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孔入轴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6864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绞孔入轴一体机领域,尤其涉及绞孔入轴一体机。通过绞孔工位包括第一工作台,该第一工作台前侧设有绞孔机,外侧面上设有第一油缸,内侧面上与入轴工位的第二工作台通过传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与传动装置连接的过道板,该过道板前侧的第二工作台上并列安装有翻料装置和第二油缸;所述翻料装置后侧的过道板上设有可移动的夹持板组;所述夹持板组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前、后夹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第二夹持槽一一对应;所述绞孔机上还设有第一感应探头,下料环上设有第二感应探头;使绞孔入轴一体机生产效率高,清理效果好。

Integrative Machine for Cutting Holes into Shafts

\u672c\u5b9e\u7528\u65b0\u578b\u6d89\u53ca\u7ede\u5b54\u5165\u8f74\u4e00\u4f53\u673a\u9886\u57df\uff0c\u5c24\u5176\u6d89\u53ca\u7ede\u5b54\u5165\u8f74\u4e00\u4f53\u673a\u3002 The first worktable consists of a winch machine on the front side, a first cylinder on the outer side, and a second worktable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first worktable connected with the shafting workstation through a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second worktable is provided with a passageway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the second worktable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passageway plate is arranged with a material flipping device and a second oil cylinder in parallel. The rear aisle plate of the material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movable clamping plate group. The clamping plate group comprises a front clamping plate and a rear clamping plate which are arrang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front and rear clamping plate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clamping groove and a second clamping groove. The first clamping groove corresponds to the second clamping groove one by one. The winch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first induction probe and a second induction probe on probe on the blanking ring. The machine can make the cutter hole into the shaft into one machine with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good clean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绞孔入轴一体机
本技术涉及绞孔入轴一体机领域,尤其涉及绞孔入轴一体机。
技术介绍
转子在铸铝过程中铝会从各个缝隙挤出来,导致铸铝转子四周会有些铝片,有些铝还会跑到转子孔内,这样电机轴就不能穿过转子孔;目前对转子孔内的铝和转子四周的铝片清理过程中均是以人工手动清理,或者半人工半自动清理无法做到全自动清理,这样往往导致费时费力而且清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生产效率高,清理效果好的绞孔入轴一体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绞孔工位、入轴工位和铆压工位;所述绞孔工位包括第一工作台,该第一工作台前侧设有绞孔机,外侧面上设有第一油缸,内侧面上与入轴工位的第二工作台通过传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与传动装置连接的过道板,该过道板前侧的第二工作台上并列安装有翻料装置和第二油缸;所述翻料装置后侧的过道板上设有可移动的夹持板组;所述夹持板组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前、后夹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第二夹持槽一一对应;所述绞孔机上还设有第一感应探头,下料环上设有第二感应探头。所述绞孔机下方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一轨道装置,第一油缸右侧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二轨道装置;所述第一轨道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两第一滑块,两第一滑块之间的第一工作台形成第一转子通道,该第一转子通道左端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一推动气缸,第一转子通道右端下方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二推动气缸;所述第二轨道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两第二滑块,两第二滑块之间的第一工作台形成第二转子通道,该第二转子通道底端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三推动气缸,第二转子通道上方右侧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四推动气缸。通过设置第一推动气缸以便于推动转子在第一转子通道内做往复运动,并且通过第二推动气缸以便于推动转子在绞孔机正下方做前后的往复运动,以便于进行绞孔;通过设置第三推动气缸以便于推动转子在第二转子通道内做往复运动,并且通过第四推动气缸以便于推动转子在第一油缸正下方做左右的往复运动,以便于油缸将转子铝环压平。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推动气缸端部均安装有夹爪,该夹爪夹持部设有V形槽。通过设置带有V形槽的夹爪,可以将转子卡在V形槽中,便于推动。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倾斜的支撑座,该支撑座上相对设有L形的限位弯折板,两限位弯折板之间设有传送区,该传送区上设有皮带线;所述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与支持座连接并倾斜设置的转子底座,转子底座两侧均设有侧板,两侧板之间的转子底座形成滑台,该滑台与过道板连续。通过设置皮带线以便于将第二转子通道中的转子移动至滑台上再送入轴工位。所述滑台底端的第二工作台上设有第一夹爪装置,过道板顶端的第二工作台上设有第二夹爪装置;所述第一、第二夹爪装置均包括L形的第一耳座,该第一耳座外侧端设有第五气缸,内侧端上安装有可在第一耳座上移动的第二耳座;所述第五气缸的伸出端贯穿第一耳座并与第二耳座连接,第二耳座横部的外露端上设有弧形的凹槽。通过设置第一、第二夹爪装置以便于将从滑台下落的转子推动至夹持板组中;通过第一气缸推动第二耳座在第一耳座上移动,由于通过弧形的凹槽卡住转子间接使得转子移动。所述过道板底面的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两条导轨,该导轨上安装有可移动的底座,底座上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装有气缸组件,该气缸组件一端设有与前夹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块另一端设有与后夹板连接的第二连接块;所述两条导轨之间的第二工作台上设有开槽,底板底端插入开槽中;所述底板底端安装有第七气缸。通过设置气缸组件,以便于带动气缸组件两端的第一、第二连接块做前后的往复运动,由于第一、第二连接块又与两块夹板分别连接,这样间接使得两块夹板做前后往复运动,实现对转子的夹持和松开;并且设有导轨和底座,这样底座连接第七气缸便可以在开槽中做左右的往复运动,使得两块夹板也能做左右的往复运动,从而带动转子移动。所述气缸组件包括设置底板上的双向气缸或相对设置的两第六气缸。采用双向气缸节省空间,生产效率高;采用两个气缸的设置推动力的稳定性好。所述翻料装置包括安装在第二工作台上的固定架,该固定架上安装有带有安装槽的连接座,该连接座上方安装料盒,安装槽内设有翻料盒组;所述翻料盒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前翻料盒和后翻料盒;所述后翻料盒一侧底端安装有下料环。通过设置料盒以便于放置电机轴,通过翻了盒组使得电子轴通过下料环插入转子中。所述前夹持板右侧端的第二工作台上设有推倒气缸座;所述支座后侧安装有推倒气缸,该推倒气缸的伸缩端贯穿支座并与推倒气缸座连接;所述推倒气缸座呈L形,且推倒气缸座的横部设有V形槽。通过设置推倒气缸和推倒气缸座以便于将移动到支座处的转子推出工作台,实现转子的回收。所述第二油缸底端的第二工作台上设有小孔,该小孔内安装有弹簧。通过第二油缸下方设一个长度适合的孔,孔下面有个弹簧,电机轴流入空中由弹簧把电机轴顶住,电机轴就不会自由向空中掉;具体的说是在铆压过程中抵住贯穿转子孔的电机轴,避免电机轴从转子孔的掉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此设备先让铸铝转了送入轨道,流到绞孔出定位,对其转子孔绞孔。由于公司内部有很多规格的转子,根据不同转子孔只要换不同尺寸的绞刀,所以适应所有规格的转子绞孔。绞完孔后第一油缸将转子铝板压平,再通过推动气缸送入下个入轴工序;由于夹持板组是固定好铸铝转子的,所以入电机轴时位置很重要,只要有点偏差电机轴就不能放入铸铝转子的孔中,因此在下料环上会设一个感应探头,电机轴没有插入不会流入下道工序,机器会重新驱动入轴工序;入轴后就会流入下道铆压工序,次工序主要就是要解决电机轴出轴长度的统一;铆压机上面有个出轴定位工装,不同规格的不同电机的出轴长度就由这工装保证,然后进行铆压,电机轴的铆压力都能达到600N以上。铆压好后就能送入下达工序。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导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绞孔工位,2为入轴工位,3为铆压工位,4为第一工作台,5为绞孔机,6为第一油缸,7为传送装置,8为过道板,9为第二工作台,10为翻料装置,11为第二油缸,12为前夹持板,13为后夹持板,14为第一夹持槽,15为第二夹持槽,16为第一感应探头,17为第二感应探头,18为第一滑块,19为第一转子通道,20为第一推动气缸,21为第二滑块,22为第二转子通道,23为第三推动气缸,24为第四推动气缸,25为夹爪,26为V形槽,27为支撑座,28为限位弯折板,29为皮带线,30为转子底座,31为侧板,32为滑台,33为第一耳座,34为第五气缸,35为第二耳座,36为凹槽,37为导轨,38为底座,39为底板,40为气缸组件,41为前夹板,42为后夹板,43为固定架,44为料盒,45为前翻料盒,46为后翻料盒,47为下料环,49为推倒气缸座,50为推倒气缸,51为小孔,52为弹簧,54为第二推动气缸,55为连接座。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绞孔工位1、入轴工位2和铆压工位3;所述绞孔工位包括第一工作台4,该第一工作台前侧设有绞孔机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绞孔工位、入轴工位和铆压工位;所述绞孔工位包括第一工作台,该第一工作台前侧设有绞孔机,外侧面上设有第一油缸,内侧面上与入轴工位的第二工作台通过传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与传动装置连接的过道板,该过道板前侧的第二工作台上并列安装有翻料装置和第二油缸;所述翻料装置后侧的过道板上设有可移动的夹持板组;所述夹持板组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前、后夹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第二夹持槽一一对应;所述绞孔机上还设有第一感应探头,下料环上设有第二感应探头。

