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秀苗专利>正文

昆虫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108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3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昆虫诱捕器,包括顶盖、诱捕槽和固定柱,所述顶盖设为空心的圆锥体,诱捕槽设为下凹的空心的球形,所述顶盖远离顶点的底面与所述诱捕槽连接,诱捕槽远离所述顶盖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柱连接;所述诱捕槽的底端设有灯座,灯座上设置有发光体,所述灯座的四周设置有诱捕剂,所述诱捕槽内设置有粘虫胶片;所述顶盖的四周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垂直向下,且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顶盖的四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诱捕槽上靠近所述顶盖的顶端的四周设有长孔,所述第一挡板的大小覆盖所述长孔。雨水不易进入诱捕槽内,能有效防止诱捕剂的失效,诱捕剂能持续长久发挥气味吸引昆虫,这样诱捕器使用效果好,可长时间在野外使用。

Insect trap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sect trap, which comprises a top cover, a trap trough and a fixed column. The top cover is a hollow cone, the trap trough is a hollow sphere with a concave bottom. The top cov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trap trough far from the bottom of the apex, and the trap trough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xed column far from the bottom of the top cover. The bottom end of the trap trough is provided with a lamp holder, and the lamp holder is provided with a hair. A light body is arranged around the lamp holder with a trap agent, and a sticky shellac film is arranged in the trap groove; a first baffle is arranged around the top cover vertically downward, and the first baffle is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top cover. A long hole is arranged around the top of the top cover of the trap groove, and the size of the first baffle covers the long hole. \u3002 Rainwater is not easy to enter the trap trough,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invalidation of the trap. The trap can continue to exert its odor to attract insects for a long time, so the trap has good effect and can be used in the field for a long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昆虫诱捕器
本技术涉及诱捕器
,具体涉及一种昆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中生物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栽培模式变化和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的进行,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虫害问题正在普遍加剧,严重降低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治虫害,大量喷洒农药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途径。喷洒农药可以将有害昆虫杀死,但同时也将有益昆虫杀死,且农药有害人体健康。利用诱捕器诱杀害虫是个很好的办法,大部分诱捕器设置为悬挂式,用于对果树昆虫的防治,也可放置在田间,由于常年雨水冲刷,引诱剂容易失效,从而导致诱捕器使用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雨水不易进入诱捕槽内,能有效防止诱捕剂的失效,而且使用效果好,可长时间在野外使用的昆虫诱捕器。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昆虫诱捕器,包括顶盖、诱捕槽和固定柱,所述顶盖设为空心的圆锥体,所述诱捕槽设为下凹的空心的球形,所述顶盖远离顶点的底面与所述诱捕槽连接,所述诱捕槽远离所述顶盖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柱连接;所述诱捕槽的底端设有灯座,所述灯座上设置有发光体,所述灯座的四周设置有诱捕剂,所述诱捕槽内设置有粘虫胶片;所述顶盖的四周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垂直向下,且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顶盖的四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诱捕槽上靠近所述顶盖的顶端的四周设有长孔,所述第一挡板的大小覆盖所述长孔。优选的,所述顶盖覆盖所述诱捕槽,且所述顶盖的底端圆的直径大于所述诱捕槽顶端圆的直径。优选的,所述顶盖上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设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顶盖的圆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孔的上方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周边与所述顶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顶盖的顶点一端设有开口。优选的,所述诱捕槽远离所述顶盖的底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为垂直向下延伸;所述固定柱包括固定块和定位桩,所述固定块和定位桩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块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凹槽设为弧形且设于所述固定块的顶端,所述诱捕槽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所述第二孔垂直贯穿所述固定块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连接柱向下插入所述第二孔且穿出所述固定块,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诱捕槽的一端设有挡圈,所述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径。