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6930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包括浮筒、立柱、转轴和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浮筒和立柱实现对光伏组件的固定和支撑,保证光伏组件使用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浮筒本身具有一定的倾角,但是该倾角角度不能调整,即光伏组件安装于浮筒之后光伏组件的角度不能调节,导致浮筒的适用范围窄,通用性低,本方案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通过转轴与角度调节装置配合实现对光伏组件角度的调节,使光伏组件能够最大程度的接收阳光,满足不同地区光伏组件最大程度的采光条件,从而提高了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通用性,也提高了水上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A Support Device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光伏发电系统不仅限于在陆地上使用,水上光伏系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上光伏系统相对于陆地光伏系统具有如下优势:1、相比于陆地环境,水面环境更加干净,可以减少落于光伏组件表面的灰尘,从而保证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2、相比于陆地温度,水面上的温度更低,能够缓解光伏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导致的功率下降,保证光伏组件在相对较高的功率下工作,同时减少热斑的出现。但是水上光伏系统也存在风险,尤其是水面条件不固定,受风浪影响较大,影响水上光伏系统的安装稳定性。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水上光伏系统的稳定性,采用浮筒支撑光伏组件于水面,但是浮筒的角度不可调,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光伏组件最大程度的采光条件,通用性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水上光伏系统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以提高水上光伏系统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包括:浮筒;安装于所述浮筒的立柱;安装于所述立柱的转轴,所述光伏组件安装于所述转轴;调节所述光伏组件的采光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优选的,在上述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中,所述浮筒与所述立柱一体成型。优选的,在上述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中,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转轴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个数为两个且对称分布于所述转轴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杆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下端面;弧形支撑杆,所述弧形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杆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弧形支撑杆的圆周方向布置的孔;安装于所述立柱与所述孔配合的定位销。优选的,在上述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杆,所述弧形支撑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转轴垂直。优选的,在上述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中,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转轴垂直布置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下端面;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缸的缸体与所述浮筒连接。优选的,在上述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中,所述浮筒为高密度聚乙烯浮筒。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包括浮筒、立柱、转轴和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浮筒和立柱实现对光伏组件的固定和支撑,保证光伏组件使用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浮筒本身具有一定的倾角,但是该倾角角度不能调整,即光伏组件安装于浮筒之后光伏组件的角度不能调节,导致浮筒的适用范围窄,通用性低,本方案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通过转轴与角度调节装置配合实现对光伏组件角度的调节,使光伏组件能够最大程度的接收阳光,满足不同地区光伏组件最大程度的采光条件,从而提高了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通用性,也提高了水上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光伏组件后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浮筒与立柱一体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以提高水上光伏系统的支撑装置的通用性。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光伏组件后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浮筒与立柱一体化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包括浮筒4、立柱3、转轴2和角度调节装置。其中,浮筒4漂浮于水面,对立柱3、转轴2、角度调节装置及光伏组件1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光伏组件1能够稳定的漂浮于水面。立柱3安装于浮筒4,目的是将转轴2撑起一定高度,从而将光伏组件1撑离浮筒4上表面一定高度。转轴2安装于立柱3,且光伏组件1安装于转轴2,光伏组件1能够随转轴2沿着转轴2的轴线转动。角度调节装置用于实现光伏组件1采光角度的调节。本方案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通过浮筒4和立柱3实现对光伏组件1的固定和支撑,保证光伏组件1使用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浮筒4本身具有一定的倾角,但是该倾角角度不能调整,即光伏组件1安装于浮筒4之后光伏组件1的角度不能调节,导致浮筒4的适用范围窄,通用性低,本方案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通过转轴2与角度调节装置配合实现对光伏组件1角度的调节,使光伏组件1能够最大程度的接收阳光,满足不同地区光伏组件1最大程度的采光条件,从而提高了光伏组件支撑装置的通用性,也提高了水上光伏组件1的发电效率。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浮筒4与立柱3一体成型。浮筒4与立柱3一体成型,提高了浮筒4与立柱3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浮筒4与立柱3连接的稳定性长期有效,从而提高了水上光伏系统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减少了光伏组件1出现隐裂甚至破碎的几率,延长了光伏组件1的使用寿命。在本方案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5、弧形支撑杆6和定位销。第一支撑杆5安装于光伏组件1的下端面,第一支撑杆5为线性支撑杆,第一支撑杆5与转轴2平行布置,第一支撑杆5的个数为两个且对称分布于转轴2的两侧,实现对光伏组件1的稳定支撑,减少光伏组件1出现隐裂甚至破碎的几率。弧形支撑杆6的开口方向朝上,弧形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杆5连接,此处进行详细说明,弧形支撑杆6的一端与其中一根第一支撑杆5的端部连接,弧形支撑杆6的另一端与另外一根第一支撑杆5的端部连接,也就是说两根第一支撑杆5分别安装于弧形支撑杆6的端部,如图1所示。弧形支撑杆6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弧形支撑杆6的个数为多个时,弧形支撑杆6沿着转轴2的轴线方向依次平行设置。弧形支撑杆6上开设有多个沿弧形支撑杆的圆周方向布置的孔,多个孔沿着弧形支撑杆6均匀设置,也就是说,相邻孔之间的间距相等。为了实现弧形支撑杆6的位置固定,即光伏组件1的角度固定,立柱3上设置有与孔配合的定位销,当弧形支撑杆6转动完成后,对应的孔与定位销配合。具体的角度调节步骤:推动弧形支撑杆6运动,弧形支撑杆6带动转轴2转动,进而转轴2带动光伏组件1转动,实现对光伏组件1的角度调节。定位销与孔配合后,保证光伏组件1在运行过程中角度不会发生变化,实现了光伏组件1长期使用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的光伏组件支撑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弧形支撑杆6通过连接杆与第一支撑杆5连接,连接杆与转轴2垂直。连接杆安装于弧形支撑杆6的开口端,连接杆与转轴2垂直,相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4);安装于所述浮筒(4)的立柱(3);安装于所述立柱(3)的转轴(2),所述光伏组件(1)安装于所述转轴(2);调节所述光伏组件(1)的采光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转轴(2)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撑杆(5),所述第一支撑杆(5)的个数为两个且对称分布于所述转轴(2)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杆(5)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1)的下端面;弧形支撑杆(6),所述弧形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5)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杆(6)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弧形支撑杆的圆周方向布置的孔;安装于所述立柱(3)与所述孔配合的定位销;连接杆,所述弧形支撑杆(6)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5)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转轴(2)垂直;或者,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转轴(2)垂直布置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1)的下端面;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离所述转轴(2)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缸的缸体与所述浮筒(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4);安装于所述浮筒(4)的立柱(3);安装于所述立柱(3)的转轴(2),所述光伏组件(1)安装于所述转轴(2);调节所述光伏组件(1)的采光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转轴(2)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撑杆(5),所述第一支撑杆(5)的个数为两个且对称分布于所述转轴(2)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杆(5)安装于所述光伏组件(1)的下端面;弧形支撑杆(6),所述弧形支撑杆(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5)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杆(6)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弧形支撑杆的圆周方向布置的孔;安装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迎利刘俊辉郭志球金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