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3654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包括:振膜组件、音圈以及连接支架;所述音圈套设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音圈的内侧,所述连接支架具有侧壁部和沿着所述侧壁部的顶端向所述音圈的中心方向延伸形成的折边部,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音圈的上端面齐平,所述音圈的上端面和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效果是,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声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微型扬声器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是用于实现电信号和声信号转换的器件,常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微型扬声器通常由振动系统、磁路系统以及辅助系统构成;振动系统包括补强部、振膜以及音圈,振动系统是影响微型扬声器性能以及音质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微型扬声器尺寸的越来越小,微型扬声器整体的可靠性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现有设计中,音圈和补强部通常采用胶水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将音圈卷绕后的上侧宽度与补强部粘接。在这种粘接方式中,由于音圈与补强部的粘接面积较小、粘接强度有限,极易导致音圈与补强部在后续的装配和使用过程中,出现胶水开裂,音圈从补强部上脱落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发声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的新的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包括:振膜组件、音圈以及连接支架;所述音圈套设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音圈的内侧,所述连接支架具有侧壁部和沿着所述侧壁部的顶端向所述音圈的中心方向延伸形成的折边部,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音圈的上端面齐平,所述音圈的上端面和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可选地,所述折边部是沿着所述音圈的周向延伸的环状结构。可选地,所述侧壁部呈环状,贴合在所述音圈的内表面上,与所述音圈的形状相匹配。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的厚度是0.02-0.1mm。可选地,所述折边部上表面的宽度是所述音圈上端面宽度的1-3倍。可选地,所述振膜组件包括:振膜本体和补强部;所述振膜本体的中心部设有镂空,所述补强部覆盖所述镂空,所述音圈的上端面和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通过背胶或者胶水与所述补强部连接。可选地,所述振膜组件包括:振膜本体和补强部;所述振膜本体的中心部设置为平面结构,所述补强部结合在所述振膜本体的上侧,所述音圈的上端面和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通过背胶或者胶水与所述振膜本体连接。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的材料是金属箔。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的材料是高分子材料。可选地,所述音圈绕制在所述侧壁部上。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音圈内侧设置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形成有与音圈连接平面齐平的折边,从而显著增加振膜组件与音圈的粘接面积和粘接强度,提升了发声装置可靠性。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声装置振动系统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支架和音圈结合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声装置振动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图1示出了发声装置振动系统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连接支架和音圈结合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放大图,图3用箭头标示了改进后的连接支架和音圈与补强部的连接宽度,图4示出了发声装置振动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示出了连接支架、音圈与补强部的连接位置。现以图1至图5为例,对本技术发声装置的结构、原理等进行详尽的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包括:振膜组件、音圈30以及连接支架40,所述振膜组件包括振膜本体10和补强部20。在发声装置中,振膜本体包括固定部、折环部以及中心部。通常,振膜本体10的固定部与外壳50连接,音圈30与补强部或振膜本体10的中心部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具体地,所述音圈30套设在所述连接支架40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支架40是设置在所述音圈30的内部,用于提高音圈30与补强部20连接强度的部件。所述连接支架40位于所述音圈30的内侧,通常情况下,音圈是由铜丝线绕制而成的,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预制好的音圈套设在连接支架上,也可以在将铜丝线绕制在连接支架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40具有侧壁部和沿着所述侧壁部的顶端向所述音圈30的中心方向延伸形成的折边部41。如图2和图3所示,位于所述音圈内部的连接支架40与音圈30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连接支架40靠近所述补强部20的一端向所述音圈30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形成折边部41,该折边部41与所述音圈30之间的夹角为90°。其中,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音圈的上端面齐平,所述音圈的上端面与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振膜组件(具体是补强部20)连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音圈的上端面是指音圈朝向所述补强部的端面。如图4和图5所示,弯折形成的折边部41作为了音圈30的一部分,用于配合音圈30与补强部20连接,以增加音圈和补强部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二者的连接强度。无论采用胶水粘接还是其他的连接方式,折边部的上表面与音圈的上端面平齐形成的连接平面,整体性更好,相比于不平整的连接平面,本实施例提供方案能有有效增加补强部与音圈的连接面积;同时,降低了二者连接时的加工难度,更易装配。其中,音圈和折边部以及补强部可以通过背胶或涂覆胶水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粘接的连接方式简单、装配难度低。折边部的上表面与音圈的上端面平齐,为粘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通过在音圈的内侧设置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形成有与音圈连接平面平齐的折边部,从而显著增加补强部与音圈的粘接面积和粘接强度,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可靠性。可选地,所述折边部是沿着所述音圈的周向延伸的环状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折边部41是连接支架40的一部分,连接支架40的一端通过向内弯折,形成了环绕在其周向上的折边部。一方面,环绕一周的折边部与补强部的粘接面积最大;另一方面,环绕的折边部可以直接通过弯折等方式形成,加工难度小,简化了装配。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侧壁部,所述侧壁部呈环状,贴合在所述音圈的内表面上,与所述音圈的形状相匹配。如图1所示,音圈30是套设在所述连接支架的侧壁部上的,侧壁部贴合在所述音圈的内表面上,与所述音圈的形状相匹配。例如,可以是圆柱形、跑道形等,本实施例对音圈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发声装置的结构、装配需求等,选择合适的音圈形状。如图4所示,连接支架40位于所述音圈30的内侧,连接支架40与音圈30的内侧紧密贴合,这样,在提高补强部和音圈连接强度的同时,避免了连接支架对发声装置产生不利影响。可选地,所述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膜组件、音圈以及连接支架;所述音圈套设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音圈的内侧,所述连接支架具有侧壁部和沿着所述侧壁部的顶端向所述音圈的中心方向延伸形成的折边部,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音圈的上端面齐平,所述音圈的上端面和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膜组件、音圈以及连接支架;所述音圈套设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音圈的内侧,所述连接支架具有侧壁部和沿着所述侧壁部的顶端向所述音圈的中心方向延伸形成的折边部,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音圈的上端面齐平,所述音圈的上端面和所述折边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部是沿着所述音圈的周向延伸的环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呈环状,贴合在所述音圈的内表面上,与所述音圈的形状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的厚度是0.02-0.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部上表面的宽度是所述音圈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扬帆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