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教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8112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建筑教学模型,涉及教学模型技术领域。包括基础底板、基础柱子以及透明外壳,基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基础柱子包括角筋、纵筋以及箍筋;基础底板以及基础柱子设于透明外壳内;第一底板配筋与第二底板配筋交叉设置形成基础底板;角筋与纵筋沿周向方向依次按序排列,且箍筋沿周向方向与角筋以及纵筋绑扎连接形成基础柱子;角筋与纵筋均垂直于基础底板、且均与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连接;其中,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角筋、纵筋以及箍筋四部分均由铜丝组成,其中,各个部分的铜丝的颜色相异;该建筑教学模型展示效果好,便于学生理解。

Architectural Teaching Mod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ilding teaching model,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eaching model. Including the base plate, the foundation column and the transparent shell, the foundation floor includes the first floor reinforcement and the second floor reinforcement, the foundation column includes corner reinforcement,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and stirrups; the foundation floor and the foundation column are located in the transparent shell; the first floor reinforcement and the second floor reinforcement are intersected to form the foundation floor; the corner reinforcement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are arranged in sequence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the stirrups. The steel bars are ti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corner bars and longitudinal bars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to form the foundation pillars; the corner bars and longitudinal bars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foundation floor, and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floor reinforcement and the second floor reinforcement; among them, the first floor reinforcement and the second floor reinforcement, corner bars, longitudinal bars and stirrups are all composed of copper wires, in which the color of copper wires in each part is different; The model has good effect and is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教学模型
本技术涉及教学模型
,尤其是涉及建筑教学模型。
技术介绍
作为模型制作中制作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最实用和最美观的高仿真微缩实体模型,体现了设计者和制作者高超的技艺。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既考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又对制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谓高仿真,就是按实物比例仿真微缩而成,除了不可以像实物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其他所有细节在模型大小范围内均可以体现,给人以最真实的感受。由于建筑结构构件配筋复杂,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讲柱下独立基础的配筋问题上,首先应对基础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基础进行配筋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构造要求画出基础的配筋图,最终是想让我们达到柱下独立基础的识读图能力和配筋分析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公式不理解,通过计算得到的配筋再以图形展示出来时,缺乏立体感官认识,老师单拿来模型展示给大家时,学生无法对每根钢筋的分布进行全面认识,不便于学生的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教学模型,该建筑教学模型展示效果好,便于学生理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建筑教学模型,包括基础底板、基础柱子以及透明外壳,所述基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所述基础柱子包括角筋、纵筋以及箍筋;所述基础底板以及所述基础柱子设于所述透明外壳内;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底板配筋交叉设置形成所述基础底板;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沿周向方向依次按序排列,且所述箍筋沿周向方向与所述角筋以及所述纵筋绑扎连接形成所述基础柱子;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均垂直于所述基础底板、且均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配筋、所述角筋、所述纵筋以及所述箍筋四部分均由铜丝组成,其中,各个部分的铜丝的颜色相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底板配筋垂直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配筋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缘底板配筋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边缘底板配筋之间的第一中间底板配筋;所述第二底板配筋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边缘底板配筋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缘底板配筋之间的第二中间底板配筋;所述第一边缘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边缘底板配筋连接首尾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长度相同,且小于第一边缘底板配筋的长度,且一个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一端与一个第二边缘底板配筋连接,另一个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边缘底板配筋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中间底板配筋的长度相同,且小于第二边缘底板配筋的长度,且一个第二中间底板配筋的一端与一个第一边缘底板配筋连接,另一个第二中间底板配筋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一边缘底板配筋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边缘底板配筋长度的0.9倍;所述第二中间底板配筋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边缘底板配筋长度的0.9倍。