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过程中,防雷接地接地装置施工以及配管施工均至关重要,二者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其中,防雷接地装置也称为避雷装置或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接闪器与接地装置之间通过引下线进行连接。接闪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即所施工建筑)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受雷击,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都可作为接闪器。避雷带至少有两个地方(首尾两端)和引下线相连接,避雷带一般采用圆钢,多采用镀锌圆钢。接地装置也称为接地网系统、接地网或接地系统,它是接地体(也称为接地极)和接地线的总称,其作用是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接地装置由多个埋设于地下的一定深度的金属接地极(包括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和将多个金属接地极相互连接并形成一网状结构的接地线组成。配管即线管敷设,是建筑施工或家电装修时用于辅助电路敷设和对电线的保护。配管按其敷设方式分为明配管和暗配管。明配管是指敷设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建筑由上至下分为多个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通过一层楼板进行分隔,每层所述楼板均通过位于其下方的承重结构进行支撑,多个所述楼层的楼板和承重结构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其均浇筑为一体;所施工建筑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多个所述楼层中位于最底部的一个所述楼层为底楼层,所述底楼层为位于地面以下的地下室,多个所述楼层中位于所述底楼层上方的各楼层均为地上楼层;所述底楼层的所述承重结构支撑于筏板基础(19)上,各地上楼层的承重结构均支撑于其下方的所述楼板上;所述筏板基础(19)和多层所述楼板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筏板基础(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建筑由上至下分为多个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通过一层楼板进行分隔,每层所述楼板均通过位于其下方的承重结构进行支撑,多个所述楼层的楼板和承重结构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其均浇筑为一体;所施工建筑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多个所述楼层中位于最底部的一个所述楼层为底楼层,所述底楼层为位于地面以下的地下室,多个所述楼层中位于所述底楼层上方的各楼层均为地上楼层;所述底楼层的所述承重结构支撑于筏板基础(19)上,各地上楼层的承重结构均支撑于其下方的所述楼板上;所述筏板基础(19)和多层所述楼板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筏板基础(19)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多层所述楼板中位于最底部的一层所述楼板为地下室顶板;所述地下室的承重结构支撑于筏板基础(19)上;所述地下室顶板内设置有多根暗配管和多个接线盒(25),所述暗配管为预埋于所述地下室顶板内的穿线管,每根所述穿线管均通过一根线管连接段(26)与一个所述接线盒(25)连接,所述穿线管为电线管,所述穿线管与其所连接的线管连接段(26)之间通过连接接头(30)进行连接,每个所述穿线管均与其所连接的线管连接段(26)和连接接头(30)呈同轴布设;所述线管连接段(26)为内端插入接线盒(25)上的管线孔内且外端与所述穿线管连接的电线管节段,每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均与其所插装的接线盒(25)焊接固定为一体,每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与其外端所连接的连接接头(30)组成带接头线管连接段,每个所述接线盒(25)均与内端插入其内的所有带接头线管连接段组装成一个组装式线管接线盒;每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与其所连接的连接接头(30)之间均通过接地跨接线进行连接,所述接地跨接线由平直圆钢或圆柱形平直钢筋弯曲而成;对所施工建筑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坑开挖:由上至下对所施工建筑的基坑进行开挖;步骤二、筏板基础施工:对所施工建筑的筏板基础(19)进行施工;步骤三、地下室施工,过程如下:步骤301、地下室承重结构施工:在步骤二中施工成型的筏板基础(19)上对所述地下室的承重结构进行施工;步骤302、地下室顶板施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021、支模:对用于施工所述地下室顶板的成型模板进行支设;所述成型模板包括呈水平布设的底模板和布设于所述底模板上方的侧模板;步骤3022、钢筋笼绑扎:对所述地下室顶板内所设置的钢筋笼进行绑扎,获得绑扎成型的所述钢筋笼;步骤3023、组装式线管接线盒与穿线管布设:根据预先设计的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埋设接线盒(25)的数量和各接线盒(25)的布设位置、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埋设所述穿线管的数量和各穿线管的布设位置以及各穿线管所连接接线盒(25)的布设位置,将预先组装好的所有组装式线管接线盒和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布设的所有穿线管均布设于步骤3021中所述成型模板内,并使每根所述穿线管均通过连接接头(30)与其所连接的线管连接段(26)连接;同时,将每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与其所连接的连接接头(30)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接地跨接线进行连接;步骤3023中进行组装式线管接线盒与穿线管布设之前,先根据预先设计的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埋设接线盒(25)的数量以及各接线盒(25)上需连接穿线管的数量和各穿线管的布设位置,对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布设组装式线管接线盒的数量以及各组装式线管接线盒上所连接带接头线管连接段的数量和各带接头线管连接段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所述组装式