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04194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7 2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选择丰产性好易感青枯病和丰产性稍差对青枯病高抗的两类玉米杂交种。从这两类中选择熟期、株高、品质、种植密度等均相近的两个杂交种,播种时对这两个品种安排一定的空间分布搭配种植,即隔穴种植或1:1行比间作种植,播种密度为两品种适宜的密度,60cm等行距,于当地最佳时期进行播种,播后浇蒙头水保证苗齐。于蜡熟期,逐株逐品种调查青枯病病株数及调查总株数,并计算发病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在丰产性和青枯病抗性方面的差异,进行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兼顾了群体的丰产性和抗病性,对玉米减灾稳产有重要意义。

A Method of Improving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of Maize by Intercropping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Improving Maize bacterial wilt resistance by intercropping. Two types of Maize Hybrids with high yield and susceptibility to bacterial wilt and low yield and high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wilt were selected. Two hybrids with similar maturity, plant height, quality and planting density were selected from these two types. When sowing, a certain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arranged for the two varieties, i.e. hole-separated planting or 1:1 row intercropping planting.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the appropriate density for the two varieties, with an equal row spacing of 60 cm. The seeds were sown at the optimum local time, and the seedlings were guaranteed by irrigating with masked water after sowing. In the wax ripening stage, the number of bacterial wilt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l wilt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incidence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high yield and bacterial wilt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rries out rational combination planting of variet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gh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population,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aize disaster reduction and stable y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关乎我国粮食安全。青枯病是玉米生产常发病害。玉米青枯病发病受环境影响极大,在乳熟期遇到雨后猛晴天气,病害将快速流行。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进而阻碍物质在植株体内的运输。因此,玉米灌浆期青枯病的发生,直接使籽粒灌浆的源头切断,严重影响籽粒灌浆,最终籽粒干瘪,果穗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减产30%以上。青枯病属土传病害,由于发生主要受气候影响,发生流行快,药物防治非常困难。为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栽培团队,通过多年试验,提出了一种利用抗性不同的品种进行间混作种植提高群体抗青枯病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青枯病防治困难问题,青枯病属土传病害,但其发生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一些丰产性好的品种在高温高湿年份易受青枯病危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保持该品种的丰产性的同时减少青枯病的危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品种筛选,根据不同品种对青枯病抗性的鉴定试验,或根据品种推广生产实践检验结果,筛选出两类品种:一是丰产性好,但青枯病抗性较差(青枯病流行年份易遭受青枯病危害)的玉米杂交种A;二是丰产性稍差,但青枯病抗性强(无论在正常年份或青枯病大爆发年份均不易被青枯病致病菌所侵染)的玉米杂交种B。其次,将筛选出的A类和B类品种,在熟期、株高、适宜密度、品质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好时进行组合搭配,一般两个品种搭配成一组进行播种。(2)种植方式:对搭配好的一组玉米杂交种进行混作或1:1行比间作的空间分布种植(如图2和图3所示)。播种前对该组玉米杂交种的两个品种分别进行普通包衣处理,可将A品种包衣为红色,B品种包衣为蓝色,反之亦然,以有效区分便于播种。播种密度为两品种的适宜密度,一般为4500~5500株/亩。播种行距为60cm等行距。播种时期为当地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黄淮海地区的夏播玉米,一般播种时间为每年的6月上旬。混作播种时,隔穴种植,即一株A品种一株B品种;1:1间作播种时,即1行A品种1行B品种,如附图1所示。(3)田间管理:根据播种玉米区域的生产情况,参照当地一般生产田标准进行管理。播后浇蒙头水,确保出苗整齐。播种时施入种肥或5片叶时施肥,大喇叭口期追肥。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苗期适当干旱可蹲苗壮苗,花期、灌浆期对雨水比较敏感,需适时浇水。(4)青枯病病害调查:青枯病病害调查时期为玉米乳熟后期。逐株调查各品种的发病情况。确定发生青枯病的病症为,叶片和苞叶失绿呈水烫状,果穗下垂,穗柄变软变褐,茎基部变褐甚至腐烂,手捏变软,此即为青枯病株。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同一批次试验一天调查结束。