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以及汽车侧靠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5345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4 0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座椅以及汽车侧靠枕,其中汽车侧靠枕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的调节通道;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通过所述调节通道连通;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两端的第一侧枕、第二侧枕;还有宽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紧固架,所述第一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第一滑槽中的第一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杆槽外侧的第一齿轮条;第二紧固架,所述第二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中的第二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杆槽外侧的第二齿轮条;以及设置于所述调节通道中的调节齿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更加牢固且灵活,使用时调节更加方便,更加省力。

Car seats and side pillow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seat and an automobile side pillow, in which the automobile side pillow includes a mounting rod,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chute, a second chute and a regulating channel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chute and the second chute at intervals; the first chute and the second chute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regulating channel; and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wo of the mounting rods. The first side pillow, the second side pillow of the end, and the width adjustment structure include: the first fastening frame, the first fastening frame includes at least one first slot in the first chute, and the first gear rack fixed outside the first slot; the second fastening frame, the second fastening frame includes at least one second slot in the second chute, and the second fastening frame includes at least one second slot in the second chute. The second gear rack fix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second slot, and the regulating gear arranged in the regulating channel,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more firm and flexible, and the adjustment is more convenient and labor-saving in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以及汽车侧靠枕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座椅头枕插杆上的可调节的汽车侧靠枕。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座椅,只有头枕,无法从侧面支撑乘客的脸部,提供头部限度固定,起到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意外时保护头部的作用。然而,如果增加汽车侧靠枕的安装,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才能安装或拆卸时,使用起来费时费力,有时,如果身边恰好忘记携带螺丝刀等工具就很难使用;而且这种汽车侧靠枕由于是一体成型的设计,会造成包装材料浪费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与不足,即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安装在汽车座椅头枕两侧且方便的调节头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以及汽车侧靠枕,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首先提出一种汽车侧靠枕,用于设置于座椅顶部的第一插杆、第二插杆上;所述汽车侧靠枕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的调节通道;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通过所述调节通道连通;第一侧枕、第二侧枕,所述第一侧枕、第二侧枕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两端;还包括宽度调节结构,所述宽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紧固架,所述第一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杆槽外侧的第一齿轮条;第二紧固架,所述第二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中的第二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杆槽外侧的第二齿轮条;以及设置于所述调节通道中的调节齿轮;所述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镜像设置;所述第一齿轮条、所述第二齿轮条沿所述调节通道相向延伸、并同时与所述调节齿轮咬合,以使所述调节齿轮带动所述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相互远离或靠近。进一步地,所述宽度调节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杆外侧的调节旋钮以及连接轴;所述调节旋钮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调节齿轮连接,以控制所述调节齿轮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杆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第二旋转连接件;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杆连接的第一柱部以及远离所述安装杆、与所述第一柱部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帽;所述第一侧枕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柱部适配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柱部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螺帽固定;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杆连接的第二柱部以及远离所述安装杆、与所述第二柱部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帽;所述第二侧枕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柱部适配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柱部上并通过所述第二螺帽固定;所述第一侧枕、所述第二侧枕的枕面相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上分别凸设有卡销,所述第一套筒内壁、所述第二套筒内壁分别凹设与所述卡销适配的卡销槽,以使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朝向所述安装杆的一侧均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壁设置有若干个档位槽;所述安装杆朝向所述凹槽设置有相适配的凸部,从所述凸部外壁设置有弹片槽;还包括一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弹片槽中,另一端沿所述安装杆端面、且逐渐远离所述凸部的方向延伸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档位槽相配合,实现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绕所述凸部主轴分档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螺帽、第二螺帽的一面上设置有若干凸点,所述凸点呈“斜坡”状;所述第一螺帽、第二螺帽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设置有与所述凸点相适配的若干凹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杆槽、所述第二插杆槽为“U”形结构的U形槽,且所述U形槽垂直于两个U形开口端部的一面上设有安装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枕和/或第二侧枕包括:装饰翼套以及与所述装饰翼套对应配合的软性枕部,所述装饰翼套与所述软性枕部之间还设置有支架,所述软性枕部包覆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朝所述装饰翼套延伸出钩部,所述装饰翼套上设置有与所述钩部对应的凹槽,通过所述钩部、所述凹槽结合实现所述装饰翼套与所述软性枕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枕和/或第二侧枕包括:翼片以及包覆于所述翼片外围的软性填充物,以及包覆于所述软性填充物的软性外包裹和背向所述第一侧枕和/或所述第二侧枕的枕面设置装饰板;所述装饰板朝所述翼片延伸出安装凸柱,所述安装凸柱穿过所述软性填充物与所述翼片连接。