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7682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4: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分别与控制器相连的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车速传感器、红外夜视摄像机;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探测机动车前方有无物体遮挡;雷达探测机动车与前方物体的距离;车速传感器探测机动车的行驶速度;红外夜视摄像机探测机动车驾乘人员的面部信息;控制器根据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车速传感器、红外夜视摄像机探测的信息,综合判断机动车是否要发生碰撞,并在确定发生碰撞时,调整所述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使得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都处于最佳保护状态,彼此协同,最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驾乘人员伤害。

Intelligent Safety Device of Motor Vehicle and Its Control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safety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including airbag system, seat belt system, seat system, several infrared detectors, radar, speed sensor and infrared night vision camera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ler respectively; several infrared detectors detect whether there is an object occlusion in front of the motor vehicle; and radar detec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otor vehicle and the object in front. Vehicle speed sensor detects vehicle speed; infrared night vision camera detects vehicle driver's face information; controller judges whether the vehicle is going to collide synthetical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etected by several infrared detectors, radar, speed sensor and infrared night vision camera, and adjusts the airbag system and seat belt system when determining the collision. The system and seat system make the airbag system, seat belt system and seat system in the best state of protectio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minimize or avoid the injury of driv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动车安全装置中乘员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机动车的安全气囊、安全带、座椅是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重要部件。当前,安全气囊、安全带、座椅保护性能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在正面碰撞试验(正面100%重叠碰撞、正面40%偏置碰撞、正面20%偏置碰撞)中,将未佩戴眼镜的驾乘人员伤害降至最低。然而在真实道路上,正面碰撞工况复杂、多样,且越来越多的驾乘人员佩戴眼镜,因此现有的安全气囊、安全带、座椅对驾乘人员“无差别”保护,难以降低驾乘人员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安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包括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保险杠、红外线探测器A、红外线探测器B、红外线探测器C、红外线探测器D、红外线探测器E、红外线探测器F、红外线探测器A的红外线发射口、红外线探测器B的红外线发射口、红外线探测器C的红外线发射口、红外线探测器D的红外线发射口、红外线探测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8)、车速传感器(9)、红外夜视摄像机(10)、控制器;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8)、车速传感器(9)、红外夜视摄像机(10)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能够探测机动车前方有无物体遮挡;所述雷达(8)能够探测到机动车与前方物体的距离;所述车速传感器(9)能够探测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所述红外夜视摄像机(10)能够探测机动车驾驶员的面部信息;所述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8)、车速传感器(9)、红外夜视...

【技术特征摘要】
1.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8)、车速传感器(9)、红外夜视摄像机(10)、控制器;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8)、车速传感器(9)、红外夜视摄像机(10)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能够探测机动车前方有无物体遮挡;所述雷达(8)能够探测到机动车与前方物体的距离;所述车速传感器(9)能够探测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所述红外夜视摄像机(10)能够探测机动车驾驶员的面部信息;所述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雷达(8)、车速传感器(9)、红外夜视摄像机(10)采集的探测信息,判定是否碰撞,并在确定发生碰撞时,调整所述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使得安全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系统彼此协同,最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驾乘人员伤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系统包括气体发生器A(13)、气体发生器B(14)、气体发生器C(15)、气体发生器D(16)、气室A(17)、气室B(18)、气室C(19)、气室D(20);气体发生器A(13)、气体发生器B(14)、气体发生器C(15)、气体发生器D(16)分别安装于气室A(17)、气室B(18)、气室C(19)、气室D(20)中;所述气室A(17)、气室B(18)、气室C(19)、气室D(20)彼此独立,安全气囊系统起爆时,气体发生器A(13)、气体发生器B(14)、气体发生器C(15)、气体发生器D(16)分别向气室A(17)、气室B(18)、气室C(19)、气室D(20)中充入气体,使其膨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系统包括预紧器(21)、载荷限力器(22)、卷收器、织带组成。预紧器安装于机动车B柱中,载荷限力器安装于卷收器中,预紧器(21)与载荷限力器(22)通过织带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系统包括靠背(23)、坐垫(24)、伺服电机A(25)、伺服电机B(26)、伺服电机C(27);所述伺服电机A(25)安装于靠背(23)中,伺服电机B(26)、伺服电机C(27)都安装于坐垫(24)中;伺服电机A(25)用于控制靠背(23)与坐垫(24)间的夹角A,伺服电机B(26)用于控制坐垫(24)与地板间的夹角B,伺服电机C(27)用于控制座椅系统向左或向右绕其垂直中心轴的旋转角度C。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红外线探测器包括红外线探测器A(2)、红外线探测器B(3)、红外线探测器C(4)、红外线探测器D(5)、红外线探测器E(6)、红外线探测器F(7);所述红外线探测器A(2)、红外线探测器B(3)、红外线探测器C(4)、红外线探测器D(5)、红外线探测器E(6)、红外线探测器F(7)从左向右等距安装于保险杠(1)前端,且彼此水平排列,红外线探测器A(2)、红外线探测器F(7)分别位于保险杠左侧、右侧的边缘处;红外线探测器A(2)、红外线探测器B(3)、红外线探测器C(4)、红外线探测器D(5)、红外线探测器E(6)、红外线探测器F(7)将保险杠(1)分为五等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8)安装于保险杠(1)前端的中心位置;所述车速传感器(9)安装于车轮轴上;所述红外夜视摄像机(10)安装于驾乘人员正前方的车顶处,并且红外夜视摄像机(10)与水平面的夹角、红外夜视摄像机的左右位置可调;所述控制器采用车载ECU(12)。7.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驾驶员打开总开关(11);(2)机动车开始行驶以后,车速传感器(9)实时采集车辆的行驶速度,并发送至ECU(12),当ECU(12)根据车速传感器(9)实时采集的车辆行驶速度,判定机动车处于行驶中后,ECU(12)决定机动车智能安全装置开始工作;(3)ECU(12)启动红外夜视摄像机(10)、雷达(8),驾乘人员通过调节红外夜视摄像机(10)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红外夜视摄像机(10)的左右位置,使红外夜视摄像机(10)的摄像头对准其面部,红外夜视摄像机(10)实时拍摄驾乘人员的面部,并将实时面部特征信息发送至ECU(12);(4)当E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亮高靖薛红涛张树培潘宇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