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外壳包括基板、底面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层壳体、底面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层壳体以及底面具有第三开口的基础柱壳体;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层壳体、所述第二层壳体以及所述基础柱壳体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所述基础底板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层壳体内;所述基础柱子位于所述基础柱壳体内,且贯穿所述第二层壳体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配筋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壳体的顶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适应、且贯穿所述第一层壳体的顶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层壳体的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开口相适应、且贯穿所述第二层壳体的顶面的第二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层壳体、所述第二层壳体以及所述基础柱壳体由下到上依次粘结。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外壳由亚克力板组成。进一步地,所述铜丝表面包裹有绝缘层。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为硅胶层。根据本技术的建筑教学模型,包括基础底板、基础柱子以及透明外壳,所述基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所述基础柱子包括角筋、纵筋以及箍筋;所述基础底板以及所述基础柱子设于所述透明外壳内;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底板配筋交叉设置形成所述基础底板;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沿周向方向依次按序排列,且所述箍筋沿周向方向与所述角筋以及所述纵筋绑扎连接形成所述基础柱子;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均垂直于所述基础底板、且均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配筋、所述角筋、所述纵筋以及所述箍筋四部分均由铜丝组成,其中,各个部分的铜丝的颜色相异;对于该建筑教学模型而言,第一底板配筋与第二底板配筋交叉设置形成基础底板;以及角筋与纵筋沿周向方向依次按序排列,并且,箍筋沿周向方向与角筋以及纵筋绑扎连接形成基础柱子;角筋与纵筋均垂直于基础底板、且均与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连接;以及基础底板以及基础柱子设于透明外壳内;从而形成了建筑教学模型,在该建筑教学模型中,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角筋、纵筋以及箍筋四部分均由铜丝组成,即由铜丝代替实际工程中的钢筋,并且,各个部分的钢丝的颜色相异,使得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角筋、纵筋以及箍筋四个部分得到有效区分,各部分辨识度变高,通过透明外壳,即透明外壳代替工程实际中的混凝土,实现了钢筋的可视化效果,从而使得该建筑教学模型展示效果好,便于学生理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教学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教学模型中基础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教学模型中透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教学模型中透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图标:10-基础底板;101-第一底板配筋;1011-第一边缘底板配筋;1012-第一中间底板配筋;102-第二底板配筋;1021-第二边缘底板配筋;1022-第二中间底板配筋;20-基础柱子;201-角筋;202-纵筋;203-箍筋;30-透明外壳;301-基板;302-第一层壳体;303-第二层壳体;304-基础柱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底板、基础柱子以及透明外壳,所述基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所述基础柱子包括角筋、纵筋以及箍筋;所述基础底板以及所述基础柱子设于所述透明外壳内;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底板配筋交叉设置形成所述基础底板;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沿周向方向依次按序排列,且所述箍筋沿周向方向与所述角筋以及所述纵筋绑扎连接形成所述基础柱子;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均垂直于所述基础底板、且均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配筋、所述角筋、所述纵筋以及所述箍筋四部分均由铜丝组成,其中,各个部分的所述铜丝的颜色相异。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底板、基础柱子以及透明外壳,所述基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所述基础柱子包括角筋、纵筋以及箍筋;所述基础底板以及所述基础柱子设于所述透明外壳内;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底板配筋交叉设置形成所述基础底板;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沿周向方向依次按序排列,且所述箍筋沿周向方向与所述角筋以及所述纵筋绑扎连接形成所述基础柱子;所述角筋与所述纵筋均垂直于所述基础底板、且均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第二底板配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配筋、所述角筋、所述纵筋以及所述箍筋四部分均由铜丝组成,其中,各个部分的所述铜丝的颜色相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底板配筋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配筋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缘底板配筋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边缘底板配筋之间的第一中间底板配筋;所述第二底板配筋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边缘底板配筋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缘底板配筋之间的第二中间底板配筋;所述第一边缘底板配筋与所述第二边缘底板配筋连接首尾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长度相同,且小于第一边缘底板配筋的长度,且一个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一端与一个第二边缘底板配筋连接,另一个第一中间底板配筋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边缘底板配筋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中间底板配筋的长度相同,且小于第二边缘底板配筋的长度,且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宇要永在范蒙华李建茹李甲君尤文超程达斌郭志军郭永莉姚鑫房昊刘忠昊全胜袁超乔默然赵圆圆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