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96206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菌棒采用双氧水将基质降解,以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并且将基质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后,压缩成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模拟出与段木相近的密度、内部纹理结构和含水率,使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相近,利于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富集,在产量上和品质上得到显著提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质压缩后,营养成分更高,也节约了菌棒包装材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

A fungus rod for 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ushroom stick for mushroom cultivation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which specifically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ushroom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he bacterium stick of the invention uses hydrogen peroxide to degrade the substrate to facilitate the direct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dible fungi; after crushing the substrate into ultrafine powder of more than 400 meshes, it is compressed into a bacterium stick with a density of 0.4 1.2g/cm3, which can simulate the density, internal texture struc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similar to the sectional wood, make the cultivation period of edible fungi similar to the sectional wood cultivation, and benefit the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edible fungi. The yield and quality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enrichment. After the matrix of the invention is compressed, the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is higher, the packaging material of the fungus rod is saved, the production cost of the edible fungus is effectively reduced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is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食用菌栽培技术按栽培基质不同主要分为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两种,其基本原理均是食用菌利用基质中的成分转化为营养物质来满足生长需求,以纤维素和木质素作为碳源,以韧皮部和木质细胞的原生质作为氮源,以导管中的有机或无机盐作为矿物质源。段木栽培为传统的栽培方式,是在木段上直接接种食用菌种,操作简单、不需要灭菌,其木材特有的水分、密度、纹理等结构特征,使栽培周期相对较长,营养成分能够得到良好富集,食用菌品质高,但产量较低,且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的发展,此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加大,由此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正逐渐被代料栽培所取代。代料栽培是将秸秆、玉米芯、棉籽壳、桑树枝等农作物下脚料包装成袋形成菌棒后,再接种食用菌种,是一种新型环保、不消耗大量木材资源的栽培技术,但由于与木材性质有明显差异,其栽培周期比段木栽培短,食用菌营养成富集时间短,品质比段木栽培差,产量上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且基质材料用量大,同时又消耗大量包装辅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目前,对于代料栽培食用菌的基质研究正在展开,一般从降低成本、促进生长、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方面着手。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125023A,名为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利用其的食用菌栽培方法的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采用将秸秆挤压成秸秆颗粒,再与石灰粉混合制备食用菌栽培菌棒的方法,减小了秸秆的占用体积,提高了运输和装袋的便利性,但是其菌袋所用基质单一,给食用菌提供的养分种类少,导致食用菌生长品质不佳,产量也有待提升。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6800445A,名为一种利用旧菌棒制作的杏鲍菇菌棒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采用旧菌棒制作杏鲍菇菌棒的方法,节省了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杏鲍菇的产量,但其基质与段木栽培存在差异,导致杏鲍菇品质没有段木栽培的好。因此,为了使代料栽培技术能够以低成本实现高品质、高产量的食用菌产出,有必要开发一种高效、环保的食用菌栽培菌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代料栽培生产食用菌品质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菌棒采用双氧水对基质A进行降解,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并且将基质A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后,与基质B混合压缩成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模拟出与段木相近的密度、内部纹理结构和含水率,使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相近,利于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富集,获得与段木栽培同样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并且通过基质配方的合理搭配,使食用菌在产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比段木栽培提高60%以上,比传统的代料栽培提高45%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基质压缩后,营养成分更高,也节约了菌棒包装材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00-300份、玉米芯50-70份、桑树枝35-45份、双氧水30-40份、木耳菜20-30份、酱渣20-30份、满江红13-25份、淀粉3-9份、磷酸二氢钾1.5-2.5份、过磷酸钙1.2-2.2份和硅酸镁1-2份。