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9576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9:33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实时量测装置,并网变流装置,能量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用于与电网进行功率交互控制,提高储能对电网的支撑作用,实现功率交换的快速跟踪,提高功率调节稳定性,实现同一配电节点下所有类型储能的综合控制管理,提高储能控制效率,延长其寿命,提高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

A Local Cooperative Energy Storage System

The embodiment of this application shows an energy storage in-situ collaborative system, which includes an energy storage expected power control device, a real-time measurement device, a grid-connected converter, and an energy regul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used for power interactive control with power gri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energy storage on power grid, realize the fast tracking of power exchange,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power regulation,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all types of energy storage under the same distribution nod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storage control, prolong its life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
本技术涉及智能配电网
,特别是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
技术介绍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是“就地收集,就地存储,就地使用”。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并不能充分保证能量平衡,从而导致弃风和弃光。2017年,中国全年弃风电量419亿千瓦时,弃风率12%;中国全年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6%。为了保证可再生能源充分地保证自发自用,需要与其他能源或公共电网互联,从而促进了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兼具供蓄电能力,是主动配电网也是实现主动管理与协调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储能进行就地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储能控制设备通常采用单对单的形式,即一个储能对应一个控制设备,采用PI控制,使控制量自适应跟踪目标值。但这种方式面对储能大规模介入限制性较强,同时PI控制缺乏对被控对象未来行为的预见,不能同时满足较小的超调量和较短的调节时间的要求,在快速性和稳定性方面往往难以兼顾,而且对于跟踪控制或对象动态特性复杂而又要求较高控制质量的情形往往力不从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以解现有技术示出的方案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实时量测装置,并网变流装置,能量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实时量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并网变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能量调节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接。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所述并网变流装置,以及,所述能量调节装置之间通过以太网连接。可选择的,所述实时量测装置为配电开关监控终端或远程测控终端。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以及,所述并网变流装置设置有两路以太网接口。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以及,所述并网变流装置均为六面全封闭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本技术可以用于与电网进行功率交互控制,提高储能对电网的支撑作用,实现功率交换的快速跟踪,提高功率调节稳定性,实现同一配电节点下所有类型储能的综合控制管理,提高储能控制效率,延长其寿命,提高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的实物图;图2为根据一优选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的结构框图;图例说明:1-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3-实时量测装置;4-并网变流装置;5-能量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实时量测装置3,并网变流装置4,能量调节装置5;其中,所述实时量测装置3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的输出端与所述能量调节装置5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实时量测装置3用于采集所在配电节点的功率量测数据并将其上传,所述量测数据至少包括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接收所述量测数据,并输出根据所述量测数据与目标功率值比较而生成的并网系统调整指令;每一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接收一个独立的所述并网调节指令,下发所管辖储能设备直流侧和交流侧电网之间的功率交换目标;所述能量调节装置5设于所述配电节点上,接收所述并网变流装置下发的功率交换目标,进行功率调节。所述能量调节装置5包括能量型和功率型储能或由多种类型储能所组成的复合储能。所述储能就地协同系统还包括分别为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和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可支持直流电源:220V或110V,允许偏差-20%~+15%,波纹系数不大于5%;或交流电源:220V,允许偏差-20%~+15%,频率50Hz。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以及,所述能量调节装置5之间通过以太网连接,或者通过RS232或RS485串口连接。可选择的,所述实时量测装置3为配电开关监控终端(FTU)或远程测控终端(RTU)。FTU具有遥控、遥信,故障检测功能,并与配电自动化主站通信,提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和各种参数即监测控制所需信息,包括开关状态、电能参数、相间故障、接地故障以及故障时的参数,并执行配电主站下发的命令,对配电设备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等功能。RTU是REMOTETERMINALUNIT的简称,用于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应用,具有遥测、遥信、遥调、遥控功能。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以及,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设置有两路以太网接口,支持IEC60870-5-104、IEC60870-5-101、ModBusTCP等通信规约。可选择的,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以及,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均为六面全封闭结构,防护等级达到IP40。所述六面全封闭结构的外壳的左、右侧板为单肋形铝型材,以增大散热面积。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具有以下的优点:本技术可以用于与电网进行功率交互控制,提高储能对电网的支撑作用,避免小规模储能接入自行调整对电网造成的负面影响,可实现功率交换的快速跟踪,提高功率调节稳定性,实现同一配电节点下所有类型储能的综合控制管理,提高储能控制效率,延长其寿命,提高储能装置的经济效益。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技术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
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实时量测装置(3),并网变流装置(4),能量调节装置(5);其中,所述实时量测装置(3)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的输出端与所述能量调节装置(5)的输入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实时量测装置(3),并网变流装置(4),能量调节装置(5);其中,所述实时量测装置(3)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并网变流装置(4)的输出端与所述能量调节装置(5)的输入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就地协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期望功率控制装置(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京希李维曹敏王洪林王科聂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