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雾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795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雾瓶,其中,所述喷雾瓶包括:瓶体,卡扣于所述瓶体上的外罩,容纳于所述外罩内的泵体外罩,所述泵体外罩包括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导管,所述泵体外罩沿径向方向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导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所述第三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设置于所述瓶体内的泵体,所述泵体能够将所述瓶体内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导管,所述泵体具有能够上下运动的阀杆以控制所述导管与所述泵体的进液口连通或隔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喷雾瓶结构简单且寿命长并能够很好地喷雾瓶中的液体以雾状的形式喷出。

A spray bott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pray bottle, wherein the spray bottle comprises a bottle body, an outer cover which is buckled on the bottle body, a pump body outer cover which is contained in the outer cover, and the outer cover of the pump body comprises a conduit extending along the axis direction. The pump body outer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outlet port, a second liquid outlet and a third liquid outlet connected by the center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The first outlet is small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second outlet, the third outlet is small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first outlet, and the pump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bottle body. The pump body can supply the liquid in the bottle body to the conduit. The pump body has a valve stem capable of moving up and down to control the said conduit. The conduit is connected or isolated with the liquid inlet of the pump body. The spray bottl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long service life, and the liquid in the spray bottle can be well sprayed out in the form of fo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喷雾瓶
本技术涉及包装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喷雾瓶。
技术介绍
化妆品瓶子适用于放置化妆品的容器,其瓶子本体上一般设置有喷盖,喷盖一般安装在瓶子口,用于抽出放置在瓶子里的液体,并通过高压形成喷雾喷出,喷盖一般由用于与瓶子口连接的盖子以及设置在盖子内部的泵芯结构构成,现有技术中,泵芯爆发力差,雾化效果不理想,性能不稳定,容易出现功能失效现象,用户使用感受较差。此外,现有的大多喷雾瓶在喷雾口处设置喷雾片以实现将瓶子内的液体以雾状的形式喷出,但有时由于喷雾片损害而不能实现雾化作用。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的喷雾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喷雾瓶,其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能够很好地实现雾化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喷雾瓶,其中,所述喷雾瓶包括:瓶体,卡扣于所述瓶体上的外罩,容纳于所述外罩内的泵体外罩,所述泵体外罩包括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导管,所述泵体外罩沿径向方向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导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所述第三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设置于所述瓶体内的泵体,所述泵体能够将所述瓶体内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导管,所述泵体具有能够上下运动的阀杆以控制所述导管与所述泵体的进液口连通或隔绝。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泵体包括:中空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能够上下运动的内壳,所述内壳包括柱形部和凸设于所述柱形部的外壁上的凸环,所述凸环设于所述阀杆的上方,其中,所述阀杆与所述内壳之间的间隙形成流体通道,所述阀杆通过连接环与所述内壳的内壁相接,所述连接环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柱形部的外壁上环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凸环的下方。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导管延伸至与所述凸环的下缘相齐平。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阀杆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内壳的外部,所述阀杆的下端处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下部设有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球体,所述外壳的下部开口通过吸管与所述瓶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球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吸管的直径。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吸管延伸至所述瓶体的底壁。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为所述第三出液口的直径的8~12倍。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为36~48mm,所述第三出液口的直径为4~6mm。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泵体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瓶体相接。