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735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包括:冷却工质容器、液态金属容器、管道混合器、换热装置、冷却装置及分离装置,冷却工质容器内盛有冷却工质,液态金属容器内盛有液态金属,将冷却工质与液态金属进行混合后通入换热装置内,从而对热源部件进行冷却散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散热装置,将液态金属与另一种冷却工质混合流动来实现散热,由于液态金属具有较低的蒸汽压和很高的沸点,作为冷却剂时可在较宽的工作温度区间内保持液态;在较低泵送功耗下,液‑液两相流动的内部环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系数,液态金属可以始终进行单相对流换热,因而提高了散热系统工作的临界热流密度数值,保证了散热系统的可靠性,并提高系统抗热冲击的能力。

A Heat Dissipator Based on Liquid Metal Multiphase Fluid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based on liquid metal multiphase fluid, including a cooling working medium container, a liquid metal container, a pipe mixer, a heat exchanger, a cooling device and a separating device, a cooling working medium container containing a cooling working medium, and a liquid metal container containing a liquid metal, which mixes the cooling working medium and liquid metal into a heat exchanger to heat the heat transfer device. The source components are cooled and heat dissipated. The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mixes liquid metal with another cooling working medium to realize heat dissipation. Because liquid metal has low vapor pressure and high boiling point, it can keep liquid in a wider working temperature range when used as coolant; under low pumping power consumption,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liquid-liquid two-phase flow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liquid metal can be used as coolant. The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is always carried out, which improves the critical heat flux of the heat sink system, ensur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heat sink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the system to resist thermal sh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散热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器件的性能与集成度不断提高,导致电子器件及设备的热流密度急剧增大。例如,如今的微处理器的热流密度已经达到100W/cm2的量级,一些高端的处理器甚至达到1kW/cm2以上量级。“热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器件向更高性能发展的瓶颈。传统的风冷与单相液冷技术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一问题,多相流散热技术是未来电子设备热管理技术中极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根据相态的不同,物质主要可以分为气相、液相、固相。多相流即上述物质相态中的两种或多种的混合流体。相与相之间的转变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即相变潜热。此外,由于不同物质相态之间存在热物性的差异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多相流体的流动换热往往具有不同于单相流体的特性。目前在电子散热领域的多相散热技术就是利用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来实现热量的转移。例如常见的热管,就是利用了密封的铜管内工质的沸腾与冷凝实现热量的传递与转移。而被视为新型换热工质的纳米流体,则是利用固体颗粒的高热导率来增强了载体流体的传热性能。由于以上特点,多相流体能够达到远超单相流体的换热性能,例如有相变的多相流能够达到的热流密度是单相流体散热的10倍,无相变的多相流散热也能达到单相流体的3-5倍。但是,在对大功率激光器等具有极高热流密度的设备进行单工质多相流散热时,一旦达到临界热流密度,冷却工质会产生大量过热蒸汽,使流道内表面出现干涸,导致散热系统失效。此外,以纳米流体为代表的固液两相流体中,颗粒的沉降会显著影响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能,从而影响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利用液态金属热导率高、沸点高的特点,将液态金属与其他冷却工质的混合流动来获得更好的换热性能,以解决现有的单工质流体以及固-液两相流体散热性差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包括:冷却工质容器(1)、液态金属容器(2)、管道混合器(5)、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分离装置(9),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内盛有冷却工质,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内盛有液态金属;所述管道混合器(5)包括:冷却工质入口、液态金属入口和混合液出口,所述分离装置(9)包括:冷却工质出口、液态金属出口和混合液入口;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的出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冷却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的出口通过管道(10)与液态金属入口连通,所述混合液出口、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混合液入口通过管道(10)依次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的入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冷却工质出口连通,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的入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液态金属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冷却工质泵(3),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液态金属泵(4);所述换热装置(6)贴设于待冷却的热源部件(7)。