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506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0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包括:主弓丝,托槽,辅弓丝,颊面管,支抗元件,施力元件;颊面管有三个,第一颊面管附着于第一前磨牙,第二颊面管附着于第一磨牙;辅弓丝用于连接第一颊面管和第二颊面管,且辅弓丝位于第二前磨牙托槽的上方;第一磨牙上还附着有第三颊面管;第一颊面管紧贴第一前磨牙托槽的远中端,第二颊面管紧贴第三颊面管的近中端;主弓丝穿过第一颊面管、第二颊面管、第三颊面管,并固定于上述颊面管中;施力元件连接支抗元件,并对辅弓丝施加平行于主弓丝的牵引力;该牵引力指向远中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简单、有效地向远中移动磨牙,为临床操作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A device based on micro-implant anchorage for removing molars far awa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evice for removing molars based on micro-implant anchorage, including: main arch wire, bracket, auxiliary arch wire, buccal tube, anchorage element and force element; three buccal tubes, the first buccal tube attached to the first premolar and the second buccal tube attached to the first molar; the auxiliary arch wire is used to connect the first buccal tube and the second buccal tube, and the auxiliary arch wire is located in the second buccal tube. The first buccal tube is close to the distal end of the first premolar bracket and the second buccal tube is close to the proximal and middle end of the third buccal tube. The main arch wire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 buccal tube, the second buccal tube and the third buccal tube and is fixed in the buccal tube. The force element connects the anchorage element and applies parallel to the auxiliary arch wire. The traction force of the bow wire; the traction force points to the far and medium direction. The technical schem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simply and effectively move molars farther and farther, thus saving time and economic cost for clinical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牙齿矫正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美观或功能等原因选择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口腔正畸医生通过各种矫治器对牙齿、颌骨或者颞下颌关节施力,使牙齿发生倾斜、整体、控根、垂直(伸长或压低)或旋转移动,使颌骨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建,从而达到既定的矫治效果和平衡、美观、稳定的矫治目标。面对复杂的牙颌面畸形,正畸医生常需要向远中移动磨牙,以为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调整咬合关系等提供基础。然而,在传统的固定矫治中,向远中移动磨牙的难度较大。传统方法中,正畸医生在通过施加矫治力以获得他们所希望的牙齿移动时,是以某个或某些牙齿为支抗,每一个移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些反作用力也会移动这些作为支抗的牙齿。此时,正畸医生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移动希望移动的牙齿,同时使不希望移动的牙齿位移最小化,这个过程即称为支抗控制。远中移动牙齿所受到的阻力相较近中移动时更大,因此仅靠其他牙齿提供支抗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科技进步,颌骨内微种植支抗(micro-implantanchorage,MIA)的出现使支抗控制翻开了新的一页。其原理为在颌骨内植入微小的钛螺钉以提供绝对支抗,使不希望移动的牙齿完全不产生位移。借助MIA和一些施力元件,即可产生相较于传统支抗更为显著的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效果。微种植支抗的植入部位分为两种,分别对应两种矫正方法:一种是将支抗钉植入颊侧,利用主弓丝上镍钛推簧推磨牙向远中移动,用结扎丝将支抗钉与尖牙结扎,但这种方式在每次复诊时均需要拆卸主弓丝并更换推簧加力;另一种是将支抗钉植入腭正中部并弯制改良横腭杆,使其达到支抗钉近中约6mm,用链状橡皮圈将两者连接加力,施加的远中移动力通过磨牙的阻抗中心,可以整体向远中移动磨牙,但这种方式需要在磨牙上安置带环以及额外的弯制焊接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能够简单、有效地向远中移动磨牙,为临床操作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包括:主弓丝,用于引导牙齿运动的金属丝;托槽,附着于牙齿矫正对象上;所述主弓丝依次通过所述托槽的槽沟,并固定于所述托槽的槽沟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弓丝,颊面管,支抗元件,施力元件;所述颊面管有三个,第一颊面管附着于第一前磨牙,第二颊面管附着于第一磨牙;所述辅弓丝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颊面管和第二颊面管,且辅弓丝位于第二前磨牙托槽的上方;所述第一磨牙上还附着有第三颊面管;所述第一颊面管紧贴所述第一前磨牙托槽的远中端,所述第二颊面管紧贴所述第三颊面管的近中端;所述主弓丝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第二颊面管、第三颊面管;所述主弓丝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第二颊面管、第三颊面管中;所述施力元件连接所述支抗元件并对所述辅弓丝施加平行于所述主弓丝的牵引力;所述牵引力指向远中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颊面管和第二颊面管为双孔颊面管;所述双孔颊面管包括:龈方孔和合方孔,所述龈方孔相对于合方孔向颊侧倾斜;所述主弓丝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的合方孔、第二颊面管的合方孔、第三颊面管;所述辅弓丝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的龈方孔和第二颊面管的龈方孔;所述辅弓丝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的龈方孔和第二颊面管的龈方孔中。