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福平专利>正文

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1291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3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包括穿刺针头、针筒、推杆和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导管和收集袋,所述穿刺针头设置于针筒的左侧端部,所述推杆的左端位于针筒内、右端位于针筒外部右侧,所述针筒的右侧壁与推杆的相接处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推杆内左右贯通设置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橡胶瓣膜,所述引导通道的右侧设置有小圆筒,所述小圆筒内填塞有消毒棉,所述推杆的左端端部设置有车轮状支撑圈,所述针筒左端底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收集袋的入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加有效地改善了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操作面污染以及因此引发的感染问题,且对患者而言更加安全可靠。

A guide tube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in particular to a guide tube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hich comprises a puncture needle, a needle barrel, a push rod and a collection component. The collection component comprises a catheter and a collection bag. The puncture needle is arranged at the left end of the needle barrel. The left end of the push rod is located inside the needle barrel, the right end is located at the right outside side of the needle barrel, and the right wall and the push rod of the needle barrel A rubber ring is arrang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push rod, and a guide passage is arranged through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push rod. A rubber valve is fixed at the right end of the guide passage. A small cylinder is arranged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guide passage. A sterile cotton is filled in the small cylinder. A wheel-shaped support ring is arranged at the left end of the push rod, and a liquid outlet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left end of the needle cylinder. The catheter is connected to the entrance of the collection bag. The utility model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operation surfac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infection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ontamination, and is more safe and reliable for pati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好,实际操作中,首先用穿刺针穿入动脉血管,然后将导丝沿穿刺针的针孔穿入动脉血管。因为动脉血管内血液压力较大,故经常在导丝穿进动脉血管过程中,血液从穿刺针内流出,污染操作面,给医务人员增大工作量,且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现有技术中针筒推杆类的引导管改善了血液流出污染操作面的情况,但因为沿用了普通注射器的结构,推杆顶部设置为橡胶塞,为将导丝准确送入穿刺针内,需要将推杆推入并尽量使橡胶塞接触穿刺针部分,因橡胶塞的挤压导致橡胶塞到穿刺针之间的空间很小,高压血液极易沿着推杆中心的导丝进入路径流出,推杆尾部外侧血液流出污染操作面、引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当导丝被送入穿刺针后,为了在针筒内腾出足够的空间以缓存血,故需要回拉推杆,回拉过程因橡胶塞的作用会使穿刺针到橡胶塞之间的空间产生负压,导致出血量增加,在流血量大时,如果橡胶塞与穿刺针之间的空间不够大,则血液很有可能会从导丝进入路径冲出造成污染;此外现有技术中在针筒内部设置有对导丝进行消毒的部件,但消毒部件需要定时更换新的才能保证消毒效果持续良好,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根本没法进行消毒部件的更新,故对于导丝的消毒效果大打折扣。现急需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的防止血液流出污染操作面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更加有效地改善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操作面污染以及因此引发的感染问题,且对患者而言更加安全可靠。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穿刺针头、针筒、推杆和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导管和收集袋,所述穿刺针头设置于针筒的左侧端部,所述推杆的左端位于针筒内、右端位于针筒外部右侧,所述针筒的右侧壁与推杆的相接处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的内侧壁与推杆的外侧壁相配合,所述推杆内左右贯通设置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橡胶瓣膜,所述引导通道的右侧开口外周的推杆上设置有小圆筒,所述小圆筒内填塞有消毒棉,所述推杆的左端端部圆周外侧沿径向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圈,所述支撑圈为车轮状,其外周与针筒内壁相配合,所述针筒左端底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收集袋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收集袋上还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设置有单向阀。