发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对青枯病抗性不同的遗传特性,及青枯病为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选用丰产性好但青枯病抗性不同的玉米杂交种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布搭配种植,提高感青枯病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有效防治感病品种的青枯病,进而提高组配的复合群体青枯病抗性和丰产性。2.本专利技术采用合理的感、抗品种空间分布,具有有效稀释和阻挡病原菌的作用。通过抗青枯病品种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两品种混作或间作较感青枯病品种的单作而言,青枯病致病菌得到了有效稀释,进而减少了感病品种发病时带来的病原菌污染,使土壤环境中微生物不被青枯病致病菌泛滥繁殖而降低自身生物功能。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节约成本、减少劳动力、降低环境污染的减少土壤环境中青枯病致病菌的方法,清洁土壤的同时,保护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玉米复合群体青枯病抗性、丰产性和稳产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服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单作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混作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1:1间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可以根据上述专利技术的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实施例1选择的玉米品种为抗青枯病玉米杂交种登海605(DH605)和感青枯病玉米杂交种登海701(DH701),田间处理为DH701单作(S-DH701)、DH605单作(S-DH605),如图1所示;DH701和DH605混作(M-DH701-DH605),如图2所示;DH701和DH605的1:1间作(1:1I-DH701-DH605),如图3所示。试验地点为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河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2018年6月8日播种,密度5000株/亩,60cm等行距,每小区10行,行长10m,三次重复。播种后浇蒙头水,第一次追肥在5片叶期,追复合肥35kg/亩(N:P2O5:K2O=12:12:24),第二次追肥大喇叭口期,亩追尿素30kg。根据土壤墒情实时浇水,病虫草等管理同生产田。于蜡熟期逐株调查各小区中间两行玉米青枯病发病株数以及该两行总株数,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发病率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DH701单作的发病率明显高于DH605单作。两品种间混作后发病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发病率较重的DH701在混作和间作条件下,发病率分别显著降低72.0%和74.8%。DH605降低48.7%和61.9%。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的缓解青枯病技术可大大降低青枯病的发病率。表1DH605和DH701间混作群体发病率变化S:single单作;M:mixed-cropping混作;I:inter-cropping混作;下同。表2为不同处理产量变化。由表2可知,间混作后,DH605和DH701的产量均增加,其中DH605产量增加1.7%和2.2%。DH701产量显著增加8.2%和6.8%。表2DH662和DH701间混作群体产量变化青枯病发生后,严重影响源器官物质生产和运输。由表3可知,感青枯病品种DH701在混作和间作条件下,百粒重分别显著增加5.6%和6.3%。DH605变化不显著。表3DH605和DH701间混作群体百粒重变化实施例2选择的玉米品种为抗青枯病玉米杂交种登海662(DH662)和感青枯病玉米杂交种登海701(DH701),田间处理为DH701单作(S-DH701)、DH662单作(S-DH662)、DH701和DH662混作(M-DH701-DH662)、DH701和DH662的1:1间作(1:1I-DH701-DH662)。试验地点为海南三亚南滨农场,2018年11月22日播种,密度5000株/亩,60cm等行距,每小区6行,行长6m,三次重复。播种后浇蒙头水,第一次追肥在5片叶期,追复合肥30kg/亩(N:P2O5:K2O=18:12:20),第二次追肥大喇叭口期,亩追尿素20kg。根据土壤墒情实时浇水,病虫草等管理同一般大田。青枯病调查同实施例1。发病率调查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DH701单作的发病率明显高于DH662单作。两品种间混作后发病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发病率较重的DH701在混作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 品种选配:根据品种审定时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或根据品种推广过程中生产表现,筛选出丰产性好,但青枯病抗性较差的玉米杂交种A和丰产性稍差但青枯病抗性强的玉米杂交种B;(2)种植方式:对搭配好的玉米杂交种进行混作或1:1行比间作种植,播种前两个品种可分别进行不同颜色的包衣剂处理,以示区别,播种密度为两品种的适宜密度,一般为4500~5500株/亩,播种行距为60cm等行距,播种时期为当地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黄淮海地区的夏播玉米,一般播种时间为每年的6月上旬;(3)田间管理:根据播种玉米区域生产情况,参照当地一般生产田进行管理;墒情不足时播后浇蒙头水,确保出苗整齐;(4)青枯病调查:青枯病病害调查时期为玉米乳熟后期,逐株调查各品种的发病情况,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同一批次试验一天调查结束,发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间混作提高玉米青枯病抗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品种选配:根据品种审定时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或根据品种推广过程中生产表现,筛选出丰产性好,但青枯病抗性较差的玉米杂交种A和丰产性稍差但青枯病抗性强的玉米杂交种B;(2)种植方式:对搭配好的玉米杂交种进行混作或1:1行比间作种植,播种前两个品种可分别进行不同颜色的包衣剂处理,以示区别,播种密度为两品种的适宜密度,一般为4500~5500株/亩,播种行距为60cm等行距,播种时期为当地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黄淮海地区的夏播玉米,一般播种时间为每年的6月上旬;(3)田间管理:根据播种玉米区域生产情况,参照当地一般生产田进行管理;墒情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萍李潮海王群赵亚丽孙启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