优选地,所述辅弓丝包括:牵引钩,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远中端与第二凹槽开口的近中端通过水平的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近中端连接所述牵引钩;所述牵引钩朝近中开口;所述牵引钩高于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凹槽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的龈方孔中,所述第二凹槽固定于所述第二颊面管的龈方孔中;所述施力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钩,施力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抗元件;所述支抗元件种植于位于所述牵引钩远中方向的颌骨内。优选地,所述牵引钩、第一凹槽、第二凹槽、连接杆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施力元件为橡皮圈,或橡皮链,或拉簧。优选地,所述支抗元件为MIA。优选地,所述主弓丝和所述辅弓丝均为不锈钢方形丝;所述龈方孔为与所述辅弓丝相适配的方形孔,所述合方孔为与所述主弓丝相适配的方形孔。优选地,所述龈方孔与所述合方孔的尺寸均为0.56*0.69mm;所述龈方孔相对于合方孔向颊侧倾斜的角度为65°。优选地,所述牵引钩的内径为1~1.5mm,弧度为2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通过辅弓丝连接位于第一前磨牙的第一颊面管和位于第一磨牙的第二颊面管,并通过施力元件对辅弓丝施加平行于主弓丝的指向远中方向的牵引力,可对第一前磨牙持续施力,有效推动第一前磨牙向远中移动。并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与全口固定矫治同时进行,不影响原有托槽的矫治作用;本技术中采用的辅弓丝,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简单、有效地向远中移动磨牙,为临床操作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弓丝、辅弓丝和双孔颊面管的装配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双孔颊面管的侧视图;图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辅弓的制作过程图;图中,1为主弓丝,2为托槽,3为辅弓丝,41为第一颊面管,42为第二颊面管,43为第三颊面管,5为支抗元件,6为施力元件,7为第一前磨牙,8为第一磨牙,9为第二前磨牙,10为双孔颊面管的龈方孔,11为双孔颊面管的合方孔,31为牵引钩,32为第一凹槽,33为第二凹槽,34为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包括:主弓丝1,用于引导牙齿运动的金属丝;托槽2,附着于牙齿矫正对象上;所述主弓丝1依次通过所述托槽2的槽沟,并固定于所述托槽2的槽沟中;还包括:辅弓丝3,颊面管,支抗元件5,施力元件6。所述颊面管有三个,第一颊面管41附着于第一前磨牙7,第二颊面管42附着于第一磨牙8;所述辅弓丝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颊面管41和第二颊面管42,且辅弓丝3位于第二前磨牙9托槽的上方;所述第一磨牙8上还附着有第三颊面管43;所述第一颊面管41紧贴所述第一前磨牙7托槽的远中端,所述第二颊面管42紧贴所述第三颊面管43的近中端;所述主弓丝1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第二颊面管42、第三颊面管43;所述主弓丝1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41、第二颊面管42、第三颊面管中43;所述施力元件6连接所述支抗元件5并对所述辅弓丝3施加平行于所述主弓丝1的牵引力;所述牵引力指向远中方向。为了获得更好的牵引效果,所述第一颊面管41和第二颊面管42为双孔颊面管;所述双孔颊面管包括:龈方孔10和合方孔11,所述龈方孔10相对于合方孔11向颊侧倾斜;所述主弓丝1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的合方孔、第二颊面管42的合方孔、第三颊面管43;所述辅弓丝3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的龈方孔和第二颊面管42的龈方孔;所述辅弓丝3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41的龈方孔和第二颊面管42的龈方孔中。为了使用方便,并获得更好的牵引效果,所述辅弓丝3包括:牵引钩31,第一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包括:主弓丝(1),用于引导牙齿运动的金属丝;托槽(2),附着于牙齿矫正对象上;所述主弓丝(1)依次通过所述托槽(2)的槽沟,并固定于所述托槽(2)的槽沟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弓丝(3),颊面管,支抗元件(5),施力元件(6);所述颊面管有三个,第一颊面管(41)附着于第一前磨牙(7),第二颊面管(42)附着于第一磨牙(8);所述辅弓丝(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颊面管(41)和第二颊面管(42),且辅弓丝(3)位于第二前磨牙(9)托槽的上方;所述第一磨牙(8)上还附着有第三颊面管(43);所述第一颊面管(41)紧贴所述第一前磨牙(7)托槽的远中端,所述第二颊面管(42)紧贴所述第三颊面管(43)的近中端;所述主弓丝(1)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第二颊面管(42)、第三颊面管(43);所述主弓丝(1)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41)、第二颊面管(42)、第三颊面管中(43);所述施力元件(6)连接所述支抗元件(5)并对所述辅弓丝(3)施加平行于所述主弓丝(1)的牵引力;所述牵引力指向远中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包括:主弓丝(1),用于引导牙齿运动的金属丝;托槽(2),附着于牙齿矫正对象上;所述主弓丝(1)依次通过所述托槽(2)的槽沟,并固定于所述托槽(2)的槽沟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弓丝(3),颊面管,支抗元件(5),施力元件(6);所述颊面管有三个,第一颊面管(41)附着于第一前磨牙(7),第二颊面管(42)附着于第一磨牙(8);所述辅弓丝(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颊面管(41)和第二颊面管(42),且辅弓丝(3)位于第二前磨牙(9)托槽的上方;所述第一磨牙(8)上还附着有第三颊面管(43);所述第一颊面管(41)紧贴所述第一前磨牙(7)托槽的远中端,所述第二颊面管(42)紧贴所述第三颊面管(43)的近中端;所述主弓丝(1)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第二颊面管(42)、第三颊面管(43);所述主弓丝(1)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41)、第二颊面管(42)、第三颊面管中(43);所述施力元件(6)连接所述支抗元件(5)并对所述辅弓丝(3)施加平行于所述主弓丝(1)的牵引力;所述牵引力指向远中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动磨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颊面管(41)和第二颊面管(42)为双孔颊面管;所述双孔颊面管包括:龈方孔(10)和合方孔(11),所述龈方孔(10)相对于合方孔(11)向颊侧倾斜;所述主弓丝(1)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的合方孔(11)、第二颊面管(42)的合方孔(11)、第三颊面管(43);所述辅弓丝(3)穿过所述第一颊面管(41)的龈方孔(10)和第二颊面管(42)的龈方孔(10);所述辅弓丝(3)固定于所述第一颊面管(41)的龈方孔(10)和第二颊面管(42)的龈方孔(10)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微种植支抗向远中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钧夏恺邹玲孙闻天余丽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