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泵体外罩包括能够上下活动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下端与所述内壳的上端相抵接。如上所述的喷雾瓶,其中,所述弹性件为复位弹簧。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喷雾瓶的剖视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结合附图和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技术的范围,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喷雾瓶包括:瓶体3、外罩9、泵体外罩1和泵体2,其中,外罩9卡扣于瓶体3上,泵体外罩1包括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导管11,泵体外罩1沿其径向方向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和第三出液口14,第一出液口12与导管11相连通,第一出液口12的直径小于第二出液口13的直径,第三出液口14的直径小于第一出液口12的直径,泵体2设置于喷雾瓶的瓶体3的内部,泵体2能够将瓶体3内的液体供给到导管11,泵体2具有能够上下运动的阀杆20以控制导管11与泵体2的进液21口连通或隔绝。具体地,阀杆20运动至其最顶端位置时,阀杆20将导管11封闭,从而使得导管11与泵体不相通,即使得控制导管11与泵体2的进液口相隔绝的状态,当阀杆2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使得导管11与泵体2的进液口从隔绝的状态转变为连通的状态,从而使得瓶体3内的液体能够进入到所述导管11内。在本技术的喷雾瓶中,通过将第一出液口12、第二出液口13和第三出液口14的直径上的设置使得液体以雾状的形式喷出。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在瓶体3的外壁上设有凸起且外罩9的内壁上设有与该凸起相配合的凹部,从而使得瓶体3与外罩9稳定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保护泵体外罩1,也可以防止意外下按压按压部而造成化妆品的浪费。进一步地,第二出液口13的直径为第三出液口14的直径的8~12倍,液体从第二出液口13流入第三出液口14时,由于直径突然减小的程度很大,从而使得液体以雾状的形式喷出。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出液口13的直径为36~48mm,第三出液14口的直径为4~6mm,从而实现将瓶体内的液体以雾状的形式喷出,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出液14口的直径为4.5mm,第二出液口13的直径为40mm。并且由于通过第二出液口13和第三出液口14之间的直径变化即可实现将液体以雾状的形式喷出,从而无需在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中的一个出液口处设置喷雾片。由于无需设置喷雾片,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喷雾片损坏而造成的喷雾失效的情况发生,以提高了本技术的喷雾瓶的寿命。在一实施例中,泵体2通过连接件7与瓶体3密闭地连接,从而防止瓶体3内的液体流出。具体地,泵体2包括中空的外壳21、在外壳21内能够上下运动的内壳22,内壳22包括柱形部221和凸设于柱形部221的外壁上的凸环222,凸环222设于阀杆20的上方,阀杆20和内壳22之间的间隙形成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阀杆20通过连接环(图中未示出)与内壳22的内壁相接,连接环将流体通道分割成上流体通道和下流体通道,在连接环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将上流体通道和下流体通道连通,在柱形部221外壁上环设有弹性件23,弹性件23设于凸环222的下方,内壳22与外壳21之间存在腔体,液体通过外壳21的进液口流入到外壳21和内壳22之间的腔体内,然后液体通过该腔体流入到下流体通道中,再通过连接环上的通孔流入到上流体通道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弹性件23为复位弹簧,优选地,导管11延伸至与凸环222的下缘相齐平。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阀杆20的下端延伸至内壳22的外部,且在阀杆20的下端处设有弹簧24,弹簧24的下部设有位于外壳21内的球体25,且外壳21的下部开口(即泵体的进液口)通过吸管6与瓶体3的内腔相连通,即实现瓶体3内的液体能够流入到泵体中,球体25的直径大于吸管6的直径,从而实现球体能够封住吸管6的出液口。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外壳21的下部开口为锥形孔,球体25位于锥形孔的上部,且球体25的直径大于锥形孔的最小直径,锥形孔的下端开口与吸管的出液口直接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当外壳内的压力低于瓶体内的压力时,由于压差的作用使得球体25向上运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喷雾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瓶包括:瓶体,卡扣于所述瓶体上的外罩,容纳于所述外罩内的泵体外罩,所述泵体外罩包括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导管,所述泵体外罩沿径向方向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导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所述第三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设置于所述瓶体内的泵体,所述泵体能够将所述瓶体内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导管,所述泵体具有能够上下运动的阀杆以控制所述导管与所述泵体的进液口连通或隔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雾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瓶包括:瓶体,卡扣于所述瓶体上的外罩,容纳于所述外罩内的泵体外罩,所述泵体外罩包括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导管,所述泵体外罩沿径向方向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导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所述第三出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直径,设置于所述瓶体内的泵体,所述泵体能够将所述瓶体内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导管,所述泵体具有能够上下运动的阀杆以控制所述导管与所述泵体的进液口连通或隔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包括:中空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能够上下运动的内壳,所述内壳包括柱形部和凸设于所述柱形部的外壁上的凸环,所述凸环设于所述阀杆的上方,其中,所述阀杆与所述内壳之间的间隙形成流体通道,所述阀杆通过连接环与所述内壳的内壁相接,所述连接环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柱形部的外壁上环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凸环的下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洪政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明顿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