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00655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2:0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用于实现逆变器之间的均流。应用于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并联在公共并联点;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组件、第二电感组件和电容组件;第一电感组件连接在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公共并联点之间,第二电感组件连接在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和公共并联点之间;电容组件连接在公共并联点和该均流电路连接的后级设备之间;第一电感组件和第二电感组件并联后形成等效电感;电容组件与等效电感形成串联谐振,且串联谐振的频率与逆变器的开关频率相同。该电路保证逆变器并联时均流,且各个逆变器热量分布均匀,提高了功率密度及工作效率。

Current Sharing Circuit and Current Sharing System for High Frequency Parallel Invert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例如电动汽车。但是,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有线充电桩的发展非常快,但是充电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小功率充电的时间比较长,如果电动汽车充电能够像燃油汽车加油那么快必须要提高充电功率。所以有线充电已经向350kW、500kW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线充电面临的问题是有线充电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插拔充电枪,在雷雨天操作有被电击的危险。另外,电动汽车的电池电压范围确定后,充电功率越大则充电枪的充电线缆就越粗越笨重,甚至导致人工拿不动充电线缆,而需要机械装置来辅助操作。另外经常插拔线缆很容易损坏,造成维护成本高。为了解决有线充电存在的以上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无线充电的供电电源和负载之间没有电气连接,不需要充电枪。而且充电自动进行,充电过程安全、方便。但是,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面临相同的问题,就是无线充电同样需要向快充的方向发展。在无线充电系统向高功率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有单机结构和多机并联结构。当采用多个模块并联的模式进行供电时,高频模块间的并联可能由于每个并联模块的参数差异、驱动延时等原因造成每个并联模块的输出电流不均,有的模块输出电流大,有的输出电流小,由此导致逆变器间的发热不一致,严重时甚至导致炸机。传统技术是通过预留更大的设计裕度,使发热最严重的模块也能满足温升的要求,但是太大的冗余设计会导致系统的功率密度降低,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及均流系统,能够保证输出端并联的逆变器之间实现均流。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应用于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并联在公共并联点;所述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组件、第二电感组件和电容组件;所述第一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公共并联点和该均流电路连接的后级设备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和第二电感组件并联后形成等效电感;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等效电感形成串联谐振。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所述第三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四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三电感;所述第三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或,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四电感;所述第四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或,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三电感;所述第三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或,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四电感;所述第四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所述第三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四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或,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直流源;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直流源;或,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同一个直流源。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的电平数为N,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系统,包括所述的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还包括:发射电路和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用于将直流源提供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所述发射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发射出去给负载充电。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补偿网络和发射线圈;所述均流电路中的电容组件与所述发射补偿网络集成在一起。结合第二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电路以电感耦合的方式将交流电发射出去或者以变压器的形式将交流电发射出去。结合第二方面及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的结构相同。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并联在公共并联点;所述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组件、第二电感组件和电容组件;所述第一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公共并联点和该均流电路连接的后级设备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和第二电感组件并联后形成等效电感;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等效电感形成串联谐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至少以下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并联在公共并联点;所述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组件、第二电感组件和电容组件;所述第一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和所述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连接在所述公共并联点和该均流电路连接的后级设备之间;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和第二电感组件并联后形成等效电感;所述电容组件与所述等效电感形成串联谐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所述第三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四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三电感;所述第三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或,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第二电感组件包括:第四电感;所述第四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负输出端和所述负公共并联点之间;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负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或,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正公共并联点和逆变器后级连接的设备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高频并联时的均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并联点包括正公共并联点和负公共并联点;所述第一电感组件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连接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正公共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云鹤武志贤刘彦丁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