【技术特征摘要】
1.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绞孔工位、入轴工位和铆压工位;所述绞孔工位包括第一工作台,该第一工作台前侧设有绞孔机,外侧面上设有第一油缸,内侧面上与入轴工位的第二工作台通过传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与传动装置连接的过道板,该过道板前侧的第二工作台上并列安装有翻料装置和第二油缸;所述翻料装置后侧的过道板上设有可移动的夹持板组;所述夹持板组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前、后夹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第二夹持槽一一对应;所述绞孔机上还设有第一感应探头,下料环上设有第二感应探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孔机下方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一轨道装置,第一油缸右侧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二轨道装置;所述第一轨道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两第一滑块,两第一滑块之间的第一工作台形成第一转子通道,该第一转子通道左端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一推动气缸,第一转子通道右端下方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二推动气缸;所述第二轨道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两第二滑块,两第二滑块之间的第一工作台形成第二转子通道,该第二转子通道底端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三推动气缸,第二转子通道上方右侧的第一工作台上设有第四推动气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推动气缸端部均安装有夹爪,该夹爪夹持部设有V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孔入轴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倾斜的支撑座,该支撑座上相对设有L形的限位弯折板,两限位弯折板之间设有传送区,该传送区上设有皮带线;所述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与支持座连接并倾斜设置的转子底座,转子底座两侧均设有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杰陈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五王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