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5746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包括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第二池体的下端呈倒锥形,第二池体上端一侧的池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液滤嘴,排液滤嘴位于第二池体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管,连接管的另一端之间共同连接有连通管,连通管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上端的内部,连通管下端下方对应的第一池体的下端设有排液管,第二池体的下端贯穿设有第一下料管,第二池体内部的中端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位于第一下料管外部的一端设有转动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使污水沉淀后的污泥的排出变得简单方便。

A Sewage Treatment Reaction Poo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wage treatment reaction pool,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pool body and a second pool body. The lower end of the second pool body is inverted conical. Several drainage filter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wall of the upper side of the second pool body. A first connecting pipe is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outer part of the second pool, and a connecting pipe is jointly connected between the oth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pipe,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pipe extends to the first one. Inside the upper end of the pool body,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pool body corresponding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drainage pipe, the lower end of the second pool body is penetrated with a first feeding pipe, 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middle end of the second poo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rod, and the rotating rod is located at the outer end of the first feeding pipe with a rotating motor.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the discharge of sludge after sewage sedimentation simple and convenient in the process of sewage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污水进行沉淀,而传统污水沉淀用反应池在使用的过程中,针对沉淀后的污泥的排放较为麻烦,不利于污水处理的进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包括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二池体设在第一池体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池体的下端呈倒锥形,所述第二池体下端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上端的端面,所述第二池体上端一侧的池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液滤嘴,所述排液滤嘴位于第二池体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之间共同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上端的内部,所述连通管下端下方对应的第一池体的下端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位于第一池体外部的一端设有排液阀门,所述第二池体的下端贯穿设有第一下料管,所述第一下料管的下端位于第二池体下端的下方,所述第一下料管的下端呈弯曲状态,且所述第一下料管的下端通过连接阀门连接有第二下料管,所述第二下料管呈倾斜状态,且所述第二下料管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上端一侧的外部,所述第二池体内部的中端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下端贯穿第一下料管的下端并延伸至第一下料管的外部,所述转动杆位于第一下料管外部的一端设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固定在第一池体的上端面,所述转动杆位于第二池体内的杆体上均匀设置有搅拌齿。优选的,所述搅拌齿呈倾斜状态,所述搅拌齿远离转动杆的一端靠近且不与第二池体的内表面想接触,且所述搅拌齿远离转动杆的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搅拌齿上连接转动杆的一端。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位于第一下料管内的杆体上设有螺旋盘。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位于第二池体内的一端端部设有维稳座,所述维稳座与转动杆之间相转动,且所述维稳座的外环面与第二池体的内表面之间设有若干根呈水平状态的维稳杆。优选的,所述第一池体上端外表面的一侧开设有观察窗,所述第一池体上观察窗。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是使用的过程中,污水通过第二池体的开口端进入第二池体的内部,在污水进入第二池体的过程中,污水中的固体杂志沉淀在第一下料管以及第二池体的下端并形成污泥,无固体杂质的污水通过排液滤嘴、连接管和连通管进入第一池体,针对第二池体内沉淀的污泥可在无固体杂质的污水完全排放至第一池体后,开启连接阀门以及转动电机,使得污泥通过第一下料管以及第二下料管排出,且转动状态的转动杆上的搅拌齿以及螺旋盘有利于污泥快速完全的从第二池体以及第一下料管内排出,且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方便,因此使得污水沉淀后的污泥的排出变得简单方便,从而有利于污水处理的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的第二池体的俯视图。图中: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支撑柱3、排液滤嘴4、连接管5、连通管6、排液管7、排液阀门8、第一下料管9、第二下料管10、连接阀门11、转动电机12、转动杆13、搅拌齿14、螺旋盘15、维稳座16、维稳杆17、观察窗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3,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包括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第二池体2设在第一池体1的上方,且第二池体2的下端呈倒锥形,第二池体2下端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柱3,支撑柱3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的端面。