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6033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所述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山结构依次包括铺设在经过好氧或封场处理后的垃圾填埋区域上方的黏性土保护层、碎石排水垫层、填筑山体和铺填在填筑山体外表面的种植土层;所述黏性土保护层的厚度为50~80cm,将垃圾填埋区域的上表面完全覆盖,所述碎石排水垫层的厚度为30~60cm,铺设在黏性土保护层上,所述填筑山体是采用山体填料通过冲击碾压的方式分层堆填而成,每层山体填料下方铺设有土工格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通过设置黏性土保护层和碎石排水垫层、分层冲击碾压、分层铺设土工格栅的方式实现人工堆山,最终实现山体公园建设的目的,其节能、环保、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处理,具体涉及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增速迅猛,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98%,这些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之中或者城市周围,对城市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正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668座城市中至少有200个以上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在城市周围历年堆存的生活垃圾存量己达80亿吨,侵占了约5亿多平方米的地面。为加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尝试利用垃圾进行堆山造景。它的兴建,不仅给城市垃圾的处理、堆放提供一条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的新途径,还为城市创造一个新的旅游风景点。因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工堆筑的山体往往体积大、高度高、荷载大,产生的沉降变形较大,沉降稳定时间长,过大的变形会使山体开裂,影响山体稳定,甚至危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而目前由于规范和相关技术研究缺乏,如何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顺利施工是急需解决的工程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本技术通过设置黏性土保护层和碎石排水垫层、分层冲击碾压、分层铺设土工格栅的方式实现人工堆山,其堆砌的山体结构稳定性高,整体节能、环保、高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山结构依次包括铺设在经过好氧或封场处理后的垃圾填埋区域上方的黏性土保护层、碎石排水垫层、填筑山体和铺填在填筑山体外表面的种植土层;所述黏性土保护层的厚度为50cm~80cm,将垃圾填埋区域的上表面完全覆盖,所述碎石排水垫层的厚度为30cm~60cm,铺设在黏性土保护层上,所述填筑山体是采用山体填料通过冲击碾压的方式分层堆填而成,每层山体填料下方铺设有土工格栅。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冲压碾压后的每层山体填料厚度为0.8m~1.2m,且每层山体填料的压实度不小于0.9。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黏性土保护层采用液限小于50%、塑性指数10-25、含水率15%-25%的粉质黏土或黏土填筑而成,其压实度不小于0.92。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碎石排水垫层采用碎石粒径不大于3cm、含泥量不大于3%、质地坚硬的碎石填筑而成,且碎石排水垫层采用静力压实,夯填度(夯实后的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大于0.9。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山体填料采用黏性土、土夹石混合料、或土与建筑垃圾的混合料。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种植土层的铺填厚度为40~60cm,铺设在填筑山体的山顶和山坡表层。本技术的碎石排水垫层采用静力压实法进行压实,填筑山体采用冲击碾压的方式分层碾压,其中静力压实法和冲击碾压均为常规的施工方式,并不需要特别说明。