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梁及超薄公寓夹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1301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型钢梁,包括长条形型钢、设置于所述型钢长度方向上中部的第一限位部、以及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抗拉件;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所述抗拉件上至少存在一点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型钢中心线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所述抗拉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沿着所述抗拉件长度方向产生拉应力;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抗拉件产生的拉应力的合力或分力作用于所述型钢,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型钢承受的压力。所述抗拉件为钢绞线、钢丝、钢筋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薄公寓夹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型钢梁及超薄公寓夹层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型钢梁及超薄公寓夹层。
技术介绍
声明:在整个说明书中,对
技术介绍
的任何讨论绝不应被视为承认这样的技术是众所周知的,或者形成本领域公知常识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居住空间,在层高较高的居住空间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将其改造成复式空间,即在居住空间的中部设置夹层,将原本的单层居住空间的一部分或全部改建成双层居住空间,并通常采用架空的夹层以增加空间的宽敞度。然而,相同截面和材料的梁的刚度往往随着跨度增大而降低,当梁的跨度较大时,不仅梁力学性能不能满足建造要求,而且会使住户在感官上不舒适。因此,为了提高大跨度梁的刚度,在现有的材料下,人们常常采用通过增大梁的截面或设计负责的力学结构来提高梁的刚度,进而提高夹层的刚度。但是,上述方式中,采用增大梁的截面的方式会降低改建后的层高,不仅大大降低了室内空间的利用率,而且层高较低也往往使住户感觉压抑,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不利于住户的身心健康。而采用负责的力学机构则不仅建造复杂,对工人的建造水平要求高,导致建造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增大,而且耗材严重,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提供一种能够大大降低夹层厚度的预应力型钢梁,以提高复式空间的层高和空间利用率。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薄公寓夹层。一种型钢梁,包括长条形型钢、设置于所述型钢长度方向上中部的第一限位部、以及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抗拉件;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所述抗拉件上至少存在一点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型钢中心线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所述抗拉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沿着所述抗拉件长度方向产生拉应力;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抗拉件产生的拉应力的合力或分力作用于所述型钢,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型钢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一侧的拉应力,提高所述型钢的刚度,减小所述型钢的扰度。所述抗拉件为钢绞线、钢丝、钢筋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向部;所述型钢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一端面,和由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二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二端面,和由所述第二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一转向部分别与所述型钢和所述抗拉件连接;所述第二转向部分别与所述型钢和所述抗拉件连接;所述第一转向部和所述第二转向部均用于改变所述抗拉件在所述型钢上的设置方向,以改变所述抗拉件张紧后所述抗拉件上拉应力的方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向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一端面,和由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一转向部分别与所述型钢和所述抗拉件连接;所述第一转向部用于改变所述抗拉件在所述型钢上的设置方向,以改变所述抗拉件张紧后所述抗拉件上拉应力的方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二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二端面,和由所述第二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二转向部分别与所述型钢和所述抗拉件连接;所述第二转向部用于改变所述抗拉件在所述型钢上的设置方向,以改变所述抗拉件张紧后所述抗拉件上拉应力的方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型钢长度方向上中部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所述抗拉部包括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的抗拉件,且所述抗拉件上至少存在一点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型钢中心线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所述抗拉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沿着所述抗拉件长度方向产生拉应力,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抗拉件产生的拉应力的合力或分力作用于所述型钢,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型钢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一侧的拉应力,提高所述型钢的刚度,减小所述型钢的扰度。同时,能够通过调节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来适应所述型钢梁的不同规格。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型钢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一端面,和由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二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二端面,和由所述第二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设置有锁紧机构,以将张紧状态下的所述抗拉件锁紧,从而维持所述抗拉件的张紧状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一端面,和由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有锁紧机构,以将张紧状态下的所述抗拉件锁紧,从而维持所述抗拉件的张紧状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二端面,和由所述第二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二固定部均设置有锁紧机构,以将张紧状态下的所述抗拉件锁紧,从而维持所述抗拉件的张紧状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张紧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所述型钢第一端面,和由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向内截取一定距离的部分;所述第一张紧部包括第一固定块和第一螺栓柱组件;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型钢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栓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拴柱、以及与所述第一螺栓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一拴柱设置有第一力臂连接部或第一力臂连接结构,以对外连接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一拴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通孔间隙连接;通过对所述第一拴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并旋转所述第一螺母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栓啮合程度增加,从而使所述第一螺栓沿着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移动,以张紧所述抗拉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拴柱同轴固定设置的棱柱结构;所述第一力臂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一拴柱自身形成的棱柱结构,或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拴柱上的通孔、或盲孔、或凹槽、或凸台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拴柱同轴固定设置的四棱柱结构,通过该四棱柱结构对外连接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一拴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例如,通过扳手对所述四棱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一拴柱自身形成的四棱柱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连接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四棱柱上的通孔、或盲孔、或凹槽、或凸台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拴柱同轴固定设置的六棱柱结构。通过该六棱柱结构对外连接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一拴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例如,通过扳手对所述六棱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型钢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型钢、设置于所述型钢长度方向上中部的第一限位部、以及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抗拉件;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所述抗拉件上至少存在一点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型钢中心线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所述抗拉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沿着所述抗拉件长度方向产生拉应力;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抗拉件产生的拉应力的合力或分力作用于所述型钢,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型钢承受的压力;所述抗拉件为钢绞线、钢丝、钢筋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型钢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形型钢、设置于所述型钢长度方向上中部的第一限位部、以及沿所述型钢长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抗拉件;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所述抗拉件上至少存在一点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型钢中心线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所述抗拉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沿着所述抗拉件长度方向产生拉应力;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抗拉件产生的拉应力的合力或分力作用于所述型钢,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型钢承受的压力;所述抗拉件为钢绞线、钢丝、钢筋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转向部;所述型钢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一转向部分别与所述型钢和所述抗拉件连接;所述第二转向部分别与所述型钢和所述抗拉件连接;所述第一转向部和所述第二转向部均用于改变所述抗拉件在所述型钢上的设置方向,以改变所述抗拉件张紧后所述抗拉件上拉应力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型钢长度方向上中部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所述抗拉件包括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的抗拉件,且所述抗拉件上至少存在一点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型钢中心线到所述型钢承受拉应力的一侧的距离,所述抗拉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沿着所述抗拉件长度方向产生拉应力,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将所述抗拉件产生的拉应力的合力或分力作用于所述型钢,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型钢承受的压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型钢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设置有锁紧机构,以将张紧状态下的所述抗拉件锁紧,从而维持所述抗拉件的张紧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张紧部;所述第一张紧部包括第一固定块和第一螺栓柱组件;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型钢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栓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拴柱、以及与所述第一螺栓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一拴柱设置有第一力臂连接部或第一力臂连接结构,以对外连接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一拴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通孔间隙连接;通过对所述第一拴柱施加与所述第一螺母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并旋转所述第一螺母能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毅汪宝全蒋正宇罗晓玉吴忠河曾雄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天安骏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全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