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641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输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输送带,包括输送主体、第一链条及第二链条,输送主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依次拼接并形成闭合环状,每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邻的两个连接件通过铰接组件铰接,连接件包括连接主板、多个第一铰接环及多个第二铰接环,相邻的两个第一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相邻的两个第二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每个第一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二缺口设置,每个第二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一缺口设置。本输送带的结构简单且紧凑,相邻的两个连接件之间紧密连接,物料不会经由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的间隙漏出,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对物料进行阻挡,进一步防止物料从输送带上掉料。

A conveyor bel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 conveyor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a conveyor belt, which comprises a conveyor body, a first chain and a second chain. The conveyor body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parts, which are joined together in turn to form a closed ring. The first baffle and the second baffle are respectively installed at the two ends of each connecting part. The two adjacent connecting parts are articulated by articulated components, and the connecting parts package is formed. Including connection motherboard, multiple first articulated rings and multiple second articulated rings, there is a first notch between two adjacent first articulated rings, and a second notch between two adjacent second articulated rings. Each first articulated ring corresponds to a second notch setting, and each second articulated ring corresponds to a first notch set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veyor belt is simple and compact. The two adjacent connectors are closely connected. Material will not leak through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connectors. The first baffle and the second baffle block the material to further prevent material from falling from the conveyor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送带
本技术涉及输送装置
,尤其是指一种输送带。
技术介绍
输送带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输送承载体,由于其具有输送能力强,输送线路布置灵活以及运行平稳、可靠等显著优点,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的输送带一般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体成型的输送带,另一种是链板式输送带;由于一体成型的输送带损坏后就需要重新更换,使用成本高,而且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现有的链板式输送带的相邻链板之间存在间隙,当其输送颗粒状物料或粉体物料时,容易堆积在两者之间的间隙之中,如不及时清理将会影响物料的输送,或物料容易经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漏出,造成了物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带,其结构简单且紧凑,拆装、维护方便,相邻的两个连接件之间紧密连接,物料基本不会堆积在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的间隙中,更加不会经由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的间隙漏出,而且输送主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连续挡板和第二连续挡板,第一连续挡板和第二连续挡板对物料进行阻挡,进一步防止物料从输送带上掉料,便于对物料进行输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送带,其包括输送主体、设置于输送主体的一侧的第一链条及设置于输送主体的另一侧的第二链条,所述输送主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依次拼接并形成闭合环状,每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连接件与第一链条之间,所述第二挡板位于连接件与第二链条之间,相邻的两个连接件通过铰接组件铰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主板、设置于连接主板的一侧的多个第一铰接环及设置于连接主板的另一侧的多个第二铰接环,多个第一铰接环和多个第二铰接环均沿着连接主板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第一铰接环同轴设置,多个第二铰接环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相邻的两个第二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每个第一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二缺口设置,每个第二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一缺口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铰接组件包括穿杆和固定件,所述穿杆的两端均可拆卸地连接有固定件;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组装,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铰接环容设于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缺口,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铰接环容设于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缺口,穿杆贯穿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铰接环和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铰接环。进一步地,所述穿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固定件为螺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设置有用于供固定件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与螺纹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主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产品的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呈圆弧状。