旋转装置32驱动连接,并在旋转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在横向和竖直方向切换,所述第三载具31的下部还设有转移推杆35和转移气缸36,所述转移气缸36与转移推杆35驱动连接,以实现将物料推入到第三载具31内;所述插端模组5设置在所述上料模组2的左侧,用于将端子装入连接器外壳中;所述端子输送模组44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5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插端模组5对接,以实现将端子供应给插端模组5中;所述下料模组6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5的左侧,将插好端子的连接器外壳送往下一工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端模组5包括插端滑轨51、插端滑座52和滑座驱动装置53,所述插端滑轨51沿纵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的上部,所述插端滑座52与所述插端滑轨51滑动连接,所述滑座驱动装置53通过连杆结构与所述插端滑座52驱动连接,以实现驱动所述插端滑座52沿纵向方向往复运动,与所述第三载具31接触,将端子插入至第三载具31的连接器外壳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运输装置包括龙门架34a、第一伺服电机34b、丝杠34c、和输送板34d,所述龙门架34a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的上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4b安装于所述龙门架34a的一侧,所述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4b驱动连接,并与所述输送板34d驱动连接,所述输送板34d与所述龙门架34a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4b的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旁侧设有一用于供应连接器外壳的振动盘,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一上料模组、上膛模组、端子输送模组、插端模组和下料模组,所述上料模组至少包括第一载具、第二载具、驱动所述第一载具横向运动的载具横向驱动装置、和驱动所述第二载具竖直运动的载具竖直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载具与所述振动盘对接,取走所述振动盘供应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载具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具的左侧;所述上膛模组至少包括第三载具、载具旋转装置、升降装置和横向运输装置,所述横向运输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连接,所述载具旋转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连接,且能在升降装置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三载具与所述载具旋转装置驱动连接,并在旋转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在横向和竖直方向切换,所述第三载具的下部还设有转移推杆和转移气缸,所述转移气缸与转移推杆驱动连接,以实现将物料推入到第三载具内;所述插端模组设置在所述上料模组的左侧,用于将端子装入连接器外壳中;所述端子输送模组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插端模组对接,以实现将端子供应给插端模组中;所述下料模组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的左侧,将插好端子的连接器外壳送往下一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工作台的旁侧设有一用于供应连接器外壳的振动盘,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一上料模组、上膛模组、端子输送模组、插端模组和下料模组,所述上料模组至少包括第一载具、第二载具、驱动所述第一载具横向运动的载具横向驱动装置、和驱动所述第二载具竖直运动的载具竖直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载具与所述振动盘对接,取走所述振动盘供应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第二载具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具的左侧;所述上膛模组至少包括第三载具、载具旋转装置、升降装置和横向运输装置,所述横向运输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连接,所述载具旋转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连接,且能在升降装置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第三载具与所述载具旋转装置驱动连接,并在旋转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在横向和竖直方向切换,所述第三载具的下部还设有转移推杆和转移气缸,所述转移气缸与转移推杆驱动连接,以实现将物料推入到第三载具内;所述插端模组设置在所述上料模组的左侧,用于将端子装入连接器外壳中;所述端子输送模组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插端模组对接,以实现将端子供应给插端模组中;所述下料模组设置在所述插端模组的左侧,将插好端子的连接器外壳送往下一工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具、第二载具和第三载具内均设有若干依次排列的、用于安装连接器外壳的安插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插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端模组包括插端滑轨、插端滑座和滑座驱动装置,所述插端滑轨沿纵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上部,所述插端滑座与所述插端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座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辉潘兴平纪昌卫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昶通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