第二池体2上端一侧的池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液滤嘴4,排液滤嘴4位于第二池体2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管5,连接管5的另一端之间共同连接有连通管6,连通管6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的内部,第二池体2与第一池体1之间通过排液滤嘴4、连接管5与连通管6进行连通。连通管6下端下方对应的第一池体1的下端设有排液管7,排液管7位于第一池体1外部的一端设有排液阀门8,第一池体1上端外表面的一侧开设有观察窗18,第一池体1上观察窗18,反应池在使用的过程中,污水通过第二池体的开口端进入第二池体的内部,在污水进入第二池体2的过程中,污水中的固体杂志沉淀在第一下料管9以及第二池体2的下端并形成污泥,无固体杂质的污水通过排液滤嘴4、连接管5和连通管6进入第一池体1内,且在无固体杂质的污水进入第一池体1内的过程中,第一池体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观察窗18排出,且透过观察窗18能够观测到第一池体1内液体的液位,且第一池体1内液体液位较高的情况下,可打开排液管7上的排液阀门8进行排放。第二池体2的下端贯穿设有第一下料管9,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位于第二池体2下端的下方,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呈弯曲状态,且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通过连接阀门11连接有第二下料管10,第二下料管10呈倾斜状态,且第二下料管10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一侧的外部,第二池体2内部的中端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转动杆13,转动杆13的下端贯穿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并延伸至第一下料管9的外部,转动杆13位于第一下料管9外部的一端设有转动电机12,转动电机12固定在第一池体1的上端面,在转动电机12连通电源转动的情况下,转动杆13能够进行转动。转动杆13位于第二池体2内的一端端部设有维稳座16,维稳座16与转动杆13之间相转动,且维稳座16的外环面与第二池体2的内表面之间设有若干根呈水平状态的维稳杆17,且在转动杆13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维稳座16与维稳杆17能够避免转动杆13在转动的过程中发生晃动。转动杆13位于第二池体2内的杆体上均匀设置有搅拌齿14,搅拌齿14呈倾斜状态,搅拌齿14远离转动杆13的一端靠近且不与第二池体2的内表面想接触,且搅拌齿14远离转动杆13的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搅拌齿14上连接转动杆13的一端,转动杆13位于第一下料管9内的杆体上设有螺旋盘15。针对第二池体2内沉淀的污泥可在无固体杂质的污水完全排放至第一池体1后,开启连接阀门11以及转动电机12,使得污泥通过第一下料管9以及第二下料管10排出,且转动状态的转动杆13上的搅拌齿14以及螺旋盘15有利于污泥快速完全的从第二池体2下端以及第一下料管9内排出,倾斜状态的第二下料管10有利于污泥从第二下料管10通过,因此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方便,使得污水沉淀后的污泥的排出变得简单方便,从而有利于污水处理的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包括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池体(2)设在第一池体(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池体(2)的下端呈倒锥形,所述第二池体(2)下端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的端面,所述第二池体(2)上端一侧的池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液滤嘴(4),所述排液滤嘴(4)位于第二池体(2)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的另一端之间共同连接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的内部,所述连通管(6)下端下方对应的第一池体(1)的下端设有排液管(7),所述排液管(7)位于第一池体(1)外部的一端设有排液阀门(8),所述第二池体(2)的下端贯穿设有第一下料管(9),所述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位于第二池体(2)下端的下方,所述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呈弯曲状态,且所述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通过连接阀门(11)连接有第二下料管(10),所述第二下料管(10)呈倾斜状态,且所述第二下料管(10)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一侧的外部,所述第二池体(2)内部的中端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转动杆(13),所述转动杆(13)的下端贯穿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并延伸至第一下料管(9)的外部,所述转动杆(13)位于第一下料管(9)外部的一端设有转动电机(12),所述转动电机(12)固定在第一池体(1)的上端面,所述转动杆(13)位于第二池体(2)内的杆体上均匀设置有搅拌齿(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反应池,包括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池体(2)设在第一池体(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池体(2)的下端呈倒锥形,所述第二池体(2)下端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的端面,所述第二池体(2)上端一侧的池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液滤嘴(4),所述排液滤嘴(4)位于第二池体(2)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的另一端之间共同连接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的内部,所述连通管(6)下端下方对应的第一池体(1)的下端设有排液管(7),所述排液管(7)位于第一池体(1)外部的一端设有排液阀门(8),所述第二池体(2)的下端贯穿设有第一下料管(9),所述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位于第二池体(2)下端的下方,所述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呈弯曲状态,且所述第一下料管(9)的下端通过连接阀门(11)连接有第二下料管(10),所述第二下料管(10)呈倾斜状态,且所述第二下料管(10)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池体(1)上端一侧的外部,所述第二池体(2)内部的中端的中轴线上设置有转动杆(13),所述转动杆(13)的下端贯穿第一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继坤李增田孙诚董继彬李艳青蔡占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众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