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主板的上表面涂覆有耐磨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链条包括装设于第一挡板的链条主体及转动设置于链条主体的多个滚子,多个滚子沿着链条主体呈环形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链条的结构与第一链条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包括连接部、连接于连接部的倾斜部及连接于倾斜部的挡料部,所述连接部和挡料部均竖直设置,所述通孔位于连接部并贯穿连接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实际组装时,相邻的两个连接件进行组装,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铰接环容设于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缺口,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铰接环容设于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缺口,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经由铰接组件铰接,相邻的连接件的第一挡板相互衔接并形成第一连续挡板,相邻的连接件的第二挡板相互衔接并形成第二连续挡板,第一链条装设于第一连续挡板的外侧,第二链条装设于第二连续挡板的外侧,从而形成闭合环状的输送带。本输送带的结构简单且紧凑,拆装、维护方便,相邻的两个连接件之间紧密连接,物料基本不会堆积在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的间隙中,更加不会经由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的间隙漏出,而且输送主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连续挡板和第二连续挡板,第一连续挡板和第二连续挡板对物料进行阻挡,进一步防止物料从输送带上掉料,便于对物料进行输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件和铰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输送主体;11、连接件;111、连接主板;1111、凹槽;112、第一铰接环;113、第二铰接环;114、第一缺口;115、第二缺口;2、第一链条;21、链条主体;22、滚子;3、第二链条;4、第一挡板;41、通孔;5、第二挡板;6、铰接组件;61、穿杆;611、螺纹孔;62、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输送带,其包括输送主体1、设置于输送主体1的一侧的第一链条2及设置于输送主体1的另一侧的第二链条3,所述输送主体1包括多个连接件11,多个连接件11依次拼接并形成闭合环状,每个连接件11的两端分别装设有第一挡板4和第二挡板5,所述第一挡板4位于连接件11与第一链条2之间,所述第二挡板5位于连接件11与第二链条3之间,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通过铰接组件6铰接,所述连接件11包括连接主板111、设置于连接主板111的一侧的多个第一铰接环112及设置于连接主板111的另一侧的多个第二铰接环113,多个第一铰接环112和多个第二铰接环113均沿着连接主板111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第一铰接环112同轴设置,多个第二铰接环113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铰接环112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114,相邻的两个第二铰接环113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115,每个第一铰接环112均对应一个第二缺口115设置,每个第二铰接环113均对应一个第一缺口114设置,优选地,多个第一铰接环112和多个第二铰接环113均与连接主板111为一体弯折成型,提高了连接件11的强度和硬度,所述第一铰接环112和第二铰接环113均呈圆筒状,第一链条2和第二链条3均用于与外部的传动结构驱动连接。实际组装时,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进行组装,第一个连接件11的第一铰接环112容设于第二个连接件11的第二缺口115,第二个连接件11的第二铰接环113容设于第一个连接件11的第一缺口114,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经由铰接组件6铰接,相邻的连接件11的第一挡板4相互衔接并形成第一连续挡板,相邻的连接件11的第二挡板5相互衔接并形成第二连续挡板,第一链条2装设于第一连续挡板的外侧,第二链条3装设于第二连续挡板的外侧,从而形成闭合环状的输送带。本输送带的结构简单且紧凑,拆装、维护方便,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之间紧密连接,物料基本不会堆积在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的间隙中,更加不会经由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的间隙漏出,而且输送主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连续挡板和第二连续挡板,第一连续挡板和第二连续挡板对物料进行阻挡,进一步防止物料从输送带上掉料,便于对物料进行输送。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组件6包括穿杆61和固定件62,所述穿杆61的两端均可拆卸地连接有固定件62,固定件62的头部呈圆柱状,固定件62的头部的直径大于第一铰接环112的内径或/和第二铰接环113的内径;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组装,第一个连接件11的第一铰接环112容设于第二个连接件11的第二缺口115,第二个连接件11的第二铰接环113容设于第一个连接件11的第一缺口114,穿杆61贯穿第一个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主体、设置于输送主体的一侧的第一链条及设置于输送主体的另一侧的第二链条,所述输送主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依次拼接并形成闭合环状,每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连接件与第一链条之间,所述第二挡板位于连接件与第二链条之间,相邻的两个连接件通过铰接组件铰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主板、设置于连接主板的一侧的多个第一铰接环及设置于连接主板的另一侧的多个第二铰接环,多个第一铰接环和多个第二铰接环均沿着连接主板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第一铰接环同轴设置,多个第二铰接环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相邻的两个第二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每个第一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二缺口设置,每个第二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一缺口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主体、设置于输送主体的一侧的第一链条及设置于输送主体的另一侧的第二链条,所述输送主体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依次拼接并形成闭合环状,每个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连接件与第一链条之间,所述第二挡板位于连接件与第二链条之间,相邻的两个连接件通过铰接组件铰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主板、设置于连接主板的一侧的多个第一铰接环及设置于连接主板的另一侧的多个第二铰接环,多个第一铰接环和多个第二铰接环均沿着连接主板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第一铰接环同轴设置,多个第二铰接环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相邻的两个第二铰接环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每个第一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二缺口设置,每个第二铰接环均对应一个第一缺口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组件包括穿杆和固定件,所述穿杆的两端均可拆卸地连接有固定件;相邻的两个连接件组装,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铰接环容设于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缺口,第二个连接件的第二铰接环容设于第一个连接件的第一缺口,穿杆贯穿第一个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成富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