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6064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包括竖向受力结构、梁板与若干短节点钢筋,竖向受力结构包括上竖向受力结构与下竖向受力结构,所述梁板架设在下竖向受力结构上,所述上竖向受力结构架设在梁板与下竖向受力结构相对的一面,上竖向受力结构、下竖向受力结构与梁板粘合在一起;所述梁板内埋设有短节点钢筋,若干所述短节点钢筋均匀分布,短节点钢筋垂直于梁板的上下平面设置,所述短节点钢筋的两端贯穿梁板后分别插入上竖向受力结构与下竖向受力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梁柱或剪力墙的节点处加插短节点钢筋进行节点加强,使得在浇筑混凝土时梁柱或梁剪力墙节点部位的混凝土可随梁板的低标号混凝土进行浇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的,涉及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楼层的高度设计的越高,“强柱弱梁”的设计应用随着计算机辅助计算的发展越快,墙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差距就越大,但在目前的工程施工时往往都采用整层墙柱梁板一次性支模,混凝土一次性浇筑的施工方法,这样对高、低标号混凝土强度在梁柱节点处的控制便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在柱墙边500mm处用钢丝网拦截成一道高低标号混凝土接头缝,先浇筑高标号到钢丝网处再浇筑低标号混凝土,这种方法采用较多但实际用钢丝网拦截施工时梁板内安放钢丝网很不方便,并且钢丝网不能很好的将高低标号混凝土隔离开,费工费料,为了有效杜绝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梁柱或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不同,将梁柱或梁剪力墙的节点部位混凝土以低代高而产生的梁柱、剪力墙结构安全问题,同时降低施工人员的施工难度,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包括竖向受力结构、梁板与若干短节点钢筋,竖向受力结构包括上竖向受力结构与下竖向受力结构,上竖向受力结构沿A-A的剖面与下竖向受力结构沿A-A的剖面相同,所述梁板垂直架设在下竖向受力结构上,所述上竖向受力结构垂直架设在梁板与下竖向受力结构相对的一面,上竖向受力结构、下竖向受力结构与梁板粘合在一起;所述梁板内埋设有若干短节点钢筋,若干所述短节点钢筋均匀分布,短节点钢筋垂直于梁板的上下平面设置,所述短节点钢筋的两端贯穿梁板后分别插入上竖向受力结构与下竖向受力结构,连接上竖向受力结构与下竖向受力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竖向受力结构为梁柱或剪力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短节点钢筋插入上竖向受力结构与下竖向受力结构的深度均为15D,其中D为所使用的短节点钢筋的直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竖向受力结构由高标号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梁板为低标号混凝土浇筑而成,浇筑竖向受力结构与梁板的混凝土的高低标号差等级大于一个等级。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高低标号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进行竖向受力结构的钢筋绑扎与支模形成竖向受力结构模板结构,再进行梁板的钢筋绑扎与支模形成梁板模板结构,在竖向受力结构模板结构与梁板模板结构的节点区均匀设置短节点钢筋,短节点钢筋通过扎丝固定位置;S2、先向下竖向受力结构位置浇筑高标号混凝土至下竖向受力结构与梁板相接平面后停止浇筑;S3、向梁板模板结构中浇筑低标号混凝土至上竖向受力结构与梁板相接平面后停止浇筑;S4、继续向上竖向受力结构的位置浇筑高标号混凝土至上竖向受力结构浇筑完成,待干燥硬化后形成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梁柱或剪力墙的节点处加插短节点钢筋进行节点加强,使得在浇筑混凝土时梁柱或梁剪力墙节点部位的混凝土可随梁板的低标号混凝土进行浇筑,本技术能够有效有效杜绝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梁柱或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不同,将梁柱或梁剪力墙的节点部位混凝土以低代高而产生的梁柱、剪力墙结构安全问题,同时降低施工人员的施工难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竖向受力结构为梁柱时图1沿A-A的剖面图;图3是竖向受力结构为梁剪力墙时图1沿A-A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竖向受力结构1、梁板2与若干短节点钢筋3,所述竖向受力结构1与梁板2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竖向受力结构1为梁柱或剪力墙,竖向受力结构1包括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上竖向受力结构11沿A-A的剖面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沿A-A的剖面完全相同,所述梁板2垂直架设在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上,所述上竖向受力结构11垂直架设在梁板2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相对的一面,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与梁板2通过混凝土结构紧密粘合在一起;所述梁板2内埋设有若干短节点钢筋3,如图2、图3所示,若干所述短节点钢筋3均匀分布,短节点钢筋3垂直于梁板2的上下平面设置,所述短节点钢筋3的两端贯穿梁板2后分别插入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从而连接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在降低梁板2的浇筑难度的同时保证竖向受力结构1具有良好的强度以及竖向受力结构1与梁板2交叉节点处的结构强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短节点钢筋3插入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的深度均为15D,其中D为所使用的短节点钢筋3的直径;所述竖向受力结构1由高标号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梁板2为低标号混凝土浇筑而成,浇筑竖向受力结构1与梁板2的混凝土的高低标号差等级大于一个等级。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高低标号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进行竖向受力结构1的钢筋绑扎与支模形成竖向受力结构模板结构,再进行梁板2的钢筋绑扎与支模形成梁板模板结构,在竖向受力结构模板结构与梁板模板结构的节点区均匀设置短节点钢筋3,短节点钢筋3通过扎丝固定位置;S2、先向下竖向受力结构12位置浇筑高标号混凝土至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与梁板2相接平面后停止浇筑;S3、向梁板模板结构中浇筑低标号混凝土至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梁板2相接平面后停止浇筑;S4、继续向上竖向受力结构11的位置浇筑高标号混凝土至上竖向受力结构浇筑完成,待干燥硬化后形成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受力结构(1)、梁板(2)与若干短节点钢筋(3),竖向受力结构(1)包括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上竖向受力结构(11)沿A‑A的剖面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沿A‑A的剖面相同,所述梁板(2)垂直架设在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上,所述上竖向受力结构(11)垂直架设在梁板(2)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相对的一面,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与梁板(2)粘合在一起;所述梁板(2)内埋设有若干短节点钢筋(3),若干所述短节点钢筋(3)均匀分布,短节点钢筋(3)垂直于梁板(2)的上下平面设置,所述短节点钢筋(3)的两端贯穿梁板(2)后分别插入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连接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节点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受力结构(1)、梁板(2)与若干短节点钢筋(3),竖向受力结构(1)包括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上竖向受力结构(11)沿A-A的剖面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沿A-A的剖面相同,所述梁板(2)垂直架设在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上,所述上竖向受力结构(11)垂直架设在梁板(2)与下竖向受力结构(12)相对的一面,上竖向受力结构(11)、下竖向受力结构(12)与梁板(2)粘合在一起;所述梁板(2)内埋设有若干短节点钢筋(3),若干所述短节点钢筋(3)均匀分布,短节点钢筋(3)垂直于梁板(2)的上下平面设置,所述短节点钢筋(3)的两端贯穿梁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千军洪雷金学胜徐建军郑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