过程原理:(1)支撑圈只对推杆起到支撑位置的作用,车轮状结构对血液的流向不具有阻挡作用,故支撑圈右侧的针筒空间可以给高压冲出的血液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而不至于使得血液因支撑圈左侧的空间狭小而被挤入引导通道内,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利用橡胶塞而导致的血液被挤入引导通道进而流出引导管的情况。同时为了给流出的血液提供足够的存留空间,使之更加方便的进入收集袋内,当导丝进入穿刺针头后需要将推杆从针筒内拉出,在推杆拉出的过程中,因支撑圈的镂空结构,穿刺针头右侧的针筒空间内不会出现像橡胶塞的拉出导致的负压状况,因此免除了现有技术中此处的负压导致血流量增加的问题。(2)针筒与推杆的接触处设置为橡胶圈,实现针筒内部与外界的良好隔离,导丝进入引导通道之前会先通过消毒棉消毒,更加防止了感染,且消毒棉更换起来十分方便,两方面保护,使得操作过程中更加安全。(3)橡胶瓣膜更进一步阻挡可能会渗入引导通道内部的血液的外流,更进一步保证操作面不会被污染。所述导管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所述推杆的横截面的外圆面积为针筒横截面的内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推杆的体积够小,不会在推进拉出过程中对针筒内的气压造成过大影响。所述推杆的右侧端部外侧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翼缘。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车轮状的支撑圈,在拉出推杆的过程中,针筒不产生使血流量增大的负压情况,同时因为支撑圈为轮状结构,以支撑圈为界、远离穿刺针头一侧的针筒空间给高压喷出的血液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更加保证了血液不会因空间狭小而从引导通道冲出引导管,造成污染;(2)针筒与推杆接触处设置为橡胶圈使针筒内部与外界良好隔离,导丝进入推杆处设置有消毒海绵,消毒海绵可定期方便的进行更换,有效保证了消毒效果,最大可能地防止感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支撑圈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橡胶瓣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穿刺针头2、针筒21、橡胶圈22、出液口23、导管24、收集袋25、流量调节阀3、推杆31、引导通道32、橡胶瓣膜33、支撑圈34、小圆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包括穿刺针头1、针筒2、推杆3和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导管23和收集袋24,所述穿刺针头1设置于针筒2的左侧端部,所述推杆3的左端位于针筒2内、右端位于针筒2外部右侧,所述针筒2的右侧壁与推杆3的相接处设置有橡胶圈21,所述橡胶圈21的内侧壁与推杆3的外侧壁相配合,所述推杆3内左右贯通设置有引导通道31,所述引导通道31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橡胶瓣膜32,所述引导通道31的右侧开口外周的推杆3上设置有小圆筒34,所述小圆筒34内填塞有消毒棉,所述推杆3的左端端部圆周外侧沿径向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圈33,所述支撑圈33为车轮状,其外周与针筒2内壁相配合,所述针筒2左端底部设置有出液口22,所述出液口22通过导管23与收集袋24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收集袋24上还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设置有单向阀。过程原理:(1)支撑圈33只对推杆3起到支撑位置的作用,车轮状结构对血液的流向不具有阻挡作用,故支撑圈33右侧的针筒2空间可以给高压冲出的血液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而不至于使得血液因支撑圈33左侧的空间狭小而被挤入引导通道31内,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利用橡胶塞而导致的血液被挤入引导通道进而流出引导管的情况。同时为了给流出的血液提供足够的存留空间,使之更加方便的进入收集袋内,当导丝进入穿刺针头1后需要将推杆3从针筒2内拉出,在推杆3拉出的过程中,因支撑圈33的镂空结构,穿刺针头1右侧的针筒2空间内不会出现像橡胶塞的拉出导致的负压状况,因此免除了现有技术中此处的负压导致血流量增加的问题。(2)针筒2与推杆3的接触处设置为橡胶圈21,实现针筒2内部与外界的良好隔离,导丝进入引导通道31之前会先通过消毒棉消毒,更加防止了感染,且消毒棉更换起来十分方便,两方面保护,使得操作过程中更加安全。(3)橡胶瓣膜32更进一步阻挡可能会渗入引导通道31内部的血液的外流,更进一步保证操作面不会被污染。所述导管23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25。所述推杆3的横截面的外圆面积为针筒2横截面的内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推杆3的体积够小,不会在推进拉出过程中对针筒2内的气压造成过大影响。所述推杆3的右侧端部外侧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翼缘。本技术的使用过程是:手持本引导管,导丝插入引导通道31内至支撑圈33处,将穿刺针头1插入所需动脉的前壁和后壁,然后后退穿刺针头1,见有血液从穿刺针头1喷出到针筒2内时将推杆3推入针筒2内,直至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头、针筒、推杆和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导管和收集袋,所述穿刺针头设置于针筒的左侧端部,所述推杆的左端位于针筒内、右端位于针筒外部右侧,所述针筒的右侧壁与推杆的相接处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的内侧壁与推杆的外侧壁相配合,所述推杆内左右贯通设置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橡胶瓣膜,所述引导通道的右侧开口外周的推杆上设置有小圆筒,所述小圆筒内填塞有消毒棉,所述推杆的左端端部圆周外侧沿径向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圈,所述支撑圈为车轮状,其外周与针筒内壁相配合,所述针筒内部左端底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收集袋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收集袋上还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设置有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治疗用引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头、针筒、推杆和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导管和收集袋,所述穿刺针头设置于针筒的左侧端部,所述推杆的左端位于针筒内、右端位于针筒外部右侧,所述针筒的右侧壁与推杆的相接处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的内侧壁与推杆的外侧壁相配合,所述推杆内左右贯通设置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橡胶瓣膜,所述引导通道的右侧开口外周的推杆上设置有小圆筒,所述小圆筒内填塞有消毒棉,所述推杆的左端端部圆周外侧沿径向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平
申请(专利权)人:王福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