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13465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3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主体为设有支撑斜面的三角形或梯形柱体,在支撑斜面设有多个气囊凹槽,气囊凹槽内嵌设有气囊,气囊充气后凸出于支撑斜面;每一个气囊的底面设有进气口和放气调节阀,每个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充气管连接到翻身枕的后端第一或第二充气口,连通到第一充气口的气囊与连通到第二充气口的气囊交错分布;控制器周期性地给两组气囊交替充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翻身枕通过气囊对患者支撑,因此接触点柔性接触,并可以调接支撑高度和柔性程度。定时将接触点自动变换,防止同一接触点长时间接触,因此可以杜绝由翻身枕产生的压疮。

Transposition Pressure Sore Turn-over Pillow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ansposed pressure sore turning pillow, whose main body is a triangular or trapezoidal column with a supporting inclined plane, and a plurality of air bag grooves are arranged on the supporting inclined plane. The air bag grooves are embedded with air bags, and the air bags are inflated and protruded out of the supporting inclined plane; the bottom surface of each air bag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and an air discharge regulating valve, and the air inlet of each air bag is connected to the turning pillow through an inflatable tube. At the back end, the first or second inflatable port, the air bag connected to the first inflatable port and the air bag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inflatable port are staggered; the controller periodically inflates the two groups of air bags alternately.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at the turning pillow can support the patient through the airbag, so the contact points can be flexibly contacted, and the support height and the degree of flexibility can be adjusted. Timely automatic change of contact points to prevent long-term contact with the same contact point, so pressure sores caused by turning pillow can be elimina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
技术介绍
难以自主的卧床患者需要定时护理翻身,防止产生局部压疮。目前广泛采用翻身枕辅助翻身,使用侧卧后翻身枕长时间垫在身体一侧同样会有造成压疮的隐患,由于医院普遍护理人员不足,而每一个卧床患者的定时翻身和防压疮护理均需要护理人员频繁亲到实施,会大量消耗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使用柔性的翻身枕接触点并且能够自动定时变换翻身枕接触点防止压疮的产生。所述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主体为设有支撑斜面的三角形或梯形柱体,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斜面设有多个气囊凹槽,气囊凹槽内嵌设有气囊,气囊充气后凸出于支撑斜面;每一个所述气囊的底面设有紧贴气囊凹槽底面的气囊底板,气囊底板上设有进气口和放气调节阀,每个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充气管连接到翻身枕的后端第一或第二充气口,连通到第一充气口的气囊与连通到第二充气口的气囊交错分布;第一充气口和第二充气口在翻身枕之外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的输出接口连接,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的电源线连接到控制器,控制器周期性地给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交替供电。优选地,所述气囊由可折叠的无弹性表面层密闭连接到气囊底板构成,分3~6排、5~8列排布于支撑斜面。优选地,所述气囊凹槽的深度为2~5cm。优选地,充满气后的气囊为圆柱状,底面直径为4~8cm,长4~10cm,气囊的中心轴线与支撑斜面的夹角为70~110°。作为放气调节阀的实施例,所述放气调节阀,设有柱状的放气嘴,放气嘴设有与气囊底板密封固定的固定片和与气囊底板垂直外伸的变径爪,所述变径爪由外带螺纹的多片围成柱状,变径爪之间设有间隙,变径爪内侧壁连接有带轴向放气孔隙的橡胶塞,变径爪外侧壁与阀栓螺纹连接。所述放气调节阀设置为受限放气状态。一种控制器的实施例为,所述控制器包括直流电源、定时振荡器和电子开关,定时振荡器输出占空比50%的脉冲信号,相互反相的两路输出端分别驱动两路电子开关,两路电子开关分别与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串接,给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轮流供电。本技术可以实现翻身枕通过气囊对患者支撑,因此接触点柔性接触,并可以调接支撑高度和柔性程度。定时将接触点自动变换,防止同一接触点长时间接触,因此可以杜绝由翻身枕产生的压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图1中A处放大图,图4是电路原理图实施例。图中:1-第一充气口,2-第二充气口,3-充气管,4-枕垫,5-气囊凹槽,6-气囊,7-放气调节阀,8-阀栓,9-放气嘴,10-变径爪,11-橡胶塞,12-定时振荡器,13-第一放大器,14-第一继电器线包,15-第一气泵,16-第二气泵,17-第二继电器线包,18-第二放大器,19-反相器,20-气囊底板,21-支撑斜面,22-进气口,23-控制器,24-直流电源,25-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2中所示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主体为设有支撑斜面21的三角形或梯形柱体,为了起到辅助翻身的作用,翻身枕本体由具备一定硬度的柔性材料制备,如硬质海面、记忆棉等。