同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侧靠枕,用于设置于座椅顶部的第一插杆、第二插杆上;所述汽车侧靠枕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包括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第一侧枕、第二侧枕,所述第一侧枕、第二侧枕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两端;所述安装杆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第二旋转连接件;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杆连接的第一柱部以及远离所述安装杆、与所述第一柱部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帽;所述第一侧枕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柱部适配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柱部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螺帽固定;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杆连接的第二柱部以及远离所述安装杆、与所述第二柱部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帽;所述第二侧枕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柱部适配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柱部上并通过所述第二螺帽固定;所述第一侧枕、所述第二侧枕的枕面相对。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所述座椅本体上方的头枕;所述头枕底部设置有插杆;所述座椅本体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插杆对应的插孔,所述头枕通过所述插杆、所述插孔与座椅本体固定,所述汽车侧靠枕通过所述插杆固定于所述座椅本体以及所述头枕之间。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使用时,根据不同的车型,只需要转动所述调节旋钮就可以调整本技术产品的宽度以适应特定头枕插杆的距离,不需要外借螺丝刀等工具进行组装,达到调节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的效果;而且结构更加灵活,不使用时可拆卸简便,方便收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中安装有汽车侧靠枕的汽车座椅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中汽车侧靠枕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汽车侧靠枕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中汽车侧靠枕的不同尺寸的插杆套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安装杆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旋转连接头、第二旋转连接头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侧枕和第二侧枕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一侧枕和第二侧枕的旋转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一侧枕和第二侧枕的紧锁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宽度调节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侧靠枕,用于设置于座椅顶部的第一插杆、第二插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侧靠枕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的调节通道;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通过所述调节通道连通;第一侧枕、第二侧枕,所述第一侧枕、第二侧枕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两端;还包括:宽度调节结构,所述宽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紧固架,所述第一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杆槽外侧的第一齿轮条;第二紧固架,所述第二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中的第二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杆槽外侧的第二齿轮条;以及设置于所述调节通道中的调节齿轮;所述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镜像设置;所述第一齿轮条、所述第二齿轮条沿所述调节通道相向延伸、并同时与所述调节齿轮咬合,以使所述调节齿轮带动所述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相互远离或靠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靠枕,用于设置于座椅顶部的第一插杆、第二插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侧靠枕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的调节通道;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通过所述调节通道连通;第一侧枕、第二侧枕,所述第一侧枕、第二侧枕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杆的两端;还包括:宽度调节结构,所述宽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紧固架,所述第一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中的第一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插杆槽外侧的第一齿轮条;第二紧固架,所述第二紧固架包括至少一个容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中的第二插杆槽、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插杆槽外侧的第二齿轮条;以及设置于所述调节通道中的调节齿轮;所述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镜像设置;所述第一齿轮条、所述第二齿轮条沿所述调节通道相向延伸、并同时与所述调节齿轮咬合,以使所述调节齿轮带动所述第一紧固架、第二紧固架相互远离或靠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调节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杆外侧的调节旋钮以及连接轴;所述调节旋钮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调节齿轮连接,以控制所述调节齿轮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杆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第二旋转连接件;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杆连接的第一柱部以及远离所述安装杆、与所述第一柱部螺纹连接的第一螺帽;所述第一侧枕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柱部适配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柱部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螺帽固定;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杆连接的第二柱部以及远离所述安装杆、与所述第二柱部螺纹连接的第二螺帽;所述第二侧枕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柱部适配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柱部上并通过所述第二螺帽固定;所述第一侧枕、所述第二侧枕的枕面相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上分别凸设有卡销,所述第一套筒内壁、所述第二套筒内壁分别凹设与所述卡销适配的卡销槽,以使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稳定。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侧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朝向所述安装杆的一侧均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壁设置有若干个档位槽;所述安装杆朝向所述凹槽设置有相适配的凸部,从所述凸部外壁设置有弹片槽;还包括一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弹片槽中,另一端沿所述安装杆端面、且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智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伴我回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