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20515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同轴设置有模套和模芯,模套与模芯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模套内开设有挤压孔,挤压孔包括第一挤压孔和第二挤压孔,模芯包括本体和缆芯孔,本体的前部位于第二挤压孔内,且在本体的前部与其中心轴线平行的位置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若干个加强芯孔;包覆材料流道与进料管连通,进料管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通电发热涂层,通电发热涂层包裹有导线,通电发热涂层通过导线与电流调节器电连接,电流调节器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包覆材料经过加热后进入包覆材料流道。能够增加电缆抗拉力性能,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易损坏模具,通过控制包覆材料的加热温度,能够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线电缆生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低压平行集束型电缆模具多为一体式结构,其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流道堵塞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流道中胶料由于温度降低凝固所造成的,有时也可能是清理不到位造成的,还有可能是上次生产时的残留凝固胶料堵塞流道。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大多数需要对模具进行疏通,其过程比较繁琐,同时对模具损坏较大,由于模具造价高昂,因此会对厂家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对厂家的生产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现有的电缆模具非常难以拆卸,导致其清理非常的麻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因此现有的平行集束型电缆模具需要在结构上对其进行改进,而且在电缆结构上面,现有的模具仅能够在缆芯外包裹一层绝缘包覆材料,挤压形成的电缆一般抗拉力比较差,在拖拉电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拉断的现象,给电缆的布线等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现有的加工模具上我们需要做一些结构的改进,以能够提高加工的电缆的抗拉力。在专利号为“201620279613.8”的中国技术专利中,采用加热器对进料进行加热,但是,并不能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温度过低则不利于包覆材料的流动,温度过高则很有可能导致流速过快等,从而导致成型不稳定出现残次品,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能够增加电缆抗拉力性能,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易损坏模具,并且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合格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所述模具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模套和模芯,所述模套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所述模套内开设有挤压孔,所述挤压孔包括第一挤压孔和第二挤压孔,所述模芯包括本体和缆芯孔,所述本体包括前部和后部,所述本体的所述前部位于所述第二挤压孔内,且在所述本体的所述前部与其中心轴线平行的位置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若干个加强芯孔;所述包覆材料流道与进料管连通,所述进料管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通电发热涂层,所述通电发热涂层包裹有导线,所述通电发热涂层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电流调节器电连接,所述电流调节器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包覆材料经过加热后进入所述包覆材料流道。优选的,所述进料管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伸入所述包覆材料通道的内部,所述进料管与所述包覆材料通道相连通。优选的,所述模套为中空的圆柱状,所述模套包括第一圆柱体和第二圆柱体,所述第一圆柱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体的直径。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前部与所述第二挤压孔之间形成所述包覆材料流道。优选的,所述第一挤压孔、所述第二挤压孔和所述缆芯孔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优选的,所述加强芯孔位于所述包覆材料流道与所述缆芯孔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同轴设置有模套和模芯,模套与模芯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模套内开设有挤压孔,挤压孔包括第一挤压孔和第二挤压孔,模芯包括本体和缆芯孔,本体包括前部和后部,本体的前部位于第二挤压孔内,且在本体的前部与其中心轴线平行的位置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若干个加强芯孔;包覆材料流道与进料管连通,进料管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通电发热涂层,通电发热涂层包裹有导线,通电发热涂层通过导线与电流调节器电连接,电流调节器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包覆材料经过加热后进入包覆材料流道。能够增加电缆抗拉力性能,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易损坏模具,通过对包覆材料加热温度的控制,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合格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模芯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模套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模套;11,第一圆柱体;12,第二圆柱体;13,挤压孔;131,第一挤压孔;132,第二挤压孔;1321,前端面;1322,后端面;2,模芯;21,本体;22,缆芯孔;211,前部;212,后部;3,包覆材料流道;4,加强芯孔;5,缆芯;6,进料管;61,进料口;7,通电发热涂层;8,电流调节器;9,电源;10,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结合图1、图2、以及图3共同所示,一种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它包括同轴设置的模套1和模芯2,在模套1与模芯2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3。模套1为中空的圆柱状,模套1包括第一圆柱体11和第二圆柱体12,第一圆柱体11的直径小于第二圆柱体12的直径。模套1内开设有挤压孔13,挤压孔13包括第一挤压孔131和第二挤压孔132。模芯2包括本体21和缆芯孔22,本体21包括前部211和后部212,本体21的前部位于第二挤压孔132内,本体21的前部211与第二挤压孔132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3。第二挤压孔132的前端面1321的直径小于第二挤压孔132的后端面1322的直径。且在本体21的前部211与其中心轴线平行的位置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若干个加强芯孔4。第一挤压孔131、第二挤压孔132和缆芯孔22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加强芯孔4位于包覆材料流道3与缆芯孔22之间。包覆材料流道3与进料管6连通,进料管6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61,进料口61伸入包覆材料通道3的内部,进料管6与包覆材料通道3相连通。进料管6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通电发热涂层7,通电发热涂层7的涂料为炭系粉末与石墨纤维相互匹配形成的复合炭系填料和改性树脂相结合制成的涂料,该种涂料通电能发热并且温度随电流大小变化,这种涂料为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通电发热涂层7包裹有导线10,通电发热涂层7通过导线10与电流调节器8电连接,电流调节器8通过导线10与电源9相连接,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来控制对包覆材料加热温度的高低,包覆材料经过加热后进入包覆材料流道3。挤压加工时,将缆芯5、加强芯和包覆材料分别从缆芯孔22、加强芯孔4和经过加热后流入包覆材料流道3的包覆材料同步送入到第一挤压孔131内进行挤压,包括缆芯5、绞合在缆芯5周围的若干加强芯和包裹在加强芯上的包覆层,因为在缆芯5外增加了加强芯,因此电缆的整体抗拉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并且在加工时通过通电发热涂层7可以对包覆材料加热,可以防止包覆材料由于温度过低出现凝固的现象,并可以通过生产经验中获得的包覆材料的最佳加热温度,最佳温度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属于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调整电流的大小来实现对包覆材料加热温度的控制,保证包覆材料的流速处于正常的水平,防止出现残次品。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带有序号命名的技术特征(如第一挤压孔、第二挤压孔、第一圆柱体、第二圆柱体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各技术特征,并不代表各技术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安装顺序及工作顺序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部”、“后部”、“前端面”、“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所述模具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模套和模芯,所述模套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所述模套内开设有挤压孔,所述挤压孔包括第一挤压孔和第二挤压孔,所述模芯包括本体和缆芯孔,所述本体包括前部和后部,所述本体的所述前部位于所述第二挤压孔内,且在所述本体的所述前部与其中心轴线平行的位置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若干个加强芯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材料流道与进料管连通,所述进料管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通电发热涂层,所述通电发热涂层包裹有导线,所述通电发热涂层通过所述导线与电流调节器电连接,所述电流调节器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包覆材料经过加热后进入所述包覆材料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所述模具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模套和模芯,所述模套与所述模芯之间形成包覆材料流道,所述模套内开设有挤压孔,所述挤压孔包括第一挤压孔和第二挤压孔,所述模芯包括本体和缆芯孔,所述本体包括前部和后部,所述本体的所述前部位于所述第二挤压孔内,且在所述本体的所述前部与其中心轴线平行的位置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若干个加强芯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材料流道与进料管连通,所述进料管的外表面上涂覆有通电发热涂层,所述通电发热涂层包裹有导线,所述通电发热涂层通过所述导线与电流调节器电连接,所述电流调节器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包覆材料经过加热后进入所述包覆材料流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平行集束架空绝缘电缆生产用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雪极张秀玲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昶润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