支撑斜面21是直接接触患者的斜面,底面直接接触床面,利用支撑斜面提供患者背部的支撑。如图1,在支撑斜面21设有多个气囊凹槽5,气囊凹槽内嵌设有气囊6,气囊充气后凸出于支撑斜面。所述气囊凹槽的深度为2~5cm。气囊凹槽可以将排尽气后的气囊折叠在气囊凹槽内,便于收藏,也可以在没有动力时仅仅利用翻身枕本体作为枕垫。所述气囊6由可折叠的无弹性表面层密闭连接到气囊底板20构成,例如使用含有塑料成份的防水材料制作气囊,不仅可以防水,而且支撑稳定,支撑力好,可以起到辅助翻身的作用。如图2所示,气囊的排布实施例可以是横向分3~6排,纵向分5~8列排布于支撑斜面21。也可以排布更加细密。作为气囊的实施例,充满气后的气囊为圆柱状,底面直径为4~8cm,长4~10cm,气囊的中心轴线与支撑斜面的夹角为70~110°。气囊接近与所支撑的身体垂直,支撑稳定,气囊支撑所需功率小。因此,所述翻身枕是利用气囊完成对身体的支撑。气囊支撑的好处是接触面柔软,有弹性,且可以调节气囊的支撑高度。每一个所述气囊6的底面设有紧贴气囊凹槽5底面的气囊底板20,气囊底板上设有进气口22和放气调节阀7,放弃调节阀将气囊内的空气直接排放到空中,因此,气流不形成封闭的回路,而是根据放气的流量大小和充气流量大小的比较来调节气囊的充气和放气,因此不需要气泵的充气方向做调整。每个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充气管3连接到翻身枕的后端第一或第二充气口1、2,连通到第一充气口1的气囊与连通到第二充气口2的气囊交错分布。多个分布均匀的气囊对身体进行平稳的支撑,如图2所示,图中单线虚线表示连通到一个充气口的管路,双线虚线是连通到另一个充气口的管路,两部分气囊交错分布。第一充气口1和第二充气口2在翻身枕之外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的输出接口连接,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的电源线连接到控制器23,控制器周期性地给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交替供电。例如,每个气泵分别启动3分钟时间,处于工作状态的气泵给所连接的气囊充气,另一部分气囊由于没有得到充气,同时在放气,因此逐渐萎缩直到气囊内外气压平衡。3分钟后,另一部分气囊得到充气,接替支撑作用,因此患者由于被解除部分在不断交替,避免了压疮的发生。作为放气调节阀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放气调节阀7,设有柱状的放气嘴9,放气嘴设有与气囊底板20密封固定的固定片和与气囊底板垂直外伸的变径爪10,变径爪的底部与固定片一体,所述变径爪由外带螺纹的多片围成柱状,变径爪之间设有间隙,变径爪外侧壁与阀栓8螺纹连接,阀栓为圆筒状,顺着螺纹拧紧时,将变径爪压缩,变径爪所围成的柱状直径变小,变径爪内侧壁连接有带轴向放气孔隙的橡胶塞11,橡胶塞11被挤压,使放气空隙直径变小,放弃阻力增大,进一步拧紧阀栓则会将放气空隙闭合,关闭放气通道;拧松阀栓则会开放并逐渐增大放气孔隙,减小放气阻力。由此调节放气速度,当放气速度小于充气速度时,气囊被充气,充气泵关闭,则放气速度大于充气速度时,气囊放气,但是放气不会将气囊内的空气放完,只能保持在气囊内外气压平衡状态,也就是气囊表面不维持在紧绷状态。使用放气调节阀可以使气囊的放气设置在受限放气状态,也就是设置放气阻尼,在变换气泵时,有一个缓慢的交替过程。对人体的冲击小,尽量不影响患者的睡眠。一种控制器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定时振荡器12通过电容C和电阻R的参数调整,使输出占空比50%的脉冲信号,脉冲序列的周期可设置为2~10分钟,相互反相的两路输出端分别驱动两路电子开关,在图4中,两路电子开关为由第一放大器13和第二放大器18分别驱动的第一继电器线包14和第二继电器线包17,第一继电器线包14和第二继电器线包17所控制的触点开关分别与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串接,定时振荡器12输出高电平时,反相器19输出低电平,第二放大器18输出低电平使第二继电器线包17工作,第二继电器触点开关闭合,第二气泵16得电开始工作,与之连通的气囊充气;定时振荡器12输出低电平时,第一气泵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主体为设有支撑斜面(21)的三角形或梯形柱体,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斜面设有多个气囊凹槽(5),气囊凹槽内嵌设有气囊(6),气囊充气后凸出于支撑斜面;每一个所述气囊(6)的底面设有紧贴气囊凹槽(5)底面的气囊底板(20),气囊底板上设有进气口(22)和放气调节阀(7),每个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充气管(3)连接到翻身枕的后端第一或第二充气口(1、2),连通到第一充气口(1)的气囊与连通到第二充气口(2)的气囊交错分布;第一充气口(1)和第二充气口(2)在翻身枕之外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的输出接口连接,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的电源线连接到控制器(23),控制器周期性地给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交替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位式防压疮翻身枕,主体为设有支撑斜面(21)的三角形或梯形柱体,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斜面设有多个气囊凹槽(5),气囊凹槽内嵌设有气囊(6),气囊充气后凸出于支撑斜面;每一个所述气囊(6)的底面设有紧贴气囊凹槽(5)底面的气囊底板(20),气囊底板上设有进气口(22)和放气调节阀(7),每个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充气管(3)连接到翻身枕的后端第一或第二充气口(1、2),连通到第一充气口(1)的气囊与连通到第二充气口(2)的气囊交错分布;第一充气口(1)和第二充气口(2)在翻身枕之外分别通过管路与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的输出接口连接,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的电源线连接到控制器(23),控制器周期性地给第一气泵(15)和第二气泵(16)交替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6)由可折叠的无弹性表面层密闭连接到气囊底板(20)构成,分3~6排、5~8列排布于支撑斜面(2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翻身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婷刘文露张甜王晓燕丁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二医院武汉市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