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按钮及包含该车载按钮的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9445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载按钮及包含该车载按钮的面板,该车载按钮包括按压板、遮光围骨和导向骨;按压板具有相背对的按压面和底面;遮光围骨设于底面上,遮光围骨围绕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形成具有容纳腔的柱体结构;遮光围骨设有用于限制车载按钮行程范围的限位孔;导向骨竖向设于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导向骨整体上呈细长条形结构,且导向骨和遮光围骨相配合形成T形下压结构,用于按压面板主体上的功能键时能上下滑动。该车载按钮通过将遮光围骨围绕所述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能够使底面上的镭雕区域最大化,使整个按钮的结构更简练,可提高遮光效果,可降低加工模具和材料成本,适用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按钮及包含该车载按钮的面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按钮及包含该车载按钮的面板。
技术介绍
常规的车载按钮主要有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结构,适用于图3所示的主体面板30。其中,图1a和图1b所示的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10用于从前向后安装于图3a中的主体面板30上,该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10的主要特点为:外形尺寸(主要指长和宽)比较大,有足够的空间构建两圈围骨,外围围骨主要起遮光作用,内圈围骨主要起导向作用,该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10的不足之处为:当该车载按钮外形较小时,则无足够的空间同时构建两圈围骨,无法使用。图2a和图2b所示的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20用于从后向前安装于图3b中的主体面板30上,该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20的主要特点为:外露于主体面板30外的部分整体上宽度比较窄,但置于主体面板30内部的部分整体尺寸却比较大,内部构建有多条围骨,会占用较大的空间,该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的不足之处为:使用该类型车载按钮20的主体面板30内部需要有较大的空间,当主体面板30内部的空间较小时,则无法使用。也就是常规类型的车载按钮的结构较复杂,加工成本较高,适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练、适用范围广且生产成本低的车载按钮及及包含该车载按钮的面板。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载按钮,包括按压板、遮光围骨和导向骨;所述按压板具有相背对的按压面和底面;所述遮光围骨设于所述底面上,所述遮光围骨围绕所述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形成具有容纳腔的柱体结构;所述遮光围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车载按钮行程范围的限位孔;所述导向骨竖向设于所述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所述导向骨整体上呈细长条形结构,且所述导向骨和所述遮光围骨相配合形成T形下压结构,用于按压面板主体上的功能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围骨由第一遮光围骨、第二遮光围骨、第三遮光围骨和第四遮光围骨围合而成,所述第一遮光围骨和第三遮光围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遮光围骨和第四遮光围骨相对设置;所述导向骨包括第一导向骨、第二导向骨、第三导向骨和第四导向骨,所述第一导向骨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四遮光围骨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骨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三遮光围骨设置,所述第三导向骨设于所述第三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第二遮光围骨设置,所述第四导向骨设于所述第四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一遮光围骨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围骨和所述第四遮光围骨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导向骨和第一遮光围骨配合形成的T形下压结构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二遮光围骨的顶压部;和/或所述第三导向骨和所述第三遮光围骨配合形成的T形下压结构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二遮光围骨的顶压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有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围骨和所述第三遮光围骨的中部区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围骨还设有整体上呈长条形的避让缺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让缺口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围骨上,且所述避让缺口与所述第三导向骨相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板为为半透明板;所述底面上由所述遮光围骨包围的区域为用于镭雕字符的镭雕区域。一种面板,包括面板主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按钮;所述面板主体设有功能键槽和功能键,所述功能键设于所述功能键槽内,所述功能键槽内设有限位块;所述车载按钮安装于所述功能键槽内并抵接所述功能键,所述限位块的限位部置于所述限位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键上覆盖有硅胶按键,所述车载按钮抵接所述硅胶按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常规的车载按钮相比,上述车载按钮通过将传统的遮光围骨和导向围骨合二为一并围绕所述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能够使底面上的镭雕区域最大化,使整个按钮的结构更简练,使加工模具和材料成本显著降低。另外,上述车载按钮可根据需要满足功能键槽的形状、尺寸要求进行加工,尤其可实现尺寸较小的车载按钮的加工,适用范围更广;同时遮光围骨的高度(依据面板主体上的功能键槽的深度设置)也可以设置到最大化,提高遮光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常规的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1a和图1b,其中,图1a为该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常规的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2a和图2b,其中,图2a为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常规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3a和图3b,其中,图3a为图1中的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与常规面板主体中部区域上的键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2中的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与常规面板主体边角区域上的键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车载按钮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车载按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包括图4中的车载按钮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面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从前向后安装型车载按钮,20、从后向前安装型车载按钮,30、常规面板主体,100、车载按钮,110、按压板,111、镭雕区域,120、遮光围骨,125、限位孔,126、避让缺口,121、第一遮光围骨,122、第二遮光围骨,123、第三遮光围骨,124、第四遮光围骨,131、第一导向骨,132、第二导向骨,133、第三导向骨,134、第四导向骨,140、顶压部,200、面板,210、PCB板,220、硅胶按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结合图4和图5,一实施方式的车载按钮100,包括按压板110、遮光围骨120和导向骨。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板110具有相背对的按压面和底面。遮光围骨120设于底面上,遮光围骨120围绕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形成具有容纳腔的柱体结构。遮光围骨120设有用于限制车载按钮行程范围的限位孔125。导向骨竖向设于遮光围骨120的内侧壁上,导向骨整体上呈细长条形结构,且导向骨和遮光围骨120相配合形成T形下压结构,用于按压面板主体上的功能键时能上下滑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板110整体上长方体形状。按压板110优选为半透明板。底面上由遮光围骨120包围的区域为用于镭雕字符的镭雕区域111,可增大有效的镭雕区域,便于制作指示按钮字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按压板110的形状、尺寸可以根据面板上的功能键槽的形状、尺寸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围骨120由第一遮光围骨121、第二遮光围骨122、第三遮光围骨123和第四遮光围骨124围合而成。其中,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按钮,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板、遮光围骨和导向骨;所述按压板具有相背对的按压面和底面;所述遮光围骨设于所述底面上,所述遮光围骨围绕所述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形成具有容纳腔的柱体结构;所述遮光围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车载按钮行程范围的限位孔;所述导向骨竖向设于所述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所述导向骨整体上呈细长条形结构,且所述导向骨和所述遮光围骨相配合形成T形下压结构,用于按压面板主体上的功能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按钮,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板、遮光围骨和导向骨;所述按压板具有相背对的按压面和底面;所述遮光围骨设于所述底面上,所述遮光围骨围绕所述底面的边沿竖向设置,形成具有容纳腔的柱体结构;所述遮光围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车载按钮行程范围的限位孔;所述导向骨竖向设于所述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所述导向骨整体上呈细长条形结构,且所述导向骨和所述遮光围骨相配合形成T形下压结构,用于按压面板主体上的功能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按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围骨由第一遮光围骨、第二遮光围骨、第三遮光围骨和第四遮光围骨围合而成,所述第一遮光围骨和第三遮光围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遮光围骨和第四遮光围骨相对设置;所述导向骨包括第一导向骨、第二导向骨、第三导向骨和第四导向骨,所述第一导向骨设于所述第一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四遮光围骨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骨设于所述第二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三遮光围骨设置,所述第三导向骨设于所述第三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第二遮光围骨设置,所述第四导向骨设于所述第四遮光围骨的内侧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一遮光围骨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按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围骨和所述第四遮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龙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蓝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