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忠一专利>正文

可替换背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4348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7 2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替换背靠结构,包括组装单元以及调整单元。组装单元包含两支架部。调整单元连接于两支架部之间。调整单元包含至少一本体与至少一接合件,各接合件连结于相对应的本体,凭借调整各接合件与相对应的本体相互连结的连结位置,以调节调整单元的松紧。

Replaceable back-to-back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placeable backrest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n assembly unit and an adjustment unit. The assembly unit comprises two bracket parts. The adjusting unit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two bracket parts. The adjusting unit includes at least one body and at least one joint, each joint is connec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body, and by adjusting the connection position of each joi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body, the elasticity of the adjusting unit can be adjus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替换背靠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靠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乘坐装置的可替换背靠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背靠结构于设置在座椅时,由硬式底板方式所制成,而此类产品为求更好的适形、包覆、舒适及支撑,此硬式底板需事先预设大部分人的身型而做一定的弧度塑形,若此背靠结构的弧度不合适,必须要换掉整个座椅。现有技术中,也有针对上述硬式底板的背靠结构的改良设计,其由一硬式底板、一软性舒适材质(如:泡棉)及一同时包覆硬式底板与泡棉的外覆层所构成,因此,当外覆层缝合装钉于硬式底板与泡棉外部时,通常仅系以单一的外覆层包覆底板与泡棉后,再进行缝合装钉,如此泡棉来达到一定的舒适程度。上述改良设计,为求一定舒适程度,需要一定厚度的泡棉,此举不仅加重整体背靠结构,且提升制作成本。此外,上述改良设计容易造成泡棉受到外覆层挤压的情形,而让泡棉受外覆层的紧迫包覆力而产生变形,而失去背靠结构原本的弧面构型,且无法调整或者无法能随乘坐者身态与坐姿即时调整;况且由于该背靠结构是一整面式的构型,若再搭配已产生变形的泡棉,则造成较不符合使用者背部的人体工学,长期下来易造成背部与腰部的酸痛与不适。故,一般现有的座椅并无法符合实际使用时的所需。因此,如何改善现有座椅,并改善上述座椅的背靠结构所造成的困扰,为目前业界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替换背靠结构,其结构更为轻量,并可降低成本,进一步可符合更多使用者不同背部形状需求,也可调整以符合更多不同深浅支撑强度需求。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替换背靠结构,可拆卸地装设于一座椅单元,该可替换背靠结构的特征是包括:一组装单元,包含两支架部;以及,一调整单元,连接于该两支架部之间,该调整单元包含至少一本体与至少一接合件,各该接合件连结于相对应的该本体,凭借调整各该接合件与相对应的该本体相互连结的连结位置能够调节该调整单元的松紧。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中:各该支架部包括一第一支架件与一第二支架件,该第一支架件能相对于该第二支架件转动或移动。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中,该组装单元还包括:两个弧形延伸部,各该支架部的一侧延伸连结于相对应的该弧形延伸部。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中,该组装单元还包括:一框架,连接于该两支架部的一端,该框架为n字型或倒U字形的架体。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中:该框架为可伸缩的结构。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中,该组装单元还包括:一头靠部,连接于该框架上。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中:各该接合件是魔鬼毡结构、钮扣结构、绑带结构、拉链结构或磁吸结构。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中,其凭借可替换背靠结构的设计改良,乘坐者的背部抵靠于可替换背靠结构的调整单元,以支撑乘坐者,并且,可凭借调整调整单元的松紧程度来符合乘坐者所需姿态,进而提供乘坐者乘坐时较佳的舒适感。