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699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在建筑施工中的后浇带施工结构。所述后浇带施工结构,包括后浇带,后浇带的两侧是先浇筑带,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件,后浇带内设置有若干钢筋;后浇带的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设置有通孔,通孔连接浇筑件;所述通孔之间的间隔距离是4m‑6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浇带施工结构,其可以有效确保每次浇筑后浇带时,后浇带的收缩的量以及沉降的量可以较佳且稳定的与先浇筑的混凝土部分结合,避免出现因施工时间、施工人员不同而导致的施工效果差异。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Post-pouring Bel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particular to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post-pouring belt i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the post-pouring band includes a post-pouring band,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post-pouring band are the first pouring band, and the lower side of the post-pouring band is provided with supporting parts, and a number of reinforcing bars are arranged in the post-pouring b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post-pouring band is provided with a cover plate, and the cover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hole to connect the pouring par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ough-holes is 4m_6m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the post-pouring bel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at the shrinkage and settlement of the post-pouring belt can be better and stable combined with the pre-pouring concrete part when pouring the post-pouring belt each time, so as to avoid the difference of construction effect caused by different construction time 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浇带施工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在建筑施工中的后浇带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施工工程领域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而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会在基础底板、墙、梁等的先浇筑混泥土的相应位置预留的临时施工缝,这样的临时施工缝就是后浇带。通常情况下,后浇带呈直线并排间隔设置,间隔距离通常是3m-4m,其宽度通常是1m以内。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浇筑需要在先浇筑混凝土沉降完全后才开始施工,这样会导致其耗时较长,同时在浇筑后浇带时,由于后浇带本身完全依靠人工浇筑,浇筑的混凝土的量也依靠施工人员确定;因此,后浇带在浇筑混凝土后,其收缩的量以及沉降的量是否能与先浇筑的混凝土部分结合较佳,则无法实现稳定的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后浇带施工结构,其可以有效确保每次浇筑后浇带时,后浇带的收缩的量以及沉降的量可以较佳且稳定的与先浇筑的混凝土部分结合,避免出现因施工时间、施工人员不同而导致的施工效果差异。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后浇带施工结构,包括后浇带,后浇带的两侧是先浇筑带,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件,后浇带内设置有若干钢筋;后浇带的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设置有通孔,通孔连接浇筑件;所述通孔之间的间隔距离是4m-6m。优选的,部分通孔连接浇筑件,其他通孔作为排气孔。优选的,浇筑件的高度不超过1m。优选的,盖板的上方设置有防水层。优选的,所述盖板是混凝土盖板。优选的,盖板的内底边距离后浇带的高度大于后浇带的深度。优选的,盖板的内侧边的距离大于后浇带的宽度。本技术后浇带施工工艺及施工结构,其利用增加的盖板的设置,盖板与后浇带之间的高度、宽度以及可浇筑混凝土的量均可以在前期设计好,通过盖板设置在浇筑带上方后进行明确和稳定,这样不同施工情况下,即可有效确保每次浇筑后浇带时,后浇带的收缩的量以及沉降的量可以较佳且稳定的与先浇筑的混凝土部分结合,避免出现因施工时间、施工人员不同而导致的施工效果差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后浇带施工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后浇带施工结构的侧视图。图1所示的后浇带施工结构包括后浇带3,后浇带3的两侧是先浇筑带2,后浇带3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件1,后浇带3内设置有若干钢筋8;后浇带3的上方设置有盖板4,盖板4设置有通孔7,通孔7连接浇筑件6;所述通孔7之间的间隔距离是4m-6m。部分通孔7连接浇筑件,其他通孔7作为排气孔,浇筑件6的高度不超过1m,盖板4的上方设置有防水层5。所述盖板4是混凝土盖板,盖板4的内底边距离后浇带3的高度h1大于后浇带3的深度h2,盖板4的内侧边的距离l1大于后浇带3的宽度l2本技术实施方式后浇带施工工艺及施工结构,其利用增加的盖板的设置,盖板与后浇带之间的高度、宽度以及可浇筑混凝土的量均可以在前期设计好,通过盖板设置在浇筑带上方后进行明确和稳定,这样不同施工情况下,即可有效确保每次浇筑后浇带时,后浇带的收缩的量以及沉降的量可以较佳且稳定的与先浇筑的混凝土部分结合,避免出现因施工时间、施工人员不同而导致的施工效果差异。另外,本申请实施方式优选采用部分通孔连接浇筑件,其他通孔作为排气孔的设置方式,该设置方式中设置部分通孔作为排气孔,不仅便于后浇带浇筑混凝土时可观察浇筑混凝土的量,还可在浇筑后便于其通气作用,避免盖板内因浇筑后发生沉降、自收缩等而导致气压变化,减少后期盖板拆除时的难度。另外,本申请实施方式优选采用浇筑件的高度不超过1m的设置方式,该设置方式可以减少因浇筑件高度过高导致浇筑不便利的情况。另外,本申请实施方式优选采用盖板的上方设置有防水层的设置方式,该设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水分浸入已经浇筑混凝土的后浇带内,避免水分对施工时间的影响。另外,本申请实施方式盖板的内底边距离后浇带的高度大于后浇带的深度和/或盖板的内侧边的距离大于后浇带的宽度的设置方式,该设置方式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可以在先浇筑带未完全沉降或未完全自收缩时浇筑后浇带,并且浇筑的量可通过前述设置略大于正常的量,以抵消浇筑后先浇筑带再次沉降或自收缩的量,这样的方式可减少施工时间,提高效率。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浇带,后浇带的两侧是先浇筑带,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件,后浇带内设置有若干钢筋;后浇带的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设置有通孔,通孔连接浇筑件;所述通孔之间的间隔距离是4m‑6m。

【技术特征摘要】
1.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浇带,后浇带的两侧是先浇筑带,后浇带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件,后浇带内设置有若干钢筋;后浇带的上方设置有盖板,盖板设置有通孔,通孔连接浇筑件;所述通孔之间的间隔距离是4m-6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通孔连接浇筑件,其他通孔作为排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雪梅蒋昔勇范元甫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