优化的,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40-280份、玉米芯56-66份、桑树枝37-41份、双氧水32-38份、木耳菜22-28份、酱渣22-28份、满江红15-21份、淀粉4-7份、磷酸二氢钾1.8-2.2份、过磷酸钙1.4-2份和硅酸镁1.2-1.8份。一种上述的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15-25℃下反应3-7小时,得基质A;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0-90℃下干燥4-10小时,得干燥基质;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3-10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400目以上;e.基质灭菌:取粉碎基质和基质B进行蒸汽灭菌,控制灭菌温度为100-140℃温度、灭菌压力为150-240kPa、灭菌时间为20-120分钟;f.基质压缩、装袋:在洁净室中,取灭菌后的粉碎基质和基质B,在80-90℃下持续搅拌10-30分钟,使混合均匀,得混合基质,然后取混合基质进行压缩得菌棒后,再装入培养袋中,控制菌棒的密度为0.4-1.2g/cm3。优化的,步骤a中所述反应进行到90-120分钟时,于紫外灯下照射50-90分钟,所述紫外灯的光谱范围为230-320nm、辐照强度为4000-8000mW/cm2。进一步优化的,步骤a中所述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5%-15%。更进一步优化的,步骤b中所述基质B在35℃下的的绝对粘度为6000-7000cP。再更进一步优化的,步骤f中所述混合基质的含水率为20%-38%。再更进一步优化的,步骤f中所述洁净室中≥0.5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2000-3000个/m3、≥3μm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10-20个/m3。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菌棒采用双氧水对基质A进行降解,使其中的大分子糖类、蛋白、脂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利于食用菌的直接吸收利用;并且将基质A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后,与基质B混合压缩成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模拟出与段木相近的密度、内部纹理结构和含水率,使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相近,利于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富集,获得与段木栽培同样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并且通过基质配方的合理搭配,使食用菌在产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比段木栽培提高60%以上,比传统的代料栽培提高45%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基质压缩后,营养成分更高,也节约了菌棒包装材料,有效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2.本专利技术区别于将基质碎片直接装袋的菌棒常规制备方法,采用将玉米芯、桑树枝、酱渣、满江红组成的基质粉碎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再进行压缩的方法,制备出密度为0.4-1.2g/cm3的菌棒,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并明显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将上述制备成400目以上的超微粉末,可以有效破坏4种原料的细胞壁结构,有利于细胞中营养成分的溶出。同时,通过控制菌棒的压缩密度,可以使其与木段的密度接近,且玉米芯疏松的微观构造,具有韧性和抗弯折性,与木段中韧皮部的结构特性相近,桑树枝中的纤维素能起支撑作用、硬度高,与木段结构中木质部的结构特性相近,酱渣作为发酵物质、满江红作为优质矿物质源和氮源,能够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养分,这样便能模拟出段木栽培方法特有的生长环境,使栽培周期与段木栽培法接近,可以生产出品质高、产量高的食用菌。本专利技术的基质通过压缩后,比不经过压缩的基质,单位体积营养成分含量更高,更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也节约了菌棒的包装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3.本专利技术采用加入双氧水的方法将玉米芯、桑树枝、酱渣三种原料中的大分子糖类、蛋白、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00‑300份、玉米芯50‑70份、桑树枝35‑45份、双氧水30‑40份、木耳菜20‑30份、酱渣20‑30份、满江红13‑25份、淀粉3‑9份、磷酸二氢钾1.5‑2.5份、过磷酸钙1.2‑2.2份和硅酸镁1‑2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00-300份、玉米芯50-70份、桑树枝35-45份、双氧水30-40份、木耳菜20-30份、酱渣20-30份、满江红13-25份、淀粉3-9份、磷酸二氢钾1.5-2.5份、过磷酸钙1.2-2.2份和硅酸镁1-2份。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用菌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原料:液氮240-280份、玉米芯56-66份、桑树枝37-41份、双氧水32-38份、木耳菜22-28份、酱渣22-28份、满江红15-21份、淀粉4-7份、磷酸二氢钾1.8-2.2份、过磷酸钙1.4-2份和硅酸镁1.2-1.8份。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菌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基质A:按重量份比,取玉米芯、桑树枝、酱渣进行粉碎,然后加入双氧水搅拌均匀,在15-25℃下反应3-7小时,得基质A;b.制备基质B:按重量份比,取木耳菜,压榨出汁,然后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得基质B;c.基质干燥:按重量份比,取基质A、满江红、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和硅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在80-90℃下干燥4-10小时,得干燥基质;d.基质粉碎:取干燥基质进行粗粉碎,然后加入液氮冷却3-10分钟后,再取出进行精粉碎,得粉碎基质,控制粉碎基质的粒径在400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斯梁李谢刚孔雪萍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