本技术在对垃圾填埋场区域进行好氧或封场处理后,利用黏性土保护层防止垃圾填埋场区域封场覆盖膜因沉降作用而产生断裂,也能防止填埋气体通过土壤孔隙的迁移而扩散,同时铺上碎石排水垫层利于周围排水系统畅通,避免雨水下渗,也增加地基承载力方便堆山施工,在每层堆山填料底部铺设土工格栅,其每层堆山填料采用分层冲击碾压,确保了堆山的稳定性,最后在山体表面覆盖一定后的种植土,便于山体绿化植物种植,最终实现山体公园建设的目的,整个结构简单、节能、环保、高效,应用情景广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垃圾填埋区域,2—黏性土保护层,3—碎石排水垫层,4—土工格栅,5—山体填料,6—种植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依次包括铺设在经过好氧或封场处理后的垃圾填埋区域1上方的黏性土保护层2、碎石排水垫层3、填筑山体和铺填在填筑山体外表面的种植土层6;所述黏性土保护层2采用液限小于50%、塑性指数10-25、含水率15%-25%的粉质黏土或黏土填筑而成,其压实度不小于0.92,厚度为50cm~80cm,将垃圾填埋区域1的上表面完全覆盖;所述碎石排水垫层3采用碎石粒径不大于3cm、含泥量不大于3%、质地坚硬的碎石采用静力压实的方式填筑而成,其夯填度不大于0.9,碎石排水垫层3的厚度为30cm~60cm,铺设在黏性土保护层上;所述填筑山体是采用山体填料5通过冲击碾压的方式分层堆填而成,每层山体填料5下方铺设有土工格栅4,所述冲压碾压后的每层山体填料5厚度为0.8m~1.2m,且每层山体填料5的压实度不小于0.9。所述山体填料5采用黏性土、土夹石混合料、或土与建筑垃圾的混合料。所述种植土层6的铺填厚度为40~60cm,铺设在填筑山体的山顶和山坡表层;种植土层6采用常规的种植土壤,直接铺设,方便种植植物。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施工进一步说明,如图1中的所示,本技术具体针对某垃圾填埋场区域进行堆山施工,首先需对垃圾土进行处理,可以采用好氧修复,好氧建设完成后封场覆盖,或者采用密封性好、整体性好的HDPE土工膜直接进行封场工程,并全场设置抽气井和渗滤液抽排井从山体下水平向导出,完成后进行堆山建设,为保护HDPE土工膜不被破坏。在进行垃圾填埋区域1好氧或封场处理好之后,先铺上50cm厚的粘土,黏性土保护层2采用液限小于50%、塑性指数10-25、含水率15%-25%的粉质黏土或黏土,其压实度不小于0.92。为利于周围排水系统畅通,再铺设50cm厚的碎石排水垫层3,碎石排水垫层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碎石,碎石粒径不大于3cm,含泥量不大于3%,碎石垫层采用静力压实,夯填度(夯实后的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得大于0.9。碎石垫层顶铺设一层土工格栅4,增加地基承载力,方便山体填筑时机械施工。堆山土体按每层1.0m的厚度分层填筑,再进行冲击碾压,施工时按由四周向中间分层原则施加,在平面上可分约干个作业段,在段与段之间,同步施工时,确保搭接宽度不小于2m,不同步时,先填段要按1:1坡度留台阶,后填段要确保搭接宽度,控制每层压实度不小于0.9,需确保碾压均匀,做到无漏压,对于不能作业死角地带需利用手扶式振动夯或人工夯等补压措施。每层填料之间设置一层土工格栅,山体填料可采用黏性土、土夹石混合料或土与建筑垃圾的混合料。填筑完成后,需在山顶、山坡表层覆盖铺填40~60cm种植土,以便山体绿化植物种植。本技术是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造景新技术、新工艺,通过设置黏性土保护层和碎石排水垫层、分层冲击碾压、分层铺设土工格栅的方式实现人工堆山,最终实现山体公园建设的目的,节能、环保、高效,应用情景广阔。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山结构依次包括铺设在经过好氧或封场处理后的垃圾填埋区域(1)上方的黏性土保护层(2)、碎石排水垫层(3)、填筑山体和铺填在填筑山体外表面的种植土层(6);所述黏性土保护层的厚度为50cm~80cm,将垃圾填埋区域(1)的上表面完全覆盖,所述碎石排水垫层的厚度为30cm~60cm,铺设在黏性土保护层上,所述填筑山体是采用山体填料(5)通过冲击碾压的方式分层堆填而成,每层山体填料(5)下方铺设有土工格栅(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填埋场地区堆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山结构依次包括铺设在经过好氧或封场处理后的垃圾填埋区域(1)上方的黏性土保护层(2)、碎石排水垫层(3)、填筑山体和铺填在填筑山体外表面的种植土层(6);所述黏性土保护层的厚度为50cm~80cm,将垃圾填埋区域(1)的上表面完全覆盖,所述碎石排水垫层的厚度为30cm~60cm,铺设在黏性土保护层上,所述填筑山体是采用山体填料(5)通过冲击碾压的方式分层堆填而成,每层山体填料(5)下方铺设有土工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瑾田田黄磊尚晶江玉立姚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