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身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736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翻身气垫,包括气垫主体、气泵Q1、气泵Q2、转向阀Q1、转向阀Q2,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通过分别管道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并联连接,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相连通,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2相连通;气泵Q2的出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2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通过设置两个气泵与两个转向阀,从而实现对气垫主体的交替或同时充放气,进一步提高气囊的舒适度,可广泛推广。

A Turn-over Air Cush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urning-over air cushion, which comprises an air cushion main body, an air pump Q1, an air pump Q2, a steering valve Q1 and a steering valve Q2. The air outlet of the air pump Q1 is connected in parallel with the air inlet A1 of the steering valve Q1 and the air inlet B1 of the steering valve Q2 respectively through pipes. The air outlet C1 of the steering valve Q1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inlet E1 of the air cushion main body, and the air outlet D1 of the steering valve Q2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through pipes. The air inlet E2 of the cushion body is connected; the air outlet of the air pump Q2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inlet A2 of the steering valve Q1 and the air inlet B2 of the steering valve Q2 respectively through pipelines; the air outlet C2 of the steering valve Q1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inlet F1 of the air cushion body through pipelines; and the air outlet D2 of the steering valve Q2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inlet F2 of the air cushion body through pipelines. The utility model has reasonable design and strong practicability. By setting two air pumps and two steering valves, the altern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air cushion or simultaneously filling and deflating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comfort degree of the air bag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hich can be widely popular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身气垫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工具
,尤其是一种翻身气垫。
技术介绍
现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身体瘫痪且须长期躺卧在床的病患,该类患者往往无法自行翻身,然而若长期躺卧而没有翻身,则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内的水分便会逐渐下沉,而水分也会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因此便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尤其在肺部更可能导致肺积水等病变;现行的作法会请看护或者护士来定期帮患者翻身,但由人力来翻身,则存在着因为人力不足、过于忙碌导致遗忘或甚至偷懒等不确定因素,因此现有技术的翻身方式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翻身气垫。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翻身气垫,包括气垫主体、气泵Q1、气泵Q2、转向阀Q1、转向阀Q2,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并联连接,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2相连通,气体通过气泵Q1的出气口分别进入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与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然后分别通过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进入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与进气口E2,从而实现给气垫主体充气;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2相连通,气体通过气泵Q2的出气口分别进入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与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然后分别通过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与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进入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与进气口F2,从而实现给气垫主体充气。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还通过管道与压力传感器A连接,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还通过管道与压力传感器B连接。所述的气垫主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翻身气囊、悬浮气囊、交替气囊,所述的翻身气囊通过绑带与交替气囊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悬浮气囊与交替气囊通过绑带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翻身气囊包括左翻身气囊和右翻身气囊,所述的左翻身气囊通过管道与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的右翻身气囊通过管道与进气口F2相连通,所述的气泵Q2主要用于控制翻身气囊的充放气,当用户需要向左侧翻身时,气体通过气泵Q2的出气口分别进入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与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然后通过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进入进气口F2对右翻身气囊充气,并通过行程开关阻断进入转向阀Q1的气体,从而使得左翻身气囊放气,从而实现用户向左侧翻转,当用户需要向右侧翻身时,则控制相反。所述的交替气囊包括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的第一气室通过管道与进气口E1相连通,所述的第二气室通过管道与进气口E2相连通,所述的气泵Q1主要用于控制交替气囊和悬浮气囊的充放气,通过控制控制气体从进气口E1进入第一气室或进气口E2进入第二气室,从而实现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的交替充放气;所述的进气口E1、进气口E2还通过管道与所述的悬浮气囊相连通,所述的悬浮气囊保持充气状态,从而保证悬浮气囊的舒适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通过设置两个气泵与两个转向阀,从而实现对气垫主体的交替或同时充放气,通过进气口F1、F2给左翻身气囊或右翻身气囊充气,另一气囊放气,从而通过使得左、右翻身气囊向另一边塌陷,进而达到翻身的效果,并且通过进气口E1、E2对交替气囊进行交替充放气,以及始终保持悬浮气囊为充气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的气囊是舒适度,可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流程框架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翻身气垫,包括气垫主体、气泵Q1、气泵Q2、转向阀Q1、转向阀Q2,其中,所述的气垫主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翻身气囊、悬浮气囊、交替气囊,所述的翻身气囊通过绑带与交替气囊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悬浮气囊与交替气囊通过绑带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的气泵Q1主要用于控制交替气囊和悬浮气囊的充放气,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并联连接,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2相连通,气体通过气泵Q1的出气口分别进入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与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然后分别通过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进入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与进气口E2,所述的进气口E1通过管道与所述交替气囊的第一气室相连通,所述的进气口E2通过管道与交替气囊的第二气室相连通,通过控制控制气体从进气口E1进入第一气室或进气口E2进入第二气室,从而实现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的交替充放气,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气口E1、进气口E2还通过管道与所述的悬浮气囊相连通,从而始终保持所述的悬浮气囊为充气状态,从而保证悬浮气囊的舒适度;所述的气泵Q2主要用于控制翻身气囊的充放气,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2相连通,气体通过气泵Q2的出气口分别进入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与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然后分别通过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与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进入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与进气口F2,从而实现给气垫主体充气,所述翻身气囊的左翻身气囊通过管道与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翻身气囊的右翻身气囊通过管道与进气口F2相连通,当用户需要向左侧翻身时,气体通过气泵Q2的出气口分别进入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与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然后通过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进入进气口F2对右翻身气囊充气,并通过行程开关阻断进入转向阀Q1的气体,从而使得左翻身气囊放气,从而实现用户向左侧翻转,当用户需要向右侧翻身时,则控制相反。进一步的,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还通过管道与压力传感器A连接,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还通过管道与压力传感器B连接。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垫主体、气泵Q1、气泵Q2、转向阀Q1、转向阀Q2,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并联连接,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2相连通;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2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垫主体、气泵Q1、气泵Q2、转向阀Q1、转向阀Q2,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1、转向阀Q2的进气口B1并联连接,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1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1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E2相连通;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转向阀Q1的进气口A2、转向阀Q2的进气口B2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1的出气口C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1相连通,所述的转向阀Q2的出气口D2通过管道与气垫主体的进气口F2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Q1的出气口还通过管道与压力传感器A连接,所述的气泵Q2的出气口还通过管道与压力传感器B连接。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朗辰医疗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