优选的,所述诱捕槽的底端中央贯穿设有第三孔,所述连接柱和所述挡圈内贯穿设有第四孔,所述定位桩靠近所述固定块的一端设有第五孔,所述第三孔、第四孔和第五孔连通;所述第五孔的底端设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的顶端设为敞开式,所述收纳盒与所述第五孔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靠近所述顶盖的顶端设有第一板,所述第一板设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内侧,所述诱捕槽的顶端设有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均设为环形,所述第一板的底侧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沿所述第一板的圆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第二板的顶侧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沿所述第二板的圆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凸块向外侧延伸设有隔板,所述凸块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所述诱捕槽,所述隔板插入所述第三凹槽内。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昆虫诱捕器,雨水不易进入诱捕槽内,能有效防止诱捕剂的失效,诱捕剂能持续长久发挥气味吸引昆虫,这样诱捕器使用效果好,可长时间在野外使用。2.本技术提供的昆虫诱捕器,即使刮大风的时候,不易出现倾倒或遭受破坏的现象,适合长时间在野外使用。3.本技术提供的昆虫诱捕器,顶盖和诱捕槽实现密封连接,无空隙,昆虫不易逃掉;顶盖和诱捕槽易于打开和固定,方便清理诱捕槽内被诱杀的昆虫及更换粘虫胶片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昆虫诱捕器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昆虫诱捕器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A-A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Ⅰ处放大视图;图5为第一板的设计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板的设计结构示意图;11-顶盖;12-诱捕槽;13-固定柱;14-灯座;15-发光体;16-第一挡板;17-长孔;18-第一孔;19-第二挡板;20-开口;21-连接柱;22-固定块;23-定位桩;24-第一凹槽;25-第二孔;26-挡圈;27-第三孔;28-第四孔;29-第五孔;30-收纳盒;31-第一板;32-第二板;33-第二凹槽;34-第三凹槽;35-凸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昆虫诱捕器,如图1-图3所示,包括顶盖11、诱捕槽12和固定柱13,所述顶盖11设为空心的圆锥体,所述诱捕槽12设为下凹的空心的球形,所述顶盖11远离顶点的底面与所述诱捕槽12连接,所述诱捕槽12远离所述顶盖11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柱13连接;所述诱捕槽12的底端设有灯座14,所述灯座14上设置有发光体15,所述灯座14的四周设置有诱捕剂,所述诱捕槽12内设置有粘虫胶片;所述顶盖11的四周设有第一挡板16,所述第一挡板16垂直向下,且所述第一挡板16沿所述顶盖11的四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诱捕槽12上靠近所述顶盖11的顶端的四周设有长孔17,所述第一挡板16的大小覆盖所述长孔17。顶盖11和诱捕槽12可用透明材质制作,发光体15可选用荧光棒制作,或设为使用钮扣电池供电的LED小灯泡;通过发光体15和诱捕剂的吸引,昆虫经长孔17飞入或爬入诱捕槽12内,诱捕槽12内可设有粘虫胶片,粘虫胶片粘住昆虫的翅膀或脚,从而达到诱杀农作物害虫的目的;固定柱13的底端可制作成尖状,可直接插入田间泥土里,通过长孔17设置于诱捕槽12的圆周面,且第一挡板16可遮挡长孔17,因此雨水不易进入诱捕槽12内,能有效防止诱捕剂的失效,诱捕剂能持续长久发挥气味吸引昆虫,这样诱捕器使用效果好,可长时间在野外使用。所述顶盖11覆盖所述诱捕槽12,且所述顶盖11的底端圆的直径大于所述诱捕槽12顶端圆的直径。这样下雨的雨水可经顶盖11的边缘及第一挡板16排走,不易进入诱捕槽12内;同时第一挡板16和诱捕槽12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昆虫经长孔17飞入或爬入诱捕槽12内。所述顶盖11上设有第一孔18,所述第一孔18设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顶盖11的圆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孔18的上方设有第二挡板19,所述第二挡板19的周边与所述顶盖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19远离所述顶盖11的顶点一端设有开口20。通过第一孔18的上方设有第二挡板19,由于第二挡板19的底端设有开口20,这样雨水不易流入诱捕槽12内,昆虫可经开口20爬入第一孔18,从而掉入诱捕槽12内,被粘虫胶片粘住,达到诱杀农作物害虫的目的。由于大部分诱捕器设置为悬挂式,容易出现倾倒或脱钩的问题,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1)、诱捕槽(12)和固定柱(13),所述顶盖(11)设为空心的圆锥体,所述诱捕槽(12)设为下凹的空心的球形,所述顶盖(11)远离顶点的底面与所述诱捕槽(12)连接,所述诱捕槽(12)远离所述顶盖(11)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柱(13)连接;所述诱捕槽(12)的底端设有灯座(14),所述灯座(14)上设置有发光体(15),所述灯座(14)的四周设置有诱捕剂,所述诱捕槽(12)内设置有粘虫胶片;所述顶盖(11)的四周外侧壁底端连接设有第一挡板(16),所述第一挡板(16)垂直向下,且所述第一挡板(16)沿所述顶盖(11)的四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诱捕槽(12)上靠近所述顶盖(11)的顶端的四周设有长孔(17),所述第一挡板(16)的大小覆盖所述长孔(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1)、诱捕槽(12)和固定柱(13),所述顶盖(11)设为空心的圆锥体,所述诱捕槽(12)设为下凹的空心的球形,所述顶盖(11)远离顶点的底面与所述诱捕槽(12)连接,所述诱捕槽(12)远离所述顶盖(11)的底面与所述固定柱(13)连接;所述诱捕槽(12)的底端设有灯座(14),所述灯座(14)上设置有发光体(15),所述灯座(14)的四周设置有诱捕剂,所述诱捕槽(12)内设置有粘虫胶片;所述顶盖(11)的四周外侧壁底端连接设有第一挡板(16),所述第一挡板(16)垂直向下,且所述第一挡板(16)沿所述顶盖(11)的四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诱捕槽(12)上靠近所述顶盖(11)的顶端的四周设有长孔(17),所述第一挡板(16)的大小覆盖所述长孔(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覆盖所述诱捕槽(12),且所述顶盖(11)的底端圆的直径大于所述诱捕槽(12)顶端圆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上设有第一孔(18),所述第一孔(18)设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顶盖(11)的圆周间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孔(18)的上方设有第二挡板(19),所述第二挡板(19)的周边与所述顶盖(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19)远离所述顶盖(11)的顶点一端设有开口(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槽(12)远离所述顶盖(11)的底端设有连接柱(21),所述连接柱(21)设为垂直向下延伸;所述固定柱(13)包括固定块(22)和定位桩(23),所述固定块(22)和定位桩(23)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块(22)设有第一凹槽(24)和第二孔(25),所述第一凹槽(24)设为弧形且设于所述固定块(22)的顶端,所述诱捕槽(12)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秀苗韩明斌王哲邱致敬刘晓华李百慧
申请(专利权)人:朱秀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