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228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和PMOS管Q3,二极管D1的正端接直流电源,负端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PMOS管Q3的漏极接电池电源,源极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栅极串联电阻R6接地,三极管Q1的输入极接PMOS管Q3的源极,输出极串联电阻R1接地,基极和输出极同时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输入极接电池电源,输出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R3接地,三极管Q5的输入极接直流电源,输出极接三极管Q2的输入极,所述三极管Q2的输出极接地,基极接电阻R2和R3之间的节点,三极管Q5的输出极和基极同时接PMOS管Q3的栅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池供电效率高,切换电压稳定。

A Power Switching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电子设备都带电池进行供电,为了保证供电稳定性,电池电源和直流电源一起为主机供电,且直流电源的电压大于电池电源的电源,现有的供电电路中,电池电源只有一个二极管作为隔离,用于防止在直流电源供电时,直流电源的电流倒灌到电池上,损坏电池;但是在电池电源供电的时候,二极管会产生多余的能量消耗;减少了电池的供电效率,此外,现有的切换电路在切换的速度不够快,会造成输出电压的瞬间掉电,对后端主机供电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和带寄生二极管的PMOS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正端接直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负端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3的漏极接电池电源,所述PMOS管Q3的源极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3的栅极串联电阻R6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输入极接PMOS管Q3的源极,所述三极管Q1的输出极串联电阻R1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输出极同时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输入极接电池电源,所述三极管Q4的输出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R3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输入极接直流电源,所述三极管Q5的输出极接三极管Q2的输入极,所述三极管Q2的输出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2和R3之间的节点,三极管Q5的输出极和基极同时接PMOS管Q3的栅极。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为NPN三极管,三极管Q2为PNP三极管。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容C1,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串联电容C1接地。更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4,所述三极管Q5的输入极串联电阻R4后接直流电源。更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5,所述电阻R5串接在PMOS管Q3的栅极和电阻R6之间,所述三极管Q5的输出极和基极同时接电阻R5和R6之间的节点。更进一步的,所述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的阻值分别为2.2KΩ、100Ω和2MΩ。更进一步的,所述电阻R2和R3的阻值分别为100Ω和2MΩ。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的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电源快速切换,保证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且电池使用效率高,还可防止电流倒灌,保护电池。本技术只需简单的电子元件即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和带寄生二极管的PMOS管Q3,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优选为NPN三极管,三极管Q2优选为PNP三极管,但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三极管Q1、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也可以是PNP三极管或MOS管等,三极管Q2也可以是NPN三极管或MOS管等,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易实现的,不再细说。所述二极管D1的正端接直流电源VCC,本具体实施例中,直流电源VCC的电压为5V,但并不限于此,所述二极管D1的负端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out,所述PMOS管Q3的漏极接电池电源VCC4V2,本具体实施例中,电池电源VCC4V2的电压为4.2V,但并不限于此。所述PMOS管Q3的源极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out,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Vout串联电容C1接地,对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源进行滤波,提高输出电源稳定性,本具体实施例中,电容C1的容值为100nF。所述PMOS管Q3的栅极依次串联电阻R5和R6接地,本具体实施例中,电阻R5和R6的阻值分别为100Ω和2MΩ,但并不限于此。所述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输入极)接PMOS管Q3的源极,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极)串联电阻R1接地,本具体实施例中,电阻R1的阻值优选为2MΩ,但并不限于此,所述PNP三极管Q1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PNP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输入极)接电池电源VCC4V2,所述PNP三极管Q4的集电极(输出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R3接地,本具体实施例中,电阻R2和R3的阻值分别为100Ω和2MΩ,但并不限于此。所述PNP三极管Q5的发射极(输入极)串联电阻R4接直流电源VCC,本具体实施例中,电阻R4的阻值优选为2.2KΩ,但并不限于此。所述PNP三极管Q5的集电极(输出极)接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入极),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输出极)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2和R3之间的节点,PNP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基极同时接电阻R5和R6之间的节点。本具体实施例中,PMOS管Q3的型号优选为2SJ517,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PMOS管Q3也可以采用其它型号的PMOS管来实现,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易实现的,不再细说。工作过程:当DC电源VCC有电时,DC电源VCC通过二极管D1经输出端Vout输出给主机供电,此时PMOS管Q3断开,防止电流倒灌给电池电源VCC4V2,保护电池。当DC电源VCC断开瞬间,电池电源VCC4V2通过PMOS管Q3的寄生二极管与输出端Vout形成回路,NPN三极管Q4导通,使NPN三极管Q2导通,快速释放掉PMOS管Q3的栅极上的电量,使得PMOS管Q3的源极的电压大于栅极电压,PMOS管Q3快速导通,由电池电源VCC4V2经PMOS管Q3供电给输出端Vout为主机供电,电源快速切换,保证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且由于电池电源VCC4V2供电回路上没有二极管存在,电池使用效率高。本技术只需简单的电子元件,如三极管、MOS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和带寄生二极管的PMOS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正端接直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负端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3的漏极接电池电源,所述PMOS管Q3的源极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3的栅极串联电阻R6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输入极接PMOS管Q3的源极,所述三极管Q1的输出极串联电阻R1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输出极同时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输入极接电池电源,所述三极管Q4的输出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R3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输入极接直流电源,所述三极管Q5的输出极接三极管Q2的输入极,所述三极管Q2的输出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2和R3之间的节点,三极管Q5的输出极和基极同时接PMOS管Q3的栅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切换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和带寄生二极管的PMOS管Q3,所述二极管D1的正端接直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负端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3的漏极接电池电源,所述PMOS管Q3的源极接该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3的栅极串联电阻R6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输入极接PMOS管Q3的源极,所述三极管Q1的输出极串联电阻R1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输出极同时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输入极接电池电源,所述三极管Q4的输出极依次串联电阻R2和R3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输入极接直流电源,所述三极管Q5的输出极接三极管Q2的输入极,所述三极管Q2的输出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2和R3之间的节点,三极管Q5的输出极和基极同时接PMOS管Q3的栅极。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河林立许志龙郑瑞斌林灵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锐益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