线管接线盒的数量与接线盒(25)的数量相同;再根据所确定的组装式线管接线盒的数量以及各组装式线管接线盒上所连接带接头线管连接段的数量和各带接头线管连接段的布设位置,在加工场对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布设的所有组装式线管接线盒分别进行组装,获得组装成型的所有组装式线管接线盒;并且,步骤3023中进行组装式线管接线盒与穿线管布设之前,先采用圆钢握弯器对平直圆钢或圆柱形平直钢筋进行弯曲并获得弯曲成型的所述接地跨接线,所述圆钢握弯器为对平直圆钢或圆柱形平直钢筋进行弯曲的弯曲装置;步骤3024、混凝土浇筑:对所述地下室顶板进行混凝土浇筑,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地下室顶板,完成所述地下室的施工过程;步骤四、地上楼层施工:在步骤三中施工成型的所述地下室上方,由下至上分别对多个所述地上楼层分别进行施工;多个所述地上楼层均施工完成后,完成所施工建筑的施工过程;多个所述地上楼层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对所施工建筑中任一个所述地上楼层进行施工时,先对当前所施工地上楼层的承重结构进行施工,再对当前所施工地上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圆钢握弯器包括握弯器本体和安装在所述握弯器本体右侧的握弯杆,所述握弯器本体呈水平布设;所述握弯器本体包括水平支撑座、布设于所述水平支撑座后部右侧的圆柱形套筒(43)和固定于所述水平支撑座后侧的水平连接架,所述水平连接架沿所述水平支撑座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其与所述握弯杆呈平行布设,所述握弯杆与所述水平支撑座呈平行布设;所述圆柱形套筒(43)呈水平布设且其与所述水平支撑座呈垂直布设,所述水平连接架为T字形连接架且其包括横向支杆(44)和连接于所述水平支撑座后部与横向支杆(44)之间的纵向连接杆(45),所述纵向连接杆(45)与所述握弯杆呈平行布设,所述横向支杆(44)和纵向连接杆(45)呈垂直布设且二者布设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横向支杆(44)底部与所述水平支撑座底部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握弯杆包括能由下至上在竖直面上进行转动且转动过程中带动被弯曲圆钢(42)绕圆柱形套筒(43)进行弯曲的手推杆(46),所述手推杆(46)为位于所述水平连接架上方的平直杆且其与纵向连接杆(45)呈平行布设,所述手推杆(46)前端位于圆柱形套筒(43)下方,所述手推杆(46)前端与圆柱形套筒(43)之间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所述水平支撑座右侧安装有供被弯曲圆钢(42)支撑的水平支撑条(47),所述手推杆(46)前端上方设置有对被弯曲圆钢(42)进行限位且随手推杆(46)同步进行转动的纵向限位板(48),所述纵向限位板(48)位于水平支撑条(47)后侧;所述被弯曲圆钢(42)为所述平直圆钢或圆柱形平直钢筋。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撑座包括下支撑座(49)和布设于固定于下支撑座(49)正上方的上支撑座(50),所述下支撑座(49)与上支撑座(50)呈平行布设;所述圆柱形套筒(43)布设于下支撑座(49)与上支撑座(50)之间的连接处右侧;所述下支撑座(49)和上支撑座(50)均为槽口朝左的槽钢,所述下支撑座(49)和上支撑座(50)的翼板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下支撑座(49)和上支撑座(50)的腹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的腹板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上支撑座(50)中位于下方的翼板与所述下支撑座(49)位于上方的翼板紧靠且二者焊接固定为一体;所述上支撑座(50)中位于下方的翼板与所述下支撑座(49)位于上方的翼板焊接组成加强板(51),所述圆柱形套筒(43)位于加强板(51)的正右方。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座(49)与上支撑座(50)的腹板焊接固定为一体并形成所述水平支撑座的竖向侧板,所述圆柱形套筒(43)上同轴套装有能绕圆柱形套筒(43)进行转动的加固套筒(54),所述竖向侧板的右侧壁上设置有与加固套筒(54)内端连接的竖向连接钢板(52),竖向连接钢板(52)位于加固套筒(54)的正后方且二者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圆柱形套筒(43)为焊接固定在所述竖向侧板上的圆钢管;所述竖向连接钢板(52)为方形钢板;所述纵向限位板(48)位于竖向连接钢板(52)正下方且二者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纵向限位板(48)、竖向连接钢板(52)与加固套筒(54)连接为一体且三者组成随手推杆(46)同步进行转动的旋转式铰接件,所述竖向连接钢板(52)与所述竖向侧板紧靠;所述前端与圆柱形套筒(43)之间通过所述旋转式铰接件进行连接。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圆钢握弯器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在加工场对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需布设的所有组装式线管接线盒分别进行组装时,所有组装式线管接线盒的组装方法均相同;对任一个所述组装式线管接线盒进行组装时,均采用穿线管进接线盒调整模具进行组装;所述穿线管进接线盒调整模具包括呈水平布设的底座板(21)、固定在底座板(21)上的竖向套筒(22)、固定在底座板(21)上且位于竖向套筒(22)内的竖向限位杆(23)、对水平插入接线盒(25)内的线管连接段(26)的插入长度进行限定的插入长度限位件和对线管连接段(26)进行水平支承且对线管连接段(26)的放置位置进行限位的线管支杆(29),所述竖向限位杆(23)布设于竖向套筒(22)的中心轴线上;每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均布设于一个所述线管支杆(29)上,每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均沿所布设线管支杆(29)的中心轴线布设;所述线管支杆(29)的数量为多个且其与数量与水平插入接线盒(25)内的线管连接段(26)的数量相同,所述线管支杆(29)呈水平布设且其内端固定在竖向套筒(22)上部,多个所述线管支杆(29)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线管支杆(29)上开有一个供一根所述线管连接段(26)水平放置的放线槽,所述放线槽与接线盒(25)上开设的供该放线槽内所放置线管连接段(26)插入的管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辉,刘小燕,郭峰,杨振潮,康斌,刘浩,郭超,吴弈宏,房嘉琳,刘鹏,李楠,苗蕊,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