此外,凭借调整各接合件与相对应的本体相互连结的连结位置,以调节调整单元的松紧,故可符合乘坐者任何身态与坐姿。再者,本技术不限制组装单元的型态,可端视实际情况所需求将支架部设计成具有折弯或者更多杆件的型态,或者可以搭配其他构件,可使得支撑布单元形成更深的弧度与侧面支撑效果,以取代现有技术中具弧形曲面的硬式板体,故可降低包覆材质的厚度,以降低制作成本,并使得整体可替换背靠结构的重量降低。另外,本技术可凭借增设n字型或倒U字形的架体,以提升可替换背靠结构的结构强度,也可套用在任一型态的轮椅结构,以增加使用上的广度及便利性。进一步,可通过框架的伸缩结构,以配合乘坐装置的尺寸,来符合乘坐者不同背部宽度、身态与坐姿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支架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乘坐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200、400、500-可替换背靠结构;120、220、420、520-组装单元;122、124、320-支架部;130-调整单元;131-本体;133-接合件;220-组装单元;222、224-弧形延伸部;321-第一支架件;322-第二支架件;323-关节部;410-框架;422、424-直杆;428-横杆;529-头靠部;50-乘坐装置;52-座椅单元;54-支撑杆;L1-移动方向;L2-摆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可替换背靠结构100包括一组装单元120以及一调整单元130。组装单元120包含两支架部122、124。调整单元130连接于两支架部122、124之间,在此不限制调整单元130连接于两支架部122、124的连接方式。调整单元130包含至少一本体131与至少一接合件133,调整单元130本身可为一布质材料所制成,以图1为例,本体131与接合件133的数量为五个,但本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各接合件133连结于相对应的本体131,凭借调整各接合件133与相对应的本体133相互连结的连结位置,以调节调整单元130的松紧。此外,使用者可在调整单元130上覆盖一上垫,上垫例如是泡棉,以提升舒适度。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接合件133与本体131可为相互粘贴的魔鬼毡结构、相互扣合的钮扣结构、相互绑结的绑带结构、相互啮合的拉链结构或相互磁吸的磁吸结构等可供连接的元件。图2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2的可替换背靠结构200与图1的可替换背靠结构100相似,其中相同的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不再重复说明,以下仅说明差异处。在本实施例中,可替换背靠结构200中的组装单元220更包括两弧形延伸部222、224,两支架部122、124的一侧延伸连结于相对应的弧形延伸部222、224,通过弧形延伸部222、224以让组装单元220的一侧(朝乘坐者背部的一侧)形成弧形曲面,并可端视弧形延伸部222、224的弧度来调整调整单元130的长度。通过弧形延伸部222、224可使得调整单元130形成更深的弧度与侧面支撑效果,以取代现有技术中具弧形曲面的硬式板体。相较之下,现有技术中的硬式板体为求舒适,需要额外包覆一定厚度的软性舒适材质(如泡棉),反观本技术通过调整单元130而可调整松紧程度,以支撑布面方式直接在弧形延伸部222、224形成弧形曲面,故可降低包覆材质的厚度,以降低制作成本,并使得整体可替换背靠结构200的重量降低。再者,本技术调整单元130本身的松紧程度也可调整,故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200可以提供现有技术硬式板体所没有的可调整性。此外,可在两弧形延伸部222、224设置固定元件(如环体),以固定调整单元130在两弧形延伸部222、224上的设置位置。图3为本技术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3的可替换背靠结构400与图1至图2的可替换背靠结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替换背靠结构,可拆卸地装设于一座椅单元,该可替换背靠结构的特征是包括:一组装单元,包含两支架部;以及,一调整单元,连接于该两支架部之间,该调整单元包含至少一本体与至少一接合件,各该接合件连结于相对应的该本体,凭借调整各该接合件与相对应的该本体相互连结的连结位置能够调节该调整单元的松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替换背靠结构,可拆卸地装设于一座椅单元,该可替换背靠结构的特征是包括:一组装单元,包含两支架部;以及,一调整单元,连接于该两支架部之间,该调整单元包含至少一本体与至少一接合件,各该接合件连结于相对应的该本体,凭借调整各该接合件与相对应的该本体相互连结的连结位置能够调节该调整单元的松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支架部包括一第一支架件与一第二支架件,该第一支架件能相对于该第二支架件转动或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替换背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组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忠一李巧彦
申请(专利权)人:杨忠一李巧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