优选地,所述冷却工质泵(3)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冷却工质阀(11),所述液态金属泵(4)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液态金属阀(12)。优选地,所述管道混合器(5)为T型、Y型或同心管型。优选地,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液态金属容器(2)和管道(10)的内表面均采用镀层处理。优选地,所述液态金属为镓、锡、铟、铋、镓铟合金、镓锡合金、镓铋合金、镓铝合金、镓锌合金、镓铟锡合金或镓铟锡锌合金。优选地,所述冷却工质泵(3)采用离心泵、螺杆泵、隔膜泵、蠕动泵或电磁泵,所述液态金属泵(4)采用电磁泵、蠕动泵或隔膜泵。优选地,所述冷却工质阀(11)和液态金属阀(12)采用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或塑料材质。优选地,所述管道混合器(5)的材质为硅、石英、玻璃、聚二甲基硅氧烷或硅橡胶,且所述管道混合器(5)的内表面采用镀层处理。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6)为管壳换热器、冷板换热器、射流换热器、喷雾换热器或微流道换热器,且所述换热装置(6)的内表面采用镀层处理。优选地,所述热源部件(7)为电子器件或动力设备。(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将液态金属与另一种冷却工质混合流动来实现散热,由于液态金属具有较低的蒸汽压和很高的沸点(如镓的熔点为29.8℃,沸点为2204℃),作为冷却剂时,可以在较宽的工作温度区间始终保持液态;在较低热流密度下,液-液两相流动的内部环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系数;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传统的流动沸腾流散热系统已经达到临界热流密度而失效,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中,液态金属可以始终进行单相对流换热,因而提高了散热系统工作的临界热流密度数值,保证了散热系统的可靠性,并提高了系统抗热冲击的能力。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工质与液态金属的类型可以采用多种组合,从而适用于不同的工作条件。此外,由于冷却工质与液态金属分别由两个泵进行输送,因此可以在较低热流密度的工况下利用其中一种工质进行冷却,当发热设备进入较高功耗的工况时开启另一种工质的循环流动,即一个散热系统可以应对多种工作条件。同时,由于液态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可以利用高效电磁泵驱动,无机械转动部件,因此不易损坏,性能稳定。同时,可以通过外加磁场或者电场对液态金属多相流动进行控制,实现进一步强化传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三种不同的管道混合器的结构及原理图;附图标记:1-冷却工质容器;2-液态金属容器;3-冷却工质泵;4-液态金属泵;5-管道混合器;6-换热装置;7-热源部件;8-冷却装置;9-分离装置;10-管道;11-冷却工质阀;12-液态金属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考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工质容器1、液态金属容器2、管道混合器5、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分离装置9。其中,冷却工质容器1内盛有冷却工质,冷却工质可以为水及水溶液、纳米流体、磁流体、离子液体、醇类、烷烃、氟利昂、熔融盐、液态金属、液态金属纳米流体等,液态金属容器2内盛有液态金属,液态金属可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工质容器(1)、液态金属容器(2)、管道混合器(5)、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分离装置(9),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内盛有冷却工质,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内盛有液态金属;所述管道混合器(5)包括:冷却工质入口、液态金属入口和混合液出口,所述分离装置(9)包括:冷却工质出口、液态金属出口和混合液入口;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的出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冷却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的出口通过管道(10)与液态金属入口连通,所述混合液出口、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混合液入口通过管道(10)依次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的入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冷却工质出口连通,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的入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液态金属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冷却工质泵(3),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液态金属泵(4);所述换热装置(6)贴设于待冷却的热源部件(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多相流体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工质容器(1)、液态金属容器(2)、管道混合器(5)、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分离装置(9),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内盛有冷却工质,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内盛有液态金属;所述管道混合器(5)包括:冷却工质入口、液态金属入口和混合液出口,所述分离装置(9)包括:冷却工质出口、液态金属出口和混合液入口;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的出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冷却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的出口通过管道(10)与液态金属入口连通,所述混合液出口、换热装置(6)、冷却装置(8)以及混合液入口通过管道(10)依次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的入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冷却工质出口连通,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的入口通过管道(10)与所述液态金属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容器(1)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冷却工质泵(3),所述液态金属容器(2)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液态金属泵(4);所述换热装置(6)贴设于待冷却的热源部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工质泵(3)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10)上设有冷却工质阀(11),所述液态金属泵(4)与所述管道混